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科技是孕育文艺创作的丰沃土壤 ——“破界共生: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平行论坛侧记
来源:文艺报 | 康春华  2025年09月29日08:27

9月23日,由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指导,北京市文联承办的2025北京文化论坛“破界共生: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平行论坛在京举行。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位文化界、科技界嘉宾,聚焦文艺发展新趋势、新现象,深入讨论“文化原创力”内涵以及“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的路径,为提高“文化原创力”凝聚共识、贡献智慧。

在日益智能化的社会中保持精神自主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高世名在以“协同演化:数码主体的‘近未来’”为题的演讲中表示,人工智能其实是艺术作品而非艺术家。人工智能越发达,人类就越需要艺术智性;数字虚拟技术越发展,身心交感的艺术经验就越可贵。他谈到,艺术家的使命是让人们在日益智能化、自动化、虚拟化的社会中保持感性活力和精神自主性,以便让人在混合现实的复杂状况下安顿身心,将科技重新转化为一种有效的人类智识和世界经验,更好地促进艺术创造。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谈到,文化通过符号系统锚定群体的意义坐标,科技借由技术装置解构既有的认知边界。面对文化、科技——“双螺旋结构”交融推进的动态发展趋势,未来科技应当从科学思维、技术工具、科创机制三个层次激发创造力,促进文化原创力的革新。

“我们把文化想象成一条河流。这条河流承载着前人之水,始终奔涌向前。正是这种永恒的流动,让文化始终勃勃生机。”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蒂托·洛雷菲斯认为,那些流传千年的人类质朴的艺术创造,依然是变革时代中文化意义的有力象征,昭示着在高度科技化的世界里真正的魔法不在装置的繁复,而在情感的深邃。他继而谈到,中国以数千年历史证明,传统与现代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中国既懂得保护遗产,也善于重新诠释这些遗产,不仅利用科技来发展产业,而且保护记忆,教育新一代,并向全世界开放文化空间。中国证明了文化并非装饰品,而是发展的根本所在,也示范了一个民族如何与世界对话而不失去自己的声音。

原创的核心在于创新

“创作永远是全新的,没有重复,不可模仿。”在剧作家何冀平看来,每一次创作都是寻找光的历程,不停地求索,直到看见光。她谈到,原创来自“创新”和“创造”,来自作者对生活的感知。文艺创造的视角源自作者独特的文化表达,作家要有“第二双眼睛”。此外,原创力要素包括敏锐感知、深入理解和独特表达,比如写历史剧并非复刻历史,剧作家的核心任务是把握历史精神,而非被具体史实所困。一段历史若想焕发超越时代、摆脱俗套的新意,关键在于切入的视角与落笔的侧重。

“在技术时代,人类的想象力也包含与AI交流的技法。每个人都能创作,我们要努力寻找人机协同、人机共生的新方式。”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沈阳观察到,AI消解了文化原本模式的稀缺性,人类新的原创性要在人机共生当中找到人机协同的通路,比如通过AI提问、协作、创造,让问题成为与AI之间的活动。“如果每个人都能把自己的想法通过AI完善,我们可能会迎来新的文艺复兴。”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连玉明认为,人工智能也许是人类最后一次技术革命。人工智能不仅挑战人类的体力和脑力,更重要的是挑战人类的心力。从更深层次讲,人工智能挑战的是人类世界的价值观、伦理和文化。因此,我们既需要有对科技传承传统文化基因的实践探索,也要有对人工智能新的文化使命的深入思考。

科技让文化遗产焕发“新生”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刁常宇以“中国历代绘画大系”这项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为例谈到,只有以科技之力解码文化基因,激活原创力才能让它们跨越时空,永葆青春,并将其蕴含的智慧与美感创造性转化为当代文化发展的源泉。因此,科技之于文化遗产不仅是“守护者”更是“解码器”,不仅是“保存者”更是“唤醒者”,它让千年文化遗产的生命在数字空间得以永生,更在与现代社会的对话中获得新生。

意大利欧洲研究中心主任斯特凡诺·凡塔科内认为,生态系统依赖生物多样性而繁荣,文化体系依赖多样性而兴盛。当同质化与多样性出现对立,人类通过多样性实现文化的演进才是更有利的选择。他认为,中国和意大利都拥有延续千年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可以作为双方深化联系的基础。两国可携手开发保护文化遗产的新技术,在守护传统的同时,激发创新活力,共同促进技术进步。

“科技是情感的放大器,我们希望带给观众的不是科技手段,而是情感共鸣。”加拿大太阳马戏娱乐集团战略发展副总裁弗劳伦特·贝利-拉博认为,从剧场设计到舞台、灯光、多媒体、服装、音响和道具,甚至无人机的使用等,艺术与科技结合往往使舞台演出令观众难忘。科技始终为观众创造奇迹与惊喜,科技与创意的融合将重塑舞台娱乐表演方式。

在AI浪潮的推动下,中国故事应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华策影视集团创始人、董事长赵依芳提出,“技术驱动,文化先行”是其中的关键。首先要坚持“内容为王”,以优质作品筑牢文化传播的根基,借助爆款IP加速文化出海进程。其次要发挥科技驱动力,将AI浪潮视为重构文化传播格局的重要变量,通过AIGC技术与矩阵化的全球布局,打造中华文化出海的新引擎。第三是推动产教融合,未来需要的是能够融合科技能力与艺术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具备短剧生态思维与用户视角的破局者,以及兼具文化自信与国际视野的传播者,亟需一支“懂文化、通技术、善传播”的专业人才队伍。期待未来,更多既有“家国情怀”的厚度,又有“科技赋能”的锐度的中国视听作品,能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此次论坛由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王一川主持。他表示,在科技浪潮奔涌向前、社会面貌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已不仅是辅助性工具,更是驱动文化创新的强大引擎,孕育文艺创作的丰沃土壤,深刻影响并重塑着文艺创作的格局与境界。

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马新明表示,对于当前文艺家和文艺界来说,如何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激发文化原创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时代命题。这场论坛就是希望凝聚共识,发挥职能,团结引导艺术家积极投身“科技+文化”浪潮,创作更多体现文化原创力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