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电视剧《沉默的荣耀》 明知前路是绝境,仍选择冲锋
来源:文艺报 | 何天平  2025年10月15日08:02

一举一动都在敌人视线里,如何把事关前线几万名战士生命的情报送出去?身份随时可能暴露,又要怎样在敌营环伺的险境里稳住潜伏的阵脚?这正是《沉默的荣耀》撕开的隐蔽战线最刺骨的真相:时刻要藏好隐秘信息的痕迹,时刻要绷紧隐藏身份的神经,吴石、朱枫们的“前行”,每一步都踩在危机边缘。

作为首部聚焦新中国成立前后台湾隐蔽战线斗争的重大主题创作,电视剧《沉默的荣耀》最为人称道之处在于,它跳出谍战题材常见的套路化创作,以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对人物的深刻洞察,在荧屏上构建起一段兼具厚重感与感染力的英雄史诗,不仅为观众打开了一扇理解隐蔽战线价值的崭新窗口,也为重大主题创作开辟了“以真立剧、以情塑人”的新叙事维度。

《沉默的荣耀》的“真”,首先体现在对历史虚化的坚决拒绝。它没有让隐蔽战线的故事淹没在模糊的原型改编里,而是用可追溯的细节,为这段历史赋予了沉甸甸的真实重量。从聂曦通过细心观察发现空军基地停满战斗机,汇报吴石后推测轰炸一触即发,到吴石与周至柔巧妙周旋,打消因调阅舟山天气资料引来的怀疑,再到吴石通过后勤马厅长得知空军要在除夕举行聚餐的消息,顺利推测出“D日”日期后送出消息,获取海东青情报的每一环都紧扣历史细节,没有过于奇观的戏剧化设计,却让隐蔽战线的智力博弈与生死较量跃然荧屏。而在紧张的情报工作之外,剧集对吴石与夫人定下“约法六章”等温情细节的呈现,让观众也能循着线索去查证史料,确认这段情节的真实渊源。

过往不少谍战剧,打着取材真实的旗号肆意重构,把“英雄”简化成推动剧情的工具,观众看完只记得戏剧冲突,却对背后的历史原貌一无所知。这部剧却以十足的勇气,直面并还原了历史的庄严本真,将吴石、朱枫等烈士的真实潜伏事迹编织进叙事,细致拆解隐蔽战线传递情报、接头周旋等斗争细节。更进一步,该剧还将镜头对准了那段历史中容易被忽略的无名牺牲者们,那些未曾留下太多姓名的身影,明知前路是绝境仍选择冲锋的决绝,被细腻地刻画成一个个动人情境,让观众看见,隐蔽战线的胜利,从不是某几位英雄的孤军奋战,而是无数人以生命为炬、接续点燃的信仰之光。这种不回避、不模糊的创作态度,既是对革命先烈的深切敬畏,也是对观众认知的真诚尊重。

相比一些谍战剧靠“谁是卧底”“能否脱险”的悬念吸引观众,这部剧遵循史实。剧集开篇就已向观众明确了吴石、朱枫等烈士牺牲的结局,看似是对悬念的消解,实则是作品对剧情的深度挖掘。因为它将观众的注意力从“英雄能否活下来”转移到“英雄为何选择牺牲”,通过挖掘“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选择逻辑,让牺牲成为思考“信仰力量”的入口。无论是吴石接到赴台任务时留下“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独白,抑或是朱枫抵台后多次被“劝退”却依然坚持做交通员的选择,无需刻意煽情,却比激烈冲突更戳人心。观众在已知结局的前提下,更能体会英雄选择的重量:他们不是不知危险,而是明知危险仍要前行;不是没有牵挂,而是把家国大义放在牵挂之前,让隐蔽战线的“牺牲”从冰冷历史名词变为可感知的情感冲击。

如果“真”是《沉默的荣耀》的叙事骨架,那么“情”便是叙事的血肉。一些主题性作品常将英雄“神化”,虽显伟大却让观众产生距离感,而这部剧恰恰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重塑了观众对“地下工作者”的认知边界。比如对正面英雄形象的塑造,该剧在放大其普通人特质的同时,以更克制、写实的方式,展现他们的无助、挣扎和坚持,让他们从“云端”落到“人间”。吴石作为台湾隐蔽战线职务最高的工作者,与特务周旋时冷静机智,却也会因隐瞒家人而愧疚,为了更方便获取情报忍辱负重做“白团”翻译;朱枫原本不是专业的情报人员,却在组织最需要的时候主动请缨,会失误、会犯错,也会在宴会上用优雅谈吐不动声色地套取信息。这些“不完美”的细节没有削弱英雄形象,反而更显人物的真实可信,也让观众意识到,他们没有耀眼的主角光环,也没有天衣无缝的布局,有的只是一步一惊心的临场应变,却仍然勇往直前,也正是这份“普通人做非凡事”的反差与震撼,让观众真正共情到原来英雄从不是天生强大,而是选择强大,这份藏在平凡里的勇气直击人心。

在反派的塑造上,《沉默的荣耀》同样打破降智套路,用智商在线的对手戏提升戏剧张力,让不少观众在追剧时忍不住“屏住呼吸”。剧中,作为吴石最难缠的对手,国民党情报人员谷正文既能从不起眼的文件中发现破绽,也能通过细微表情判断身份。他在转运林义良的过程中自导自演以引吴石上钩的情节,没有枪声,却比枪战还紧张。

从“真”的坚守到“情”的深耕,《沉默的荣耀》最终指向“魂”的传承。以历史真实为基,让观众看见隐蔽战线的残酷与壮烈;以人性温度为桥,让英雄从史料记载走进情感认同;而更深层的,则是借由吴石、朱枫等烈士“以身许国”的信仰之光,搭建起历史与当下的精神对话通道。观众为吴石的艰难处境共情,本质是对家国大义的当代呼应;为朱枫的坚定动容,正是对责任与担当的深刻理解。

真实的历史本就震撼人心。《沉默的荣耀》让我们看到,创作尊重历史、贴近人心,才能既有思想高度,又有情感温度,既能成为构建国家叙事的载体,又能成为连接大众共鸣的桥梁,而这份突破与探索,正是其留给影视行业最珍贵的“荣耀”。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