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散文》2025年第10期|钱红莉:甲辰篇【下】
来源:《散文》2025年第10期 | 钱红莉  2025年10月16日09:11

十四

文字是活出来的,并非写出来的。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这首《夜雨寄北》真是好。“君”,远方的人,心心相印的人。大约来了一封信,诉尽思念,末了问一句:你几时回长安啊?

李商隐将情感的复杂、矛盾,表达得九曲回肠。“未有期”——人生里大多时刻,我们是做不了主的,也是无奈之语。“君问归期未有期”,就是说,并非我不想你,最终还得看命运的安排。当时的他在巴蜀一幕府中做着一份秘书的工,还得看上司脸色,又无年休假。就算有,那几天假期,也不够走到长安的。

山河阻隔。古时不是坐船,便是骑马,来回一趟,短则数月,长则半年。见一面真是难,相互思念,炽热又绝望。李白大半生在行旅之中,多是沿着长江走,在皖南盘桓多年,因为缺乏快捷的交通。

古时的时间慢。什么都慢,一颗心自有清静,静则生慧,去浮躁,得专注,故能一点点将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弄到极致,产出无数魏碑啊,菩萨石像啊……数年不渝。每个人皆有一颗艺术心。现在交通发达,一日千里,人人处在疯狂状态里,连小城正定隆兴寺里的那尊观音佛,即便被后人粉刷一下,都那么伧俗——就不能静下心来查查资料,寻觅一些特殊的矿物颜料,好好地修旧如旧一番吗?

再回到这首诗。对于未来的期待,十之八九要落空,从现在时写到未来时,再转到当下——“巴山夜雨涨秋池”。此刻,我这里正下着大雨。秋风秋雨,落叶满地,心情湿漉而滞重。语气一转,“何当共剪西窗烛”,这是心未死,便有憧憬——何时有秉烛夜谈的良宵共度呢?“共剪西窗烛”这一意象,无比诗性。最末一句,“却话巴山夜雨时”,颇为诡异。看怎么理解了。也可以是,到时见面了,要好好说说我在蜀地的雨夜。雨夜有什么可追忆的?不,是雨夜里对你殷切的思念……“却话”,这确定不确定的语气,最是曲折含蓄。

有人说这是写给妻子的,不尽然。他是谁?李商隐啊,一个情感极度丰沛的人,对妻,用得着如此大费周章含蓄深情?也不合人性吧。

想必,是写给知己的?

颠沛流离,到处打工,冲天的才华全部用来写诗了。蜀地,他待过,北越之地桂林也去过……欣赏他的人突然离世,无奈的他又回长安,妻子已逝。

也不知那位知己可还在,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对水晶盘。他是于一次次破碎中不改真挚的人。

十五

贾平凹的《定西笔记》好。

重读时,发现了第一遍未觉知的好。没有技法的好。高手的无技法,是“臻入化境”的另一种说法。比《商州》初录、再录、三录更上乘。

白描,并非摄像机直扫,还是有舍弃剪裁,无招胜有招。

从事文学,即操练语言。有人写一辈子,仍不知何为语言。

十六

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

李商隐这句诗,之前看过许多版本释义,直觉都是错误的,但自己也想不明白……

直到看央视纪录片《跟着唐诗去旅行》,“相见难”一节,有王屋山寻觅李之遗踪一个镜头,简直电光石火,一下明白过来。是一个仰拍镜头,摄像机慢慢自树林间一摇到底,钴蓝天上繁星闪烁,可不就是“星沉海底”嘛。原来是一个暗喻。山中无污染,人坐窗前,漫天星斗毕现,钴蓝的天大海一样,星星则宛如沉到海底……简直如得神启,激动得久不能睡。

李商隐的诗真好啊,好在一直处于确定不确定之间,克制,节俭,深情,反复回旋,有无尽的歧义,而内核永远在那里闪闪发光。

十七

甲辰年似无什么可值得回顾的。

花了两年余,阅读鲁迅,日记、书信、杂文、小说、散文随笔……陆续写下四五万字读书笔记。我们俱是不同时代的“祥林嫂”,各被命运裹挟着往前走。

茫茫人海之中,看见许多心性明亮的人——他们是医生,不顾民众谩骂而坚持科普;他们是大学教授、律师、学者,坚持启蒙,普及基本常识;更多的他们,则是平凡之人,坚持读书求知,向善而生拒不作恶……

夜里外出,给小孩买夜宵。年轻人伫立中度雾霾之中,排队等待奶茶、咖啡,他们脸上有春风同坐的静气。街头的人们在寒风中瑟瑟守着一爿爿小摊,像守着他们的性命,那些草莓、血橙、爆米花,果香味飘飘拂拂。甘蔗汁一杯杯榨出来,空气中遍布甜的气息……这样寒素的人世,迎人又暖人,我真是热爱啊。

前阵,每念及渺茫前途,总深感忧惧……彻底失去安全感。就在昨日,知悉大约九亿人口月均收入,深觉不再孤单,包括这些寒夜守摊人,他们如此平凡而可贵。知苦,便苦;不知苦,便不苦。

海子诗云:亲人们哪 / 你们是怎么过来的?

一代一代,便是这样默默过来的。

大浪淘沙,风烟俱灭,留下来一代代人独自辛苦忙碌。

深感压抑时,抬头看看星空吧。山海星月的恒常里,藏着一次次和风细雨的流变,我们小小的人,死了一茬又一茬。世事流转的无常里,亘古未变的,唯有四时节序山川草木鸟兽鱼虫。

不如选择——与自然节序同频,与草木鸟虫共语?

