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山西文学》2025年第9期 | 高定存 :机船浮沉晋陕峡谷
来源:《山西文学》2025年第9期 | 高定存  2025年10月17日09:09

高定存,山西保德人,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1990年开始发表作品,202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作品散见于《散文》 《美文》 《山西文学》 《黄河》等刊物。出版有散文集《黄河往西流》《祖辈的黄河》《书路散记》。其作品《祖辈的黄河》获2019-2021年度赵树理文学奖散文奖。

黄河迎来机船时代

1977年6月23日,黄河晋陕峡谷段发生了一件大事——下水刚满一个月的机船“先锋号”,在保德县林遮峪村附近触礁沉没。按惯常说,当年黄河里撞烂船,好比现今公路上撞烂车一样,只要人没事就不算事。但“先锋号”是个例外,这是黄河晋陕峡谷段上千年以来的第一艘机船,它的下水标志着黄河中游航运正在掀开新的一页,具有划时代意义。却不料下水只一个月就触礁沉没,一时震惊两岸。

浩浩黄河,连通万里,航运史可追溯到先秦时代。人们最为津津乐道者,是发生在两千六百多年前的“泛舟之役”。公元前647年,晋国遭遇饥荒,晋惠公派使臣前往黄河对岸的秦国求购粮食。秦穆公与众大臣一番商议,决定“救灾恤邻”,以彰显道义。于是大批粮食从秦都雍城(今陕西凤翔南)装船起航,浮渭水而下,驶入黄河后扬帆扯纤,溯流北上九十多公里,再转入汾河,上行直达晋国首都绛城(今山西襄汾)。传说这次运粮船队的白帆,从渭河、黄河到汾河,八百里遥相呼应,络绎不绝,故史称“泛舟之役”。

自先秦时代起,两千多年间,大河奔流,船筏往来。延至明清两朝,黄河更是成为一条黄金水道。上至宁夏内蒙古,下至河南山东,大小船筏或短渡,或长行,纷纷攘攘,不绝于途。虽然中游有不少峡谷地段极难航行,通过壶口瀑布甚至还得旱地行船,但各种险阻都挡不住船队往来。有史料记载,1931年单是从内蒙古磴口一带抵达碛口的长途货船就超过了四千艘,碛口码头每日停泊舟船五十艘以上,全年货物吞吐量超百万吨,单是食油每天至少转运上万公斤,有顺口溜说“碛口街上尽是油,三天不走满地流”。

随便翻看黄河两岸的一些县志,都少不了有关航运的记载。沿河各县都有三两个因码头而兴起的古镇,更有一些县因利乘便,将县城也设在了黄河边上。山西保德与陕西府谷两座县城即如此,临河而建,隔河相望,直线相距不到五百米,全中国独一无二。

木船皮筏子千年不歇,追风鼓浪,一路驶入二十世纪,迎来了机械化的新时代。二十世纪的上百年间,黄河两岸几代人勘察河路,规划航道,炸礁排险,打造机船,为开出一条直通大海的黄金水道而千般努力。

黄河最好的一段水路是从宁夏银川到内蒙古河口镇,老艄们称之为沙河。上千公里,无有峡谷险滩,河道稳定,极少事故发生,黄河上第一艘机船试航就选于此。

1911年,时任陕甘总督的升允,为将甘肃地区的皮革、羊毛、棉花、烟叶等物资外运,先招募人员清理疏通西宁到包头的航道,然后在兰州设船政总局,修建码头,并于1911年秋,聘请比利时人罗比尔吉,设计制造出一艘蒸汽机轮船,取名“飞龙号”。首航从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逆水而上,直至甘肃靖远五佛寺,航程1200公里。虽然试航成功,但世事纷乱,轮船试航以后没了下文。

1918年,甘肃商人蔡质夫、陈润生等创办甘绥轮船公司,从比利时人手中买回那一艘“飞龙号”轮船,再次试航。7月29日自宁夏横城出发,顺流而下,十六天后抵达河口镇。虽然试航再次成功,但没多久甘绥公司就因亏损而停业,“飞龙号”轮船被拆毁。

