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30年,252颗星!“21世纪文学之星”聚焦青年写作与大文学观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刘雅  2025年09月30日20:31

座谈会现场

秋雨初霁,安徽寿县古城墙“宾阳门”上,桂花暗香浮动。脚下是宋人垒砌的砖石,头顶是21世纪的无人机掠过——曾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1999-2000年卷)的作家、安徽省文联副主席许春樵形容此景“本身就充满了文学性”。9月29日至30日,在这座被誉为“中国文学之乡”的古城,由中华文学基金会、安徽省作家协会、中共寿县县委、寿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三十周年系列活动如期举行。活动包括“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22-2023年卷出版发布会暨2024-2025年卷征选计划启动,以及以“青年写作与大文学观”为主题的30周年成果座谈会。

三十载星火不熄,文学长征再启程

9月29日上午,寿县文化艺术中心内,“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22-2023年卷出版发布会暨2024-2025年卷征选计划启动仪式隆重举行。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施战军,安徽省作协主席陈先发,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饶洁先后致辞。徐贵祥、彭学明、王跃文、许春樵、罗伟章、哲贵、肖勤、肖江虹等曾入选丛书的作家代表,以及“丛书”编委、评论家白烨、梁鸿鹰,“丛书”出版单位作家出版社副总编颜慧等出席发布会。中华文学基金会秘书长安亚斌向寿县文学艺术院捐赠“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签名本,寓意书籍犹如文学希望的种子,将在寿县的文学土壤中扎根,让文学精神在这里延续。在青春洋溢的音乐中,2024-2025年卷征选计划正式启动。活动由中华文学基金会文学部负责人赵蓉主持。

2024-2025年卷征选计划正式启动

施战军强调,中华文学基金会自1986年成立以来,始终以繁荣文学创作、培养文学人才为使命,“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正是践行这一使命最坚实、最持久的载体。三十年来,丛书坚持“低调、高质、长效”的原则,累计推出25年卷、252位青年作家的作品。他指出,新一卷的10位作者风格各异,但共同点是“扎根当下、贴近人心”,具备青年作家独有的敏锐与真诚。希望中华文学基金会能与大家携手,共同守护文学的初心,助力青年作家的成长,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注入更多“星光”力量。

中华文学基金会秘书长安亚斌向寿县文学艺术院捐赠“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签名本

陈先发谈到,寿县史上七次为都,是淮河流域的文化中心,文学传统源远流长。三十年来,“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已成为众多作家起步的重要平台,从中走出的作家许多已成为文坛中坚,取得了可喜的创作成绩。

2022-2023年卷入选作者接受入选纪念牌

饶洁在致辞中表示,寿县文化底蕴深厚,建立了鲁迅文学院首个县级教学实践点,中华文学基金会创始人之一、“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策划者张锲就是从寿县走出的文学名家,在寿县举办此次活动具有特别的意义。

合影留念

在名家名篇的诵读声中,仪式现场开启了独特的文学回顾与传承之旅。田兴家、星秀、钱幸、隆莺舞、曹江、罗逢春等22-23年卷入选作者依次上台,接受入选纪念牌。

从“自我”到“大我”:文学观的成长与跃升

寿县“宾阳门”城楼上,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学座谈会悄然拉开帷幕。“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编委、往届入选名家新卷作者等围坐一圈,身后是奔流的淮河与苍莽的大别山,他们探讨的,是“青年写作与大文学观”这一既关乎初心、也指向未来的命题。座谈会由施战军主持。

座谈会现场

施战军从作家年龄阶段的创作特点切入,阐释了青年写作者尽早树立大文学观的重要性。他认为,青年时期的写作往往与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成长历程以及所受的文化熏陶紧密相连,这一阶段的作品不仅生命力顽强,且最能彰显独特的个性。随着青年作家步入中年,其写作风格也逐渐从自我表达转向关注世界,将视野拓展至时代与历史的交汇点,在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学的深层交融中探寻自身的坐标体系。

