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科技与文艺的互动是双向奔赴 ——“科技赋能文艺创作的边界与共生之路”平行论坛专业沙龙侧记
来源:文艺报 | 教鹤然  2025年09月29日08:25

9月24日,由北京市文联承办的2025北京文化论坛“破界共生: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平行论坛系列活动之“科技赋能文艺创作的边界与共生之路”专业沙龙在京举行。专家学者聚焦人工智能时代下科技与文艺深度融合的新趋势、新现象,围绕“文化原创力”的内涵演进与实现路径展开深入探讨,共话科技赋能文艺创作的未来图景。

让文化赋予科技温度

当ChatGPT、Sora、DeepSeek、豆包等人工智能大模型,逐渐实现了生成文字、绘制图画、制作音乐和创作视频等功能的时候,我们总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艺术家会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艺术创新会不会因技术的介入而失去“灵韵”?

如今,飞速发展的科技对文艺创作的影响日益呈现出多维度、深层次的渗透态势,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正从最初对新技术的观望与抵触,转向主动拥抱、积极融合,充分彰显了科技、艺术与人文交融共生的时代趋势。

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张树武从技术演进的视角切入,谈到人工智能已从单一技术手段升维为一种方法论,正在重构包括文化在内的多个行业生态。他认为,科技与文艺的互动并非简单叠加、单向赋能,而是深度融合的双向奔赴。真正的融合是让技术理解人文精神,也让文化赋予科技温度。

作为较早探索AI技术与传统绘画融合的艺术家,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舒勇认为,技术的革新必然会带来艺术的革新。人工智能是人类思想的“照相机”“显影液”,AI能通过算法快速生成图像,但人对世界的感知是多维的,是触觉、视觉、记忆、情绪的综合投射,那种高效率的“一键成画”缺乏真实的情感投入与感官体验,只有通过一笔一画的积累,才能实现对生活与情感的真实还原,这是机器无法替代的生命质感。

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黄宗权谈到,音乐曾被认为是最难被人工智能突破的艺术形式之一,但当下AI已对音乐创作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他援引AI续写贝多芬《第十交响曲》、机器人演奏大型交响乐等案例,展示了新技术在音乐创作和演奏中达到的新高度。同时表示,AI可以模仿艺术家的表演风格,却难以创作出《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跨越生死的爱情悲歌,难以复现陕北号子那种源自黄土地的粗犷呐喊。因为,音乐的灵魂,在于真实的生命体验与时代共鸣。

思想的价值永远掌握在“握笔人”手里

目前,已有多地为AI与人联合共创的文学艺术作品设立相关奖项,AI可以通过算法逻辑学习、模仿特定作家的艺术风格,却很难生成有创造性的全新的艺术形象。在科技赋能文艺创作的时代趋势下,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表达之间的界限是否会越来越模糊?科技的应用与渗透是否会削弱文艺创作的精神内核?

活动现场,北京影协副主席、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动画研究院院长孙立军播放了一则由他及团队于2019年制作的8K高清水墨动画短片《秋实》。该片以三维建模和渲染技术,还原了以齐白石先生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绘画工笔加写意的技法,成功入围了柏林电影节。在他看来,真正的艺术创造源于独特的文化基因与独立判断,这种审美自觉根植于民族经验与历史积淀。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得到认可,关键就在于运用科技向世界讲述了中国故事,传递了中国的审美价值。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总编辑、联合在线(深圳)数字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于克凌结合出版领域实践经验,较为系统地梳理了人工智能在图书内容生成、文本标准化校对、精准营销推荐等环节的应用现状。他谈到,语言的边界就是人类思想和世界的边界,只要语言能力没有萎缩,人类的思想价值就永远掌握在那个“握笔人”手里,AI只能跟随人类的脚步前行。他认为,AI的本质是辅助工具,可显著提升效率,但真正的创作主体始终是人。

“人工智能时代最不可替代的是人类的价值观。”舒勇认为,人类是具有自我反思与价值追求的“天才”,技术或许可以超越个体能力,但也能激活人的潜能,唤醒沉睡的艺术灵感。他希望未来科技和文艺之间没有边界,“当艺术家可以借助科技媒介变成科学家,科学家借助艺术媒介变成艺术家,就是打破边界的时刻,那时,新的创造性思维和新的可能性就诞生了”。

迈向科技与文艺深度融合的新范式

科技为文艺创作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拓展了文艺表达的维度与广度,让文艺创作不再受限于时空与资源,催生出众多新颖且富有感染力的文艺成果。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科技与文艺之间的界限正逐渐模糊,不断打破边界,这是顺应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它促使我们思考,人工智能时代,科技与文艺如何实现真正的共生和共融?

在张树武看来,科技与文艺的融合虽然不能实现“文化的大家化”,却能有效地推进“文化的大众化”。当下,已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有意愿参与到推动科技与文艺融合共生的活动中,他倡议开放优质文化资源,让高质量的文化素材进入人工智能语料库,让个体和群体协同作业,使AI在更广泛的场景中发挥积极作用。

孙立军以AI水墨动画《黄土坡》为例探讨如何用先进技术讲好中国故事。在他看来,未来要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着力培育想象力、审美力、执行力,从而让科技成为激发文化原创力的强大引擎。

于克凌认为,文艺为AI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能有效推动技术迭代升级。他以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的“数字洛阳”项目、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数字建模效果、《清明上河图3.0》数码艺术香港展等数字作品为例,阐释科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推广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期待未来文艺能给科技工作者提供更多的人文和精神滋养。

黄宗权谈到,中国是礼乐文化高度发达的国度,如果能借助AI手段,把历史上散轶的民歌、琴曲等乐谱还原出来,将是音乐与科技共融的有益探索。科技赋能文艺创作,使艺术的边界不断被打破,文化原创力不断被激发,科技与文艺走向共生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