1919年,甘肃省长张广建与绥远都统马福祥在包头合办轮船公司,从上海购买器件,在包头组装起两艘汽油机驱动的浅水轮船,取名“探源”“泛斗”,两艘汽轮从包头出发,逆水上行至宁夏石嘴山,然后返回,用时仅八天。然而这次试航之后依旧无下文,1920年,公司停办,汽船也弃置包头。

继甘肃官员和商人三次试航之后,1934年到1936年,太原经济建设委员会先后制造大小汽船两艘,试图开通包头到宁夏航线,但战乱年代,一切皆无果而终。

1949年以后,随着京包铁路运力加大,黄河航运业务减退。1959年三盛公水利枢纽开工,包头到宁夏航道被阻断,航运基本结束。2010年和2017年,我曾两度到河套地区转悠,从河口镇到三盛公大坝,黄河上未见一船一筏。

黄河下游为地上悬河,历史上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水流散漫,航道不稳,虽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也曾有机船试航,但最终同样未成气候。

黄河上下游航运故事有专志记载,这里主要讲述中游晋陕大峡谷机船浮沉之事。

 

先锋号沉没

晋陕大峡谷起于喇嘛湾,止于禹门口,全长七百公里,一色石质河床。落差大,水流急,加之两岸众多支流汇入,携带泥沙乱石,形成一道道暗礁碛架。船行其上,险象环生,故机船迟迟不敢试水。直到1977年,历史大转折年代,才由保德县率先打造出了“先锋号”。

保德县地处晋陕峡谷东岸,县城紧临黄河,早年间曾经是一座大码头。县内土地贫瘠,十年九旱,十年九不收,然而人们思想不僵化,正所谓穷则思变,敢闯敢干,每每领风气之先。1977年,县里从省交通厅争取到投资,从河南造船厂聘请师傅,设计制造第一艘机动船。与此同时,河对岸的府谷县也获得陕西省资助,开始设计制造机船,两个县隔黄河暗中展开了较劲。

保德县所造为木质船体,按照传统习惯,柳木造船为佳,但一时找不到如此多的柳木,就用物资局从东北调回来的松木。召集本县三十几名木匠铁匠,在黄河边的航管站内锯木捻钉,打造大船。松木船板六寸厚,按照传统工艺,用穿钉连接起来。这是保德历史上第一艘大船,《保德县志》记载:“船长25.63米,宽4.2米,配备120马力柴油机,载重30吨,静水时速17公里。”

虽是一艘木质机船,但形状仿照巨轮,分为三个舱,中舱下层是柴油机房,上层是驾驶室。轮舵也仿照轮船大舵,圆盘外安一圈精致的松木手柄。这船看似威武,其实并不复杂,柴油机带动通向船尾的传动轴,传动轴尾端的螺旋桨推船前行。螺旋桨左右两侧竖着两块五十公分见方的铁片,形同两把大菜刀,叫作舵板。驾驶室转动木头舵,通过长长的连杆调节舵板角度,进而改变螺旋桨推水方向,推动船尾调整航向。这一套转向装置有些笨拙,远不如汽车转向灵活,遇有紧急情况,很难及时把控。

保德县的木船造得快,取名“先锋号”,于1977年5月23日,农历四月初六正式下水。这是晋陕峡谷有史以来第一艘机动船,千年未有之新鲜事,少不了要隆重庆贺。有老照片记录当年盛况:黄河水流浩大,“先锋号”泊于岸边,驾驶舱顶上并排矗立着伟人的大幅画像,上用红绸花环绕,船头船尾红旗招展,四条彩带从驾驶舱顶端连向船沿。县领导排坐于船上,礼仪小姐扯着红绸,时任县委书记张维庆在剪彩,河岸上站满了看热闹的人群。河风吹动大小旗帜,机船显得威风凛凛。

“先锋号”比传统木船大了许多,速度快,操作起来也复杂不少。船上配备一名舵手,一名轮机手之外,另有三名勤杂人员,负责探水,船靠岸时搭架跳板,拴船起航之类。

舵手郭润牛,家住保德县城,祖上四代人跑河路。他的爷爷在黄河兴县段的软米碛上出事身亡,他的父亲1949年从保德往禹门口为解放西北送大船,过软米碛时被尾舵挑入黄河,又被激流卷进石檐内身亡。郭润牛自幼跟随父亲跑河路,是大风大浪里闯出来的好老艄。只是早先的木船小,老艄直接扳动船尾大舵即可掌控方向,现在要通过转动舵轮来掌控,是一种新考验。

