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看惯了的风光
来源:《小品文选刊》2025第20期 | 马秋杰  2025年10月15日16:27

零·生命

1937年8月,历史站在三晋大地和三秦大地。

哺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黄河,转山转水,滋养着36.56万平方公里疆域、2152万人口的黄土高原。

所有生命,指尖虔诚触摸,手掌倾心握摇,天地日月、风雨雷电在此闪耀激荡。

号角与电波贯通亿万颗尘埃,阡陌升腾,云霄飘落,卧黄褐山脊,伏牛羊陡背,自山脉石缝注满沙砾,从牛角羊角一波波凸起。

烽火乍起。

这一处雄浑的土地,清凌凌的家乡水依然不忘生长万物。

烽烟滚滚。

这一方连绵的村寨,亮堂堂的梦里不灭的总是好收成。

这里的风光旖旎神奇,阴霾浊雾、腐败泥草被不断澄清荡涤。

这里的人们勤劳勇敢,他们看惯了这里的美丽风光,他们用生命保卫着这片辽阔的土地,不允许任何人侵略她毁坏她。

壹·谷穗

如果,阳光、露珠、秋风永远陪衬,大同拒门堡的谷子地将是望不尽的金黄。

如果,耕耘、播种、丰收依旧而来,通往粮仓的运输线就会绵绵不断,清香的呼吸流动健美的力量。

谷穗的泛黄凝固了。

侵略者像麻雀一样飞来,撅着尾巴狂啄米粒,一撵,飞了,一转身,又更凶猛地飞来。衣裳和树枝做成的稻草人无助地摇曳、跌倒。

谷穗绝不像麦苗温顺。

谷子的叶脉摸着干涩,纹路却能划破手指。在侵略者面前,拒门堡百姓送粮送草、抬担架,救伤员,全村70余人参军入伍,涌现出19名烈士。

一年一度秋收忙,金黄的谷子在烽火岁月依旧颗粒归仓。

一年一度秋风尽,满是镰刀收割过的谷田呈现一片侵略者被挫败的景象。

贰·红枣

“坚韧”和“倔强”。

这两个被陕北人诠释的词语,陕北佳县人最有资格为之代表。

佳县人生生不息的坚实脚步,历尽苦难的奋进历史,作为世界大枣种植发源地,听着黄河涛声长大的佳县红枣,像极了佳县人骨子里那股坚韧劲和那种倔强。

独独的一颗红枣树。

长在黄河向佳县泥河沟拐了一个弯子里,这里有最厚的黄土,让它生长黄土高原熬出来的甜,咬一口蜜汁浸牙,却又不失力道绵绵的嚼劲。

成片成林的红枣树。

从它长出地面一、二尺就开始结枣,直到它老得主干腹中全部朽空,只剩外圈的皮层支撑着,依然全身挂满串串红色的玛瑙。

红枣的主人有着红枣一般的精神。

1937年12月,佳县县委组建河防游击队,配合八路军坚守百里河防,凭借黄河天然屏障,阻击日寇西渡,日寇的铁蹄始终未能踏过黄河半步。

三千年前,佳县红枣,从黄河西岸的梁峁纵横间、干旱风沙处,屹然而生,黄土地的蓬勃活力和青春能量由此渊源流长。

叁·黄崖洞

连绵数十公里的峭壁群。

海拔1500—2000米之间。

山口的岩壁坡度绝大部分成直角。

水帘峰瀑、天梯星罗棋布。

每一处充满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黄崖洞壁立千仞天滴干仞千滴水,八路军不畏万难深山铸剑耸丰碑。

缘于保家卫国的忠贞,崖畔的石屋标刻信仰的长度、宽度,一台台造枪造炮的机械,在原始的人拉肩杠中,被无数顽强的臂膀送上高山安装扎根。

太行山中,有了充满无限生机的兵工基地,能工巧匠的智慧和汗水在这里闪光、挥洒。

这是新中国的第一缕兵工伟业之火。这异常明亮的伟业之火,照亮了胸怀民族大义的共产党人,照亮了民族复兴交响乐的庄严律动,照亮了中华民族追求自由与幸福的奋斗征程。

这团不熄的火焰,一直在风声中和遥远处引领着……

肆·大漠钟

陕北榆林古城的钟楼。

积聚了大漠边关的粗犷和豪放。

隽秀着黄河之东的文明与斯文。

钟楼的东南西北四大门洞,皆为通街之道,每个门洞之上都有石匾,皆为四字阴刻楷书:东面石匾“驼峰险峻”;西面石匾“芹水流芬”;南面石匾“南控乌延”;北面石匾“北临雁塞”。钟楼的二楼有南、北两门,门旁都刻有楹联,南门的楹联为:“浩气长存河山真壮丽,热心永在钟楼多佳音”;北门的楹联为:“千里烽烟都从眼前过,万家灯火尽在望中来”。

“南控乌延”“北临雁塞”,陕西靖边、雁门关外的北方游牧民族,簇拥着历史地理的标注,榆林“九边雄镇”的威严在夕阳下熠熠融金。

“驼峰险峻”,形象比喻榆林城的地势象驼峰一般起伏,隐隐道出榆林作为毛乌素沙漠一颗大漠明珠的辽远与雄浑。

“芹水流芬”一句,最为斯文、最为深沉。绝妙的是芹这个字,表意指榆林的芹河,但芹字自古代表着文脉之意,芹与水相连,再附上流芬二字,这雄厚不绝的文化激流,何物可以阻挡?

历史已经证明,榆林城文脉佑护、斯文禀赋,烽烟战火,难掩古城的繁荣和生息,抗日战争最艰难时期,钟楼的巨钟亦为人民的防空长鸣警报,凝聚陕北人民斗志,致使日寇在铜墙铁壁的黄河防线面前,只能望河兴叹……

【作者简介:马秋杰,大同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大同市诗歌研究会顾问。大同机车新材料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