一年年,花照开,种子如常发芽。

文学、音乐、电影……俱成我们的灵魂抓手。纵然一切都是虚无,但我们也还有自己。崭新的一年,愿我们心性依然明亮,以微火烛照他人。不必丧气,不必惊惧,向着光前行。

十八

是什么在塑造着我们?

四季的嬗递,草木的枯荣,自然的神性,甚至一条大河的走向,还是——古代中国那些不朽的灵魂?

十九

凌晨五点多去菜市,去时匆匆,回时骑行于浓荫中,紫薇一路红花灼灼,忽现一株白花格外脱俗,浅粉次之。夹竹桃仍在开,也是白花美丽些,因为素洁。

再往前,有一节国槐小道,大约五六百米,正值花期。今夏雨盛,花繁。晨风抚额,落花簌簌……也并非纯白色,带一点鸭蛋青。

将车速缓下,穿行于凉风落花之中。那一刻,五六百米的路,真的就忘了一切,真切感受到了活着。

廿

真诚,老实。

尽量用朴素的词。少用甚至不用形容词、副词,避免成语。

不炫技,时有谦卑之心。

以名词、动词还原。白描高超,更见功力。

从事文学,就是造一所语言的房子。

廿一

柴可夫斯基的《悲怆》里,有无数的神。只要我们愿意,都会被神搭救……

廿二

夏季唯一盛景,云天俱美。早晨,由于朝阳的折射,云端处,一小截彩虹乍现。看着看着,王维诗浮现出来: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我们栖身的这颗星球,正孤独地悬浮于宇宙之中,幸有白云相伴。

宇宙中无数巨大星体,都不及地球幸运——恰到好处的光源、水、大气,于是有了风雨云岚,有了冬雪夏风春华秋实。时间,是不存在的,永远在混沌之中。亘古的是宇宙,不朽的是思想。人每每观天望云,竟觉如此孤独……

廿三

抄一节《西京杂记》:

乐游苑自生玫瑰树,树下多苜蓿。苜蓿一名怀风,时人或谓之光风。风在其间,常萧萧然。日照其花,有光采,故名苜蓿为怀风。茂陵人谓之连枝草。

——难怪得了鲁迅“意绪秀异,文笔可观”的评价。

廿四

“每年春天,大家从墙外经过,就拿眼盯着香椿的叶子发生。”

“三月去山东,春正发生。”

重读贾平凹。其散文语言无与伦比。

不同语境下两个“发生”的运用,或许值得分析上几百字……

廿五

清晨六点半,呵气成冰,去居所附近荒坡散步。草尖上群星一样的碎钻,晨风的清新,芦絮的茫然,磬一般空灵的鸟鸣……这些唯有感受,一样也拍不下来。

廿六

读高村光太郎。

记一些植物:

八葵、赤杨、千叶萱草、猩猩袴、猪芽、紫萁、矛杉、黄连、笔头菜、乌头、水芭蕉、轮叶沙参、山梨、竺梨、山樱、吉野樱、龙胆、胡枝子、丹波栗、茅栗、翠菊、桔梗、楤木、山漆、连香、栗菇、松口蘑、豹斑鹅膏菌、灰树花、香蕈。

廿七

当初读李娟“羊道”三部曲,遇到一些白描片段,会顿一下,自忖,若是我,处理起来,会怎样?

记得她写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睡在篮子里……四五句,非常节制,写出了神明感。

当然,谁没有缺陷呢?挑剔谁不会呢?我只敬重别人的“奇异”。

无论散文、小说(诗歌是另一种极致),都是在写语言,许多人则一直在修辞里打滚。实在无法理解几位同行,何以对她及喜欢她的读者总是穷形尽相地讽刺。

廿八

樟树开花,繁如星辰,香气清幽淡远,像故人。

廿九

诗写得好的人,是神派来的使者。

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

既壮周旋杂痴黠,童心来复梦中身。

龚自珍这诗,所要表达的无非是:只要有心,苦求而不得的,仍会回来——

怎么回来?

梦里回来。

卅一

社会的文明性,自文学作品中来。

任何一个族群的文化涵养,同样自文学中来。

四言、绝句、七律的深厚美好,恒久地滋养人、重塑人,让我们活得虚静、纯粹、内敛、谦卑。

卅二

读苏轼海南时期诗作,其中《次韵子由浴罢》有一句“老鸡卧粪土,振羽双瞑目”,令人大为震动。

六十岁渡海的他,比黄州时期还要绝望——“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几乎是要给自己备棺的程度了。可是慢慢地,这个人的内心又如何起了转折呢?连理发、泡脚、午睡都入了诗文,写得兴致勃勃的,是真的赤子心,并非强颜欢笑那种。

这一句“老鸡卧粪土,振羽双瞑目”的意象,直叫人拍案而惊。不曾有过乡村生活经历的人大约要隔膜一些。乡下鸡鸭白天在外疯,到了晚上一律被赶回狭窄漆黑的鸡舍,遍地皆粪。

自比老鸡倦马的他,一样见天地,守住了古往今来知识分子的体面。

【钱红莉,安徽枞阳人。已出版散文、随笔集《华丽一杯凉》《低眉》《风吹浮世》《万物美好,我在其中》《诗经别意》《当我老了》《读画记》《等信来》《植物记》《河山册页》《以爱之名》等。曾获百花文学奖、安徽文学佳作奖等。现居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