轮机手叫张二命,黄河边寨沟村人,自幼泡在黄河里,好水性,人也聪明。早在1956年就开过全县第一台锅驼机,1960年又到忻州学习了三个月柴油机,成绩不小。他能把柴油机拆成一堆零件,然后再耍玩具一般组装起来。

“先锋号”下水,因上游七公里处已建起天桥大坝,航线只能向下延展。从县城到冯家川渡口,四十五公里河路,下行大约一个小时,上行需要三个多小时。试航成功后,“先锋号”隔三岔五从县城起航,到冯家川渡口走一回,也没有什么正经货物,只给沿河两个粮站运过两回粮,此外就是搭乘沿河乡村一些人,上行时可在船尾拽几条木船。然而可惜仅一个月,尚未正式运营,“先锋号”就失事了。

那是1977年6月23日,“先锋号”下水整一个月,天气阴沉,黄河有些水浅。舵手郭润牛和轮机手张二命说天气不好,不宜航行。但交通局领导说需要往南乡送几个公社书记,于是“先锋号”在细雨中起航。除过几名公社书记,另外还有沿河村庄的一些社员,船上坐了四十多人。

“先锋号”顺流而下,速度不慢,中途连着超过两艘装炭的木船。行驶到林遮峪村,靠岸,搭板,将林遮峪公社书记等人送上岸,然后重新起航。前方主流分为两岔,东西两边皆可通行,但舵手没把控好,偏偏走了正中间水浅处,一块足有床大的礁石铺展在正前方。“先锋号”下水一个月,舵手操作不熟练,轮舵转向也不灵活,加之顺流而下,速度很快,眼看得真真切切,却已是躲不开,船头扑压到了礁石上面,120马力柴油机,动力大,惯性猛,“先锋号”没有停留,骑着礁石冲了下去。

木头船哪经得起如此冲撞,船底立马裂开一条长缝,中舱开始进水。慌乱之中,舵手急打方向,“先锋号”开足马力靠拢东岸,停泊在一条小沟口上,中舱的水已经淹上了柴油机飞轮。

这是黄河东岸的一条小河沟,全长大约十公里,沟里长满杨树,人们叫其杨条沟。沟口淤积出一片碎石河滩。“先锋号”停泊后,四十来名乘客紧急下船,四散而去。三名勤杂工将船拴到岸边一块大石头上,轮机手张二命熄掉柴油机,飞奔到三里外的林遮峪公社,喊上事务长再直奔粮站,拿了两只铁桶和一摞麻袋飞奔回船。一阵忙乱,总算用麻袋将船底裂缝堵住,把船内的水舀了出去。人们缓一口气,一齐到林遮峪公社吃午饭。不料饭罢回来一看,堵上的裂缝被一起一伏的黄河水湃开,船已经彻底沉没在了水中,只露着半个驾驶舱。众人大眼瞪小眼,一时没了办法。

接下来几天,等待领导拿方案。黄河涨水时候,“先锋号”在水中只露出一个船头,尖尖翘起。水落下去的时候,大半个船身又露出来。头几天,船身向外倾斜,几天以后,船身朝里倾斜了。轮机手张二命说,这船有问题,可能塌底了,河底石头钻到船里来了,要不等水少时候,咱把船上一些设备拆出来吧?但航管站一位领导说,不行,船上东西毫毛不能动。

“先锋号”在黄河里摇摇晃晃,几名船工在岸边搭起帐篷守候。十五天以后,终于有了救援方案。县里召集附近村庄几十名壮劳力,齐聚黄河边。先划来两艘木船,一里一外靠到机船边,然后电话请求上游五十公里处的天桥水电站控制流量。待黄河水位下降一截后,众人七手八脚用几根电杆将木船与机船绑在一起。随后再给天桥水电站打电话,让开大闸门,放一些水下来,计划等水位涨高,两艘木船将机船抬起来,然后用绞盘将机船拖上岸。