施战军主持座谈会

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施战军举例说,纵观曾经入围“丛书”的作家,多数都是中年之后开始思考文学的社会价值与历史意义,他们的笔触不再局限于个人的情感波澜,而是尝试以更为宏大的视角去审视社会现象,挖掘人性深处的光辉与阴影。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是在讲述故事,更是在构建一个与时代精神相呼应的文学世界,力求让自己的作品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个体与群体的桥梁。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徐贵祥深情回顾了故乡的文学传统。他感慨“文学厚爱寿县,寿县敬重文学”。他追忆30年前,自己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出版了第一本小说《弹道无痕》,那是他文学道路上的第一个台阶。“在故乡,尽管我已不再是一颗新星,但我仍能为文学贡献一份属于自己的光芒。”

作家王跃文以“凌空关照,天地写作”八字概括自身的大文学观,强调创作应深植于人民、扎根于大地。王跃文作家生涯的处女作《官场春秋》于1998年问世,收录于“丛书”之中。在活动现场,王跃文回顾了该书出版前后的趣闻轶事,并谈及该书对其写作生涯的深远激励意义。

丛书编委梁鸿鹰则从文体角度出发,梳理30年来丛书对小说、诗歌、散文、文学评论全品类的持续关注,提出新媒体环境下文体创新的必要性。此外,他建议青年作家要突破城市生活的同质化视野,要走进生活,创造书写出生活的“异质性”,通过开拓生活维度提升作品价值。

丛书编委、作家彭学明回忆自己当初入选丛书、作为一名县城写作者被“看见”的感激之情,并与在座的青年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验,特别通过作品《娘》和《爹》的创作理念变化,点明了作家需要拥抱“大文学观”,不断打开文学视野,提升文学境界。

作家罗伟章也谈到,作家不能仅凭情怀支撑,更需具备强大的创作生命力,大文学观的核心在于以蓬勃的生命力持续观照人生与社会,对于青年作家来说,这种力量显得尤为重要。

从“被看见”到“看见世界”:一本书的推力,一代人的光芒

“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自1994年开始启动,以年卷的形式,为从未出版过个人文学专集的35岁以下作家、批评家出版处女作。三十年来,丛书共推出252位作家,评论家白烨称其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卫星发射场”。他提出,在AI和碎片化阅读时代,面对网络文学的蓬勃发展以及新大众文艺的崛起,文学观念正经历深刻变革,大文学观归根结底是强调“人民性的文学”,每个人都是时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代青年作家可以通过自己的作品,以小见大,深刻反映时代与社会的风貌。

谈到丛书对于一个作家的激励意义,许春樵巧妙设喻:它犹如火箭发射的第一级推动力,既是原动力,也是起点。在他看来,大文学观是一种开放且包容的文学观,写作不仅仅是展现现实与人生,更重要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时代与人生。作家要以鲜明的人生观和文学立场,揭示生活真相与人性的真实,为读者奉献最真诚、最有价值和分量的作品。

《江南》主编、作家哲贵观察到,当年与自己一同入选“丛书”的另外8名作者,至今都还在进行文学创作,这印证了丛书选择的远见。哲贵同时提醒青年作家:写作者被看见的同时,也要善于“看见”世界——发现一个独属于作家的世界。

作家肖江虹凭借《百鸟朝凤》入选丛书,该作品后被改编为电影,获得关注。他坦言“被看见”的感觉刻骨铭心,“和攀登珠峰一样,它把你送进了珠峰四号营地,究竟能不能登顶,就看你自己”,然而作者在攀登时,只能看着自己脚下,那也是唯一一条路。

“星空一直就在我们的前方,不要去看星星,而是要去看整个浩瀚的天空”,作家肖勤以“星空”为喻激励后来者:“一步一步地走,听从使命的召唤”。

在聆听了前辈作家、编委关于人生经验和文学创作经验的分享后,“丛书”22-23年卷入选作者田兴家表示,“这是对我一个来自偏远山区非科班出身的写作者的鼓励,让我坚信,只要我坚持写下去,再平凡的人生都会被看见”。

颜慧回顾了“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的前身——自1985年起出版的“文学之星”丛书。该丛书囊括了阿城的《棋王》、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迟子建的《北极村童话》等一批经典作家的作品,表示作家出版社将与中华文学基金会继续携手推进这项延续文学根脉、对中国文坛意义重大的事业。

座谈尾声,施战军寄语青年作家:“你笔下的每一个字,都是你精神世界的自传。要珍视我们书写的每一个字符,去热爱属于文学范畴的每一个生命。让我们的文学与宏大、深邃、广袤的元素相交融,让光芒照亮我们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