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稳长篇小说《青云梯》:彩云之南的家国史诗与铁路传奇
9月27日晚,“彩云之南的家国史诗与铁路传奇——范稳长篇小说《青云梯》新书发布会”在北京SKP RENDEZ-VOUS举办。作者范稳,评论家白烨,茅盾文学奖得主李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云南人民出版社社长李银和共同奔赴这场文学之旅,跟随《青云梯》,抵达历史深处,也驶向未来和远方。本次活动由北京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奕丹主持。红河州委副书记、宣传部长应亥宗,红河州文联主席岳建青出席活动。
《青云梯》以云南高原一百年的交通发展史为背景,展现云南人民立志改变交通状况的历史风云和为此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从上世纪初法国殖民者用一列火车撞开了南中国的大门,到滇南人民知耻后勇、自强不息,独立修建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再到21世纪高铁高速蜿蜒在云南高原的崇山峻岭,直至在新时代为响应“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部署,打通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云南人民把铁路修到了境外。高原上的铁路,就是一条通向云端、通往四面八方、通向美好未来的天梯。
一部小说和一个民族的精神秘史
“这是一部解析一个家族百年血缘密码的书,也是关于一条铁路百年历史的漫长故事。在这个刷小视频看新闻读故事的时代,讲述一段百年故事似乎在冒险,也有些不讨巧。但我还是认为有历史感的故事就像从时间的纵深处驶来的一列火车,满载岁月的传奇。读到它的人,都是它的乘客。”范稳在后记中这样写道。
《青云梯》45万字,书中交织着四条历史线索,既写了百年铁路修建史,也写了吴、陈两个家族的百年兴衰沉浮史。它同时是一部云南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与风物史,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边地红色革命史。白烨几乎读过范稳的所有作品,尤其喜欢《水乳大地》,他认为《青云梯》是在《水乳大地》后范稳交出来的又一部出色作品。他回忆在改稿阶段初读《青云梯》时,自己还曾担心,因为家族史、铁路史、地方文化与风物史和红色革命史四条线索若融合不当,小说可能会显得碎片化,但最终成书却“超出他的想象”,“范稳通过恢弘而精巧的结构把很多内容巧妙地整合在了一起,四个部分水乳交融,完全没有拼凑的痕迹,完成度超出我的想象”。
李洱认为《青云梯》显示出一种磅礴的气势,他用“气韵沉雄”概括了小说带给他的阅读感受,并高度称赞四条线索的融会贯通使得《青云梯》具有了“史诗的品格”。“《青云梯》记录的是我们民族精神内部的一些东西,展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这部作品可供阐释的空间非常辽阔,需要耐心地读第二遍、第三遍。”
李银和则讲述了书中描写的那段云南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云南的这段历史,某种程度上不仅影响了中国,更影响了世界。历史学家们对这段历史不断地研究与展现,但还是首次有作家用文学的方式,以多年扎扎实实的采风和实地考察为基础,最终以一部沉甸甸的大作,来书写这段历史,也是《青云梯》的价值所在”。
像老工匠一样,耐心写作一本书
“你不踏遍青山,阅尽人间百态,你就很难找到文学宝藏。”范稳说。《青云梯》的写作念头缘于十多年前为创作而“浪迹天涯”时的一次偶遇,当他站在铁轨上望向“个碧石铁路”时,他感到自己就像站在两个历史的节点上,“支撑这条铁路的不是雄厚的资本,而是坚韧的文化,是悠久的华夏文明在面对一个新的挑战时那种知耻而后勇、敢为天下先的家国情怀。我当时就想,这是另一部长篇小说的题材,就像滇越铁路和‘个碧石铁路’是两条不同性质的铁路一样。我得先弄清它的第一段历史,再来面对它由此带来的某种转变。”
而真正开始动笔写作,大概是在2022年,范稳将创作《青云梯》的过程分为“三部曲”:第一年,跑遍红河州的老铁路路基、废弃火车站,采访铁路建设者后人,甚至下到高铁隧道深处采访打隧道的一线工人。第二年,埋首史料,梳理云南汉文化传承与民族交融的脉络。第三年,潜心写作、修改。他说:“《青云梯》是我写得比较从容的作品,单是修改就花去整整一年时间。每一句对话,每一个词汇,至少在目光里过了数十遍。不断地调整结构,丰富人物,打磨语言,像个老工匠。我用写中短篇的劲头来写长篇,力争让每一段故事、每一个人物都准确、生动、形象。”
李洱非常敬佩范稳为写作而下的大功夫,他说:“作品要上去,作家就要下去,范稳不断地到各地去实地考察,还钻到历史资料里考查,甚至长时间深入到当地人的生活里,所以他对那片土地是非常熟悉的,读小说时,你会感受到作家为写作而做的翔实的准备工作。所以《青云梯》是可信的,可读的,无论是历史知识,还是人物、情节、结构、细节等诸多方面,这部小说都是准确有力的。”
白烨对此表示赞同, “书中人物塑造、意象运用、细节描写等方面都富有极强的文学性。比如主要人物吴廉膺,他既是知识分子,又是商人,同时又有官员与军人身份,这种复杂多面的人物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十分罕见,以此足以窥见《青云梯》文学性的一个面向,而从某种程度上讲,文学性就是这个作品影响力、生命力的表现,也为这部作品被多角度丰富阐释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韩敬群和范稳是多年的老友,他讲述两个人的故事:“很多年前,有一次吃饭时,范稳特别认真地跟我说:‘有一天,我一定要写一部满意的作品交给你。’多年后,我收到了他的《青云梯》。其实这部作品从范稳构思伊始,我就开始了跟进。和他共同讨论题材与作品意义走向。2024年4月全民阅读月期间,我专程去了建水,对朱家花园、建水文庙、窄轨铁路以及建水制陶等都有了第一手的见闻,对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充满生机与创造力、热情奔放的人民印象尤其深刻。拿到稿子后,我第一时间开始阅读,边读边和范稳交流,我觉得范稳是一个心中怀着诗和远方的的作家。他从‘远方’归来,瞩目脚下的土地,身边的人民,写出了这部宏大而精微,丰富而诚挚的佳作。”
“一个作家的写作就像登梯”
谈及书名“青云梯”,范稳解释道:“在云南修铁路,随着海拔的不断升高,具象上也像架起一座云梯;而修铁路的人不断探索、追寻现代化的生活,胸怀青云之志,也蕴含着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气质。”
这种不断探索和勇于向上的精神也表现在范稳的创作过程中,从《水乳大地》到《青云梯》,范稳认为自己最大的成长和变化是写得更慢,更自信了。“更慢”是因为“要不断地查资料,一字一句,字斟句酌”,“更自信”是指“通过对地方文化的学习,在写作中,可以对不同民族的文化触类旁通”。
作为多年好友,韩敬群见证了范稳在写作路上的一步步成长,韩敬群感慨,一个作家的写作就像登梯,谈及书名,他想到了范稳的创作之路,“‘青云梯’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隐喻。作家穷其一生的劳作也可以比喻成攀登文学之梯。从起步时的相对从容,到一步一坎,愈高愈难。从《水乳大地》到《青云梯》,其间经过了二十多年,范稳老师给文坛贡献了八部长篇,而《青云梯》标志他经过漫长艰苦的攀登达到了自己长篇创作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