天桥电站答应放水,大队人马再去林遮峪公社吃饭。船上留了七个人,单等水位升高,用绞盘把船拉上岸。

大约一个多小时,黄河水猛涨起来,电站开闸放水过猛,几乎造出一个洪峰。满河大浪起伏,两条木船迅速将机船抬了起来,但根本来不及转动绞盘,三条船被大水推着向下游猛冲,拴木船的十二条麻绳“嘣、嘣、嘣”一根一根全都崩断。拴机船的巨石也被钢丝绳拉得挪动几下,突然滑脱了。转眼间,一河水将绑着的三条船一齐推往下游。机船上还有两个人,眼看要出事,两人从机船跳到靠里的木船上,将木船与机船的绑绳砍断,在满河大浪里死命将木船划到岸边,人跳上岸,船无法拴,任其随机船和另一艘木船漂向下游。到五里外的神山岔口,三条船先后撞上石壁,顷刻间解体,破船板漂满河面。

千秋航运开新笔,一船好梦大河收。晋陕大峡谷内有史以来第一艘机船,下水整一个月后,被黄河吞没了。

机船撞烂,船上物品随水而去。领导惦记着那一台120马力柴油机,安排人顺下游去寻找。轮机手张二命守船半个月,观察仔细,他说柴油机应该没推走,船底烂了,黄河涨水,木船抬起机船那一刻,柴油机估计是漏在河底了。领导就让张二命下水摸索。张二命跳下水,摸索一番,突然从水中探出半个身子,高举双手喊着说自己就站在柴油机上。柴油机果然是漏在了“先锋号”停泊处,只是不曾像《河中石兽》所述,未往上游翻滚。

隔两天,选一个水情平稳日子,从天桥水电站调来几名架子工,在河里栽起大架,吊链把柴油机吊起来,装到一艘木船上,几经周折,拖拉回县交通局院内。张二命将柴油机拆散,仔细清洗一遍,重新安装好,试一试,居然还能用。

张二命清洗柴油机,手里忙着,嘴里也不闲着,编了一个顺口溜:“瞎眼老艄郭润牛,流在西面往东头。机驳船,上石头,三个大舱水直流。慌慌张张靠在杨条沟,工人打捞半月后,一水推了个光溜溜。”

 

挂桨机船问世

“先锋号”下水一个月沉没,保德人并未气馁,捞起柴油机两个月后,1977年9月,重新打造第二艘机船。既然已有过打造“先锋号”的经验,那就干脆连河南师傅也免请了。重新召集原班木匠铁匠,依然用“先锋号”的图纸,依然用东北松木,依然是六寸厚的船板,柴油机也用从水底打捞出来那一台。新船命名为“先锋2号”,开船的依然是原班人马,舵手郭润牛,轮机手张二命。一切俨然如“先锋号”重生。

2024年采访张二命,他回忆说,虽然同样的材料与工艺,但第二艘造得急,船体没有第一艘硬朗。柴油机泡水修复后,力量明显不足,船也就跑不快。勉强航行几个月,1978年农历四月二十四,河对岸府谷县的碛塄村唱戏,“先锋2号”载着保德老乡渡河去看戏,返回时在柴家湾村附近撞上了围河造地抛下的石头,船底破了一个洞。虽未发生大的险情,但经此一难,“先锋2号”愈发跑不动,搁置一段后,拆烂当作零件卖掉了。

两个“先锋”相继夭折,保德人失了锐气,暂停造大型机船,回头在小木船上动脑筋,一番琢磨,有了新创举。《山西交通志》记载:

“1978年,鉴于以前连续两次制造大型轮船失败,保德县造船厂吸取教训,立足自力更生,采取土洋结合的办法,用木船改装机船。由船工王耀东主持,试制成功了木质挂桨机船,使木船航行由人工撑篙改变为机械操作。该船体长10米,宽3.5米,以12马力柴油机为动力,载重10吨,满载吃水1米。随后,该船在后舱安装动力发动机和挂桨设备的技术被各大渡口效仿,挂桨机船得以普遍使用,并逐渐引进钢质挂桨机船。”

