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秋声如歌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王法艇  2025年10月23日08:18

蓂荚一余,林花委地,归雁横秋,梁州曲泠。

立秋一到,家乡的秋天就变得蓬勃馥郁。草木和天气,动物与河流仿佛变了颜色和脾性,一日一日地安静下来。田垄间,阡陌上、河流及河流上的晴空,在秋天的画笔下斑斓起来,内心里却是一泓秋天才有的宁谧。只有劳动者才能听得见的秋声,细密绵长地扩散开来。

最初的秋声潜藏在立秋之后的万物间。它们细若游丝,总是带着不同的色彩和气味,在湛蓝天空中泛起金色,散发出浅香。如果有风掠过,银杏叶就哗哗啦啦地飘舞,构成秋天的诗歌与舞蹈,仿佛在自然界中的任一处,秋天与诗歌总是同场共舞。

秋天的声音是细切的。从露水滑向草甸开始,从晨曦渲染困倦的秋虫开始,从高粱的籽粒变得饱满开始,一片片晨光侵袭早起的足音、露珠或者雨水,让他们浸染秋天的气息,把乡村的安静衬托得淡薄寥落。

如果赶上好日子,一程风雨之后,秋声渐次淋漓畅快。正午的光是柔软的,暖洋洋的并不眩目。

在田间放歌,可以感受到声音的质感和重量。歌声落在熟透的田野上,像大地均匀的呼吸。倘若迎着风,秋的声音可以顺着风向传播到远处的沟河溪流,明净的水面泛起洁白的浪花,成为秋天的和声,飘荡在抑扬顿挫的晚风里。

秋天的歌声浸渍着秋光,大自然总会恰到好处地点歌吟唱。蟋蟀合着拍子,鼹鼠打着手鼓,向晚的枫叶自在抒情。它们的颜色动人,歌声美妙,一气呵成地赞美秋天的丰饶,把心底的秘密分享给自然的听众。秋声,莫不是自然赋予人世间的恩典?

秋天的歌声,大抵是桂花的灵魂。在馥郁的香气中,月亮皎洁,桂枝间的光湿漉漉地沾满隐喻。安静的大地谛听天籁。江南的风轻柔,是秋天的吟哦;而北方的风醇厚,洇满豪放的诗词。唯有桂花,不偏不倚,在沉醉的八月深处欣然怒放,在一声遍地开的澎湃中如烟花绚烂,若青鹤翔空。

沉溺在秋声和弦中的人们,或把盏临风,或沉醉不知归路,几近真情流露,浩叹月华秋莹十万朵,鸟叫岁月五六声,更觉时光易逝。

这样的秋声过于诗意,就像欧阳修的《秋声赋》,让人沉迷在秋的情绪里,甚至产生一种惆怅幽怨的情调。秋之声是干净的,是阳刚的,是柔美的,是大众喜闻乐见的……秋之声是烟火人间的缭绕,是万物舒展的神清气爽,也是古典词根上的连缀。

过于浓烈的秋声往往是在午后的秋阳下。大豆哔哔啵啵地炸响,芝麻节节变黄,而阡陌之上的杂草合着明亮的光,隐匿于银灰中。农村的仲秋寥落,只有当空的大雁偶尔一声鸣啾。长空没有一丝云彩,声音绵宕到远方,归于消隐。

伫立在异乡街头,我顿时生出无端的惆怅——大雁这一路的奔波,究竟是因为远方的召唤还是天性使然?它一路鸣唱的歌是秦时明月的拍子,还是汉家桂秋的青辞?秋水长天,秋风如金,秋歌琳琅,热烈蓬勃的背后,秋天的声歌总有说不清道不明的萧索。

母亲说,庄户人家的一切都是秋天的。大枣红得像秋天的灯笼,梓树的叶子飘在屋顶,玉米和花生比赛哪一个更丰沃。只有村西的小河安静流淌,河岸上的红角瓣和香蒲不紧不慢地随风婆娑,长吟如诗,短章如词,戛然而起的往往都是豆蔻和小令——黄昏时的放学铃声荡漾,秋声活泼得如同小鹿,品读一节一章的内涵,却大有新意,盎然不凡。

从最初的细切到嘤嘤,到哔哔啵啵,再到开轩晴空唧唧,秋的声响日复一日变得酽烈醲郁,这种声响在城郭闪光,在无数人行走的路上伴奏。在劳动者背后,金色的秋声沁入大地,经过储存发酵之后,就是醇厚怡人的佳酿。

马路两旁的栾树婆娑优雅,飘舞的叶子像极了吹奏金风凯旋的橘黄色小喇叭。阳光和煦,金色暖芒缤纷,弥漫着若有若无的丝竹管弦,笼罩着往来的人们。一河白云漂浮在水波上,荡荡漾漾舒展着秋天的不灭歌喉,仿佛一开口就能晃动日月山河,就能摇曳欢乐颂歌。

在秋天宽大的衣襟上,我肆意朗诵关于它的古典歌赋,惬意偃仰,啸歌不自禁。在秋天缤纷的间隙,我把写给整个季节的书信摊开,分拣属于故乡和父母的字符,把它们洒向天空。浩荡嘹亮的秋声与故乡同在,与远游者同在,也与复兴的山河社稷同在。

夕晖晚照,黄添篱落,绿泊汀洲,辞柯霜叶,一声梧叶一声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