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阎晶明:再读吕新
来源:羊城晚报 | 阎晶明  2025年10月11日15:42

吕新的新长篇名叫《深山》,“深山”也差不多是他多年来不变的小说世界。打开这本书,就好像面对一个不变的老朋友,还是那口音,那腔调,那气质。

他很固执,他坚持不变。这似乎也是评论家很方便地评价他的一个角度。在同期的先锋作家纷纷转向宽阔大道之后,吕新一个人孤独地也是坚定地走在先锋文学弯弯曲曲的小路上。

吕新小说从来没有离开乡土,从这一点来看,与山西文学的“山药蛋”传统似乎不谋而合。但显然,吕新是个异数。甚至在中国当代乡土文学领域里,他都是突然刮来的一股风。这股风还不能说是令人爽快的清风,倒更像一场沙尘暴,漫天狂卷,迷人眼目。那是一种仿佛粗粝却不无精细的风沙,所有的语言句式都在风中飞舞,带给人莫名的兴奋。

吕新小说里有不变的情境。一个雁北山区的村落,应该叫它生产大队,上面有一个管辖它的公社,还会有一所学校,学校有校长,村子里会有一个大喇叭,不是传达指令,就是播放歌曲,村子里时不时还会唱戏,唱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台下的观众神态各异,更具看点。一年四季,区分季节变换的标志不是别的,是一场过去之后又来一场的风。“刮大风”几乎就是他小说里从来没有退场的意境。

“世界很大,去趟县里,一天赶不到。”这就是“深山”的方位。艰苦的环境里人们艰难地生存着,死亡和出生一样都很平常,看似稀里糊涂的生活,其实一样需要坚韧的耐力。吕新小说从来都是有历史背景的,而且历史的印痕非常明确,差不多就是半个世纪前的中国。但作品里并没有严苛的辞藻和强硬的批判,因为作者有试图超越历史而使现实的故事寓言化的追求。这种既执着表现生活真实,又体现寓言化追求的风格,几乎就是吕新一贯的小说特征。诗性的语言里总含着反讽,二者的并行交叉产生出奇异的效果。这是一种有温度的叙事,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甚至悲悯情怀,时时让人感受得到。

(阎晶明,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