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文艺新景观 ——“大众文艺的蝶变 新时代文艺新景观”平行论坛专业沙龙侧记
9月24日,由北京市文联承办的2025北京文化论坛“破界共生: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平行论坛系列活动之“大众文艺的蝶变 新时代文艺新景观”专业沙龙在京举行。与会嘉宾回望大众文艺发展史,聚焦大众文艺在新时代的蝶变,深入讨论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新景观与中华文化同世界对话的有效路径。
新技术、新平台推动文艺格局的新变
在数字时代,文艺的创作、传播方式迎来了何种新变,呈现出哪些新特征?“新大众文艺”又“新”在何处?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贺桂梅看来,新大众文艺之“新”首先标示了文学和艺术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改变。新时代以来,以文学为中心的文艺格局开始变为以文学为基础,戏剧、影视、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强劲发展的文艺新格局。另一方面,新大众文艺延续了大众文艺的主要追求目标,即以人民为主体的文艺的大众化。正是这条主线,使文艺在今天依然保持着与大众的深刻连接,并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原院长蔡少华谈到,数字时代给文艺创作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和延展的空间,我们应主动拥抱新技术、新平台,但不能忘却自身的文化根脉。当下,从传统舞剧到沉浸式演出,折射出时代节奏与大众需求的变化。我们既要善用新形式拓宽推广,也需回归艺术的本体,以独特的东方美学,为人民大众提供更多具有深厚精神价值的文艺佳作。
“村歌计划”发起人、谷仓乐队主唱许多谈到,多年前他们就为从乡村进入城市打工的工友歌唱,近年来,他们又走进乡村为农民义务演唱,与村民共创村歌。当乡亲们唱起自己参与创作的歌曲时,说得最多的感受是,心里像开了花一样兴奋、痛快。他们的歌声通过短视频、自媒体传播到更远的地方,送达给更多人,也助力了乡村文化的传播。
在法国元气阅读网站联合创始人、总编辑查尔斯·德威斯看来,如今,中国故事借助网络,以多种新媒体形式传播,实现了作者与读者的互动,让读者也能成为作者。这既是机遇也带来了风险和挑战,比如内容的快餐化或被算法裹挟。因此,文学平台的工作者需要维护网络文学社群的参与热度和自发性,让年轻作者和生动、有特色的内容能不断被看见、被传播。
网络文学作家柳下挥谈到,随着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产生了人与AI共创的模式,但是 AI写作的“机器味儿”非常明显,而读者更需要鲜活生动、接地气、有“人味儿”的小说,未来,只有融入作家独特个人风格的作品,才能脱颖而出。
新作者、新观念凸显大众文艺的新质
交流中,贺桂梅以“素人写作”为例谈到,人民文艺的理想状态是“人人都是文艺家”。新大众文艺的“大众性”一方面体现为覆盖面更宽,另一方面则是传播、创作媒介更加多元,对社会的影响更加广泛,这些都对今天的文艺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不仅在于技术,更在于人与观念的新。”回顾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实践,蔡少华表示,戏剧的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观众的传承。“戏曲进校园”活动让古老的戏曲走近年轻群体,对戏曲本身也是一种反哺,有助于高雅艺术在当代真正形成“为大众服务、为时代服务”的良性循环。
许多认为,新大众文艺中的“大众”不再只是受众,也能成为创作主体与文化活动的组织者、传播者。比如,“村歌计划”与村民一起对山歌进行创新改编,将村庄文化历史、情感记忆与发展愿景融入歌词,让“从未想过能写歌”的村民变为歌曲创作的参与者,这正是新大众文艺“人人都是创作者”的生动体现。
查尔斯・德威斯观察到,在海外,《斗罗大陆》《诡秘之主》等中国的网络文学及其衍生作品十分受欢迎。他认为,网络文学阅读网站搭建起网络作家和世界读者沟通的桥梁,让更多海外读者接触到中国的网络文学,并由此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这其实也是“大众”含义的拓展。
“大众文艺的‘大众性’正在被重新定义。”柳下挥说,数字时代的网络文学已真正做到了全民创作、即时互动,而这令艺术变得不再遥远,艺术家也不再神秘。
新故事、新路径展现文艺的新景观
当下,新技术是如何助力中华文化传播及大众参与角色的深刻变化的?在贺桂梅看来,文艺没有“边界”,但文艺的创作、组织、传播及内在的精神、理念是有国别差异的。不同国家的人民借助国际化的平台互动交流,可以打破国别限制,共同思考人类今天面对的共同问题。
“在今天讲好中国故事,既要拥抱新媒介、新技术,更要不忘初衷。”蔡少华说,我们要运用新的科技探索更多可能,以艺术为人民服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实现传承创新与发展。
查尔斯・德威斯谈到,文学作品本身的创意、力量和质感是吸引国外读者的关键,比如许多法国读者通过搜索工具读到中国的网络文学作品并为之吸引,他们期待看到更多中国的优秀文学作品,也非常期待中国作家走出国门,与国外读者进行更多交流。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要把自身优势做大做强。”柳下挥谈到,中国有取之不尽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它们融入新时代的文艺创作,能更有力地凸显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表示,新大众文艺以文艺的方式构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个体的主体性,是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同时,我们要警惕数据泡沫、流量陷阱、算法困局等,避免被人工智能“驯服”,要保持丰富多样的文艺大餐不成为“预制菜”,让创作跟得上大众需求,打造新时代的文艺新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