将传统木船改为挂桨机船,是保德人的一大创举。其结构简单,造价低,连驾驶室也不要,行驶快捷,操作方便。保德县连着造出好几艘,卖向下游几个县。随后沿黄河各县纷纷仿造,千年的木船自此卸掉了风帆纤绳,纤夫的身影终于消逝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挂桨机船的成功,重新鼓舞了保德人造大船的信心。1979年,保德县再度申请打造大型客轮,得到省交通厅大力支持。《山西交通志》记载:“1979年7月,由省交通厅投资,保德县交通局承办,聘请武汉造船厂技术员,为保德县制造一艘钢质机动客轮,这是山西省制造的第一艘客轮。该轮船体长24米,宽4米,满载吃水深1.2米,载重量20吨,由两台40马力柴油机为动力,时速20公里,可乘载旅客100人。该船主要往返于保德县东关渡与冯家川渡8个渡口之间营运。”

前面两艘货轮失事后,人们开玩笑说,是因为名字没取好,“先锋”与“先沉”发音相近,不吉利。此番客轮避开“先锋”二字,取名“振兴号”,下水载客,依旧航行于县城至冯家川渡口。然而此时,府谷县已有五艘机船开行在黄河上,两县机船展开拉客竞争,效益不好。运行一段以后,“振兴号”卖到了外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大潮涌动,各行各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青春活力,黄河航运也进入快车道。1987年4月,在省交通厅支持下,保德县再一次制造客轮。依然聘请武汉造船厂技术员指导,造出了“振兴2号”。客轮下水后,依然载客往返于冯家川码头。轮机手依然是张二命,舵手换成了张富全,当年航行顺利。

1988年2月29日,农历正月十三,张二命说过去船家忌讳正月十三,不宜行动。航管站领导说新时代了,不计较这些。于是“振兴2号”照常起航,船上坐了六十多人。下行到二十公里处的郝家角碛时,舵手操作失误,一片舵板触礁脱落,“振兴2号”顿时方向失灵,一个劲往西偏航。水急浪高,船停不住,一船人大惊失色,直呼老天保佑。“振兴2号”顺流而下,不择路线往西偏航,终于搁浅在了紧靠西岸的一块大石盘上,船上的人慌忙离船上岸。结果人去船轻,“振兴2号”复又漂了起来,冲下石盘,跌了个一百八十度大掉头,变成了上水船,开始一股劲往东偏航。于是赶紧加大马力,乘势往东岸开。眼看就要抵达东岸,仅存的另一片舵板却掉入河底泥沙中,如同下了锚,走不动。轮机员猛加油,憋断传动轴,水就进来了。好在已基本靠岸,用沙袋堵漏,拴住停泊,几天后拖回县城码头。遭此一劫,“振兴2号”伤了筋骨,修复后船头前倾,无法行走。《山西交通志》做了简单记载:“1987年4月,保德县交通局再次聘请湖北武汉造船厂技术员,建造第二艘100座位的客轮。该船体长26米,宽4米,吃水深1.1米,同样采用两台40马力柴油机驱动。该船营运半年后,即出现前倾现象,经多次维修无效,一直泊在码头。1998年因特大洪凌沉入河底。”

从1977年到1987年,十年间,保德县先后制造两艘货轮两艘客轮,但皆未远航,无功而终。

 

府谷客轮试航壶口

此岸保德机船搁浅碰礁,无功而终,对岸府谷机船却一帆风顺,屡创纪录。

府谷县第一艘机船取名“创业号”,于1977年6月1日下水,只比保德“先锋号”迟一星期,但质量高出一头,船体用钢板焊接而成。《府谷县志》记载:“1977年省地拨款,县航运管理站建造了本县有史以来第一艘钢体机驳货船‘创业号’,船长22.5米,宽4.5米,船深1.2米,吃水0.7米,排水量42吨,载重30吨,静水时速18公里,6月1日下水。”

“创业号”是陕西省在黄河上开行的第一艘机船,试航成功之后,陕西省交通厅将府谷县列为重点扶持单位,随即再拨款12万元,府谷县又造出“创业2号”,并于1977年12月成立机船队,府谷黄河航运驶入新里程。

在拓展黄河航运一事上,陕西人有一美好设想,黄河开动机船,让神府煤田的优质煤源源不断浮河而下,过潼关,出三门峡,直达华北平原,进而一举改变陕北的闭塞与贫困。从1963年起,陕西省就多次整治府谷下游的一些险要河道,为机船航行做准备。1978年到1979年,陕西省还多次邀请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黄河水利委员会、山西省交通厅等单位,共同参与府谷到潼关河道的考察,完成了一系列勘察报告。陕西省甚至还委托西北水科所和河海大学,对壶口通航进行模拟实验,设计出了船闸、水坡升船机、斜面升船机三种方案。八十年代开始,陕西省成立了黄河航运建设指挥部和黄河航运规划办公室,连续不断对晋陕峡谷航道考察规划,采用挖槽、炸礁等多种方法,对河道逐段疏通整治。

府谷县“创业号”试航成功,为黄河通行机船开了好头,鼓舞了士气。1979年7月,府谷县选技工买设备,在黄河岸边建起造船厂,开始造大船。陕北建设委员会当年拨款六十万元,由府谷造船厂造出了“秦黄1号、2号、3号”三艘货轮。1982 年5月和1985年9月,又先后造出了“友谊1号”“友谊2号”钢质客轮。两艘客轮规格相同,长26米,宽4米,吃水0.6米,配备两台40马力柴油机,静水时速20公里,核定载客100人。每艘客轮配置舵手两名,轮机员一名,水手两名,售票员一名。客轮航行于府谷县城至冯家川渡口之间,每日上下游对开。其时沿黄河没有公路,两岸村庄的人进城往返全都坐船。客轮从府谷码头出发,左右停靠东西两岸十来个码头,核定载客百人的客轮,最多一次曾搭载三百多人。《府谷交通志》记载,从1987年到1990年,两艘客轮每年载客均超过十万人次。

除为本县造船外,府谷造船厂还受陕西省交通厅委托,先后造出游艇一艘、货轮三艘,分别交付下游的吴堡、佳县、神木、延川四县运营。

府谷机船队一边发展壮大,一边延展航线。1978年,“创业2号”试航下游160公里处的佳县,无惊无险,顺畅返航。1985年,“秦黄1号”货轮装载三十吨水泥,试航下游248公里处的吴堡。掌舵的郝光前回忆说,中途驶过一片礁石林,机船在礁石上连着七次磕碰,但钢板焊接的船体,远比木船坚固,没有发生险情。

1985年10月,在交通部和陕西交通厅安排指导下,府谷县“友谊2号”客轮试航壶口。府谷码头到壶口全长455公里,一色石质河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山西省交通部门曾勘察此段航道,清点出浅滩大碛有128处。其间软米碛、大同碛、土金碛等险要地段,历来是船工眼中的鬼门关,一般老艄不敢弄险,过这些大碛要花钱雇请本地老艄掌舵。特别是碛口前面的大同碛,落差巨大,水急浪高,礁石密布,船只大多不敢冒险下行,只能在碛口卸货,由此成全了碛口古镇二百多年的繁华。少数船只雇请本地老艄驾船跌碛,到下游卸货之后,就要连船卖掉,因为大同碛激流汹涌,空船也很难再拉扯上来。

客轮试航壶口,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挑战。机船队挑选六名久经历练的船员担当大任。掌舵的郝泉子四十岁,黄河边郝家局人,自小喜欢黄河,喜欢船。穿开裆裤时候,每看见河里有船来,就要站在岸上观看,一直看到船驶出视线方罢。他十六岁开始上船跑河路,二十五岁掌舵成为正式老艄,也是府谷机船最早的掌舵人,几年下来,已有丰富经验,是府谷县公认的第一“驾长”。

10月16日这一天,府谷码头举行隆重的欢送仪式。“友谊2号”搭载乘客六十来人,除过府谷县相关人员,更有国家经委、交通部以及陕西、山西交通系统的专家技术人员,还有中央电视台两名记者,带了两箱设备,声势浩大。

十月天气,正是行船最好时节,秋水满河,既不暴怒,也不纤弱,用老艄们的话说,水大浪展好行船。“友谊2号”一声长笛,起航下行。舵手郝泉子在黄河风浪里驾船行走二十余年,先木船,后机船,壶口之旅是他河路生涯中走得最远最热闹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此后几十年,他品老酒一般,经常回忆这一次壶口之旅,许多细节越想越清晰,想起来就有些激动,成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2024年11月,我相约采访当年驾船走壶口的几位船工,郝泉子老人不假思索,背书一般说:下行走了四天,实际航行十九个小时。第一天到佳县,航行六小时;第二天到吴堡,航行四个半小时;第三天到延水关,航行四个半小时;第四天到壶口,航行四小时,返航回来走了整十天。

“友谊2号”下行一路顺畅,没有想象的艰难。过软米碛、大同碛、土金碛时也流转自如,未发生险情。参加试航的几名船员说,机船比木船好掌控,机船有动力,只要是看好的航路,机船就能到达,船随人意而行。只有一点,中央电视台记者扛着那台饸饹床一般的摄像机,忽而船头,忽而船尾,甚至爬到驾驶室顶上进行拍摄,让人悬心,后来干脆给记者腰里拴了一条绳。

下行顺畅,第四天下午,“友谊2号”停靠在了龙王辿码头。此处离壶口瀑布大约五里远,已经能听到瀑布发出的轰鸣声。木船时代,如果要通过壶口,就只能在此卸货,然后先将货物人担驴驮,转运下游,再将空船推上河滩,绕过瀑布,放入河里后,再重新装货下行,此即所谓“旱地行船”。

“友谊2号”停泊龙王辿,船上领导感觉意犹未尽,想让船再往下靠一点,最好能瞭得见瀑布。但驾长郝泉子和轮机员王振飞坚决不同意,说这样的地方,再往下行船没有好停处,入壶口之前,这一河水也已经慌忙起来,万一机械出个故障或者什么,机船跌下壶口,那就一切全完了。

“友谊2号”在龙王辿停泊一夜,第二天返航,随船人员散去一些。驾长郝泉子回忆,上行走了整十天,航行六十九个小时。上大同碛时候,两台柴油机开足马力,机船拔河一般,拧扭好大一阵,总算爬了上来,没用船上预备的绞盘。10月29日,“友谊2号”顺利返回府谷码头,县里举行了有县委书记和县长参加的盛大欢迎仪式,几百人列队,敲锣打鼓放鞭炮,欢庆完成历史创举。

“友谊2号”试航壶口历时十四天,实际航行八十八小时,单程425公里,途经陕晋两省十七个县,闯过25个大中型险滩,创出了黄河中游客轮远航最高记录。这一壮举被评为陕西省1985年十大新闻之一,也被载入黄河水利委员会2000年编纂的《黄河大事记》:“陕晋黄河河道客轮首航成功。”

 

通航达海任重道远

 晋陕峡谷内机船往来,客轮试航壶口成功,黄河航运展现出了美好前景。1988年2月,交通部在西安召开会议,审查通过了《黄河水系航运规划报告》,并于4月以交通部正式文件下发。规划提出,2020年前黄河区段实现通航,满足300吨级船舶航行,到2030年,青铜峡大坝至入海口达到四级航道标准,500吨级的轮船从上游直达出海口。

西北地区矿藏丰富,倘若轮船真能从青铜峡直达大海,别的不说,单是煤炭运输一项,就蔚为壮观。陕西神府、山西河东、内蒙古鄂尔多斯三大煤田,年产量接近二十亿吨,占到全国煤炭总产量的一半,而三大煤田都离黄河很近,用轮船取代铁路运输,可省却大笔费用。当年“泛舟之役”八百里遥相呼应,络绎不绝,如果运煤轮船起航,将是八千里首尾相接,那该是何等壮阔的场景!

人们信心满满地要打造黄河黄金水道,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河有丰枯水情,许多事情走着走着就出乎了人的意料。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黄河水量逐年减少,到后来,下游隔三岔五就出现断流。拯救黄河,确保不断流成为主旨。至于航运之事,人心有余,河水无力,一时难以实施。加之晋陕两省都修通了沿黄公路,河上桥梁接二连三架设起来,船只逐渐失去了短途运输的优势。客观条件不给力,继保德县客轮停航之后,1992年8月,府谷造船厂与黄河机械厂合并,停止了造船业务,同时机船队也解体停运。至此,晋陕峡谷内的大型机船全部退出,只剩少量挂桨机船往来。

古人云,不到黄河心不死,对于黄河两岸的人来说,船不达海不死心。2009年,黄河航运再次提上日程,沿黄九省区航运部门及交通部黄河水系航运规划办公室联合签署《黄河航运发展区域合作框架性协议》。协议提出,到2030年黄河将像长江一样实现全线通航,跨省达海。

蓝图美好,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