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每方空间都是文化的窗口
来源:文艺报 | 张昊月  2025年09月29日07:38

不知你是否看过这样一张照片,某天夜晚,北京三联韬奋书店的楼梯两边,坐满了埋头读书的人,只剩很窄的一条缝给行人通过。照片上,一位妈妈正在给身边的孩子讲述书里的故事,旁边一位读者手托下巴,正阅读着一本厚重的精装书。

书店里满排的书架、各式各样的书籍总令爱书的读者心驰神往。人们渴望从书籍中汲取知识,获得心灵的滋养。然而,时代飞速发展,近十年,网上书店持续升级迭代,网络阅读渐成风尚。科技进步帮助人们更为容易地获得海量图书,实体书店不再是人们阅读与购书的唯一选择。与此同时,新媒介催生了新的内容生产与传播方式,海量的信息不断争夺人们的注意力,深度阅读的传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些变化无疑给实体书店的生存发展带来了挑战。

书店的意义何在?在今天,我们为什么仍要走进实体书店?下面的书店故事或许会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深圳书城:

传统书店的转型之路

随着城市化的建设、消费方式的升级,不少国营书店经历了多次转型,其中就有位于深圳市城市中心地段的深圳书城。在福中一路上,深圳书城中心城毗邻深圳图书馆、音乐厅、少年宫等文化场所,它们共同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为市民提供多层次的文化体验,满足多种精神需求。当地人视这些场所为“城市文化客厅”。中心书城现在常常与其他社会机构联动,比如它曾作为第21届文博会的分会场,增进不同地域间的文化交流。这些发展实绩跟中心书城的全方位拓展紧密相关。

深圳书城是深圳出版集团的文化品牌之一,其源头是1950年6月开张的宝安县新华书店。1982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宝安县新华书店变更为深圳市新华书店。此后的十多年里,书店不断进行变革的尝试,目的只有一个——让读者及时买到心仪的好书。1996年11月,改建后的深圳书城正式运营。

如同深圳这片日新月异的土地,深圳书城总会在第一时间做出适应新技术与新时代的变革。据深圳出版集团文化推广部部长张霞介绍,如今的深圳书城实行“店内+店外”的双轨经营模式。当读者进入书海一般的书城,可以在近20万种中外出版物中寻找到理想书籍。人们或站或坐在书架旁,手捧一本书,沉浸在阅读的世界。文学类和少儿类图书最受读者欢迎。在少儿区,总能看到家长和孩子们共读一本书的场景。丰富的库存一直是传统书店的招牌,深圳书城在原有的优势基础上,摸索出了一条适应当下经济环境、文化环境与阅读需求的发展道路。

书店各类功能的细化,吸引更多读者来到这里。在深圳书城有序的空间中,有一处名为追光自习室的场所,人们读书买书之外,还可以长久静静地享受这片独立的学习区域。学习疲乏时,可以去书城水吧,在那里喝一杯咖啡、茶或者果汁。深圳书城还有24小时书吧,每当夜晚来临,不少打工者走进书吧,埋首书间,得到身体和心灵的休憩。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24小时书吧放缓了夜间的呼吸节奏,彻夜为需要的人们点亮灯火。

网购平台的运营是深圳书城店向外发展的重要环节。读者可以通过书城微信小程序购买书籍,也可以通过新媒体直播寻得感兴趣的书籍。

近年来,新华书店的几乎所有门店都和深圳书城一样,积极探索转型之路,这些转型尝试有的成功,有的仍在摸索。新华书店的转型一般会与当地的历史、文化、自然等相结合,为读者打造独特的精神栖息地。青海省海北州新华书店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案例,当地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创新打造了“两弹一星”精神主题图书角。目前已在原子城、金沙湾、同宝山、岗什卡等景区设置8处图书专柜,游客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前辈科学家满怀热血、耐心钻研的奉献精神。青海省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雷延顺谈到,“两弹一星”精神主题图书角连接起历史与当下,还为当地旅游业注入了文化内涵。这可以说是新华书店通过“店外”创新服务,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生动实践。

几何书店:

把书店办成图书馆

在传统经营理念中,能否售卖更多书籍,是书店能否生存与兴盛的关键。然而,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有一家占地近1万平方米的书店,经营者却反其道而行之,店中书籍有近90%供人们自由阅读、借阅,只有10%的书籍放在售卖区。比起营销书籍,它更着眼于如何让人们的心灵找到归宿,如何让同好者遇见彼此——位于青海省西宁市的几何书店,是“一个探究认可思想空间结构及其性质的地方,一个多元化思考和生活的地方”。

把书店做成图书馆,是几何书店近几年慢慢摸索出来的办店特色。在几何书店高高低低的书架上,约有8万册借阅书籍,1万册售卖书籍。如果读者进入书店的借阅区,会发现书籍的书脊上贴有各自的序号,同其他的图书馆一样,读者可以通过这些索书号来查找、借阅书籍。无论工作日还是周末,都有从四面八方赶来静静阅读的人。有些人经常来这里,他们喜欢在优雅宁静的环境中放松身心,沉浸于知识的海洋。有些人则是偶然路过被吸引,从此成为常客。令不少读者欣喜的是,几何书店与西宁市图书馆已达成合作,读者可以跨空间借阅与归还图书,享受更为便捷的阅读体验。

“人生几何,我与书相伴”是几何书店创办的起点,在几何书店创始人林耕看来,书店作为一个立体的文化空间,承载了文化、艺术、社会活动等多种功能。几何书店里设有多元分区,除却安静的阅读空间外,还有本地相声品牌三笑堂的展演空间、艺术电影放映空间、文化活动空间等,不同的文化社群都能在这里找到他们的归属。

书店文化功能的拓展如果能与当地的特色品牌相结合,会发挥在地性的作用,吸引更多的受众。FIRST青年电影展是西宁重要的文化品牌,也是青年电影艺术家一年一度的盛会。在几何书店,读者与观众可以观看FIRST青年电影展的参展电影,还能与主创们面对面交谈。每到这时,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会来到读者中间,分享电影拍摄与制作的难忘经历,为平日颇为安静的书店带来活力的变调。像许多书店一样,几何书店也提供文化研讨的平台,各类的文化交流活动不定期在这里展开。读者在某一天走进几何书店,可能会同时遇到生态摄影展和二次元文化活动,不同的文化声浪在同一片空间里热烈地碰撞。

如何发挥实体书店在网络时代的独特作用?林耕认为,人与人之间交流、信任关系的建立需要线下的见面来促进,因此他把“社群的建设”看作书店的工作重心,通过建设多种多样的文化交流空间,进而满足不同社群的社交意愿,建立读者之间的多向度联络。

回到线下,回归对人的精神与心灵的关注,回到最朴素的阅读模式,是几何书店始终如一的追求。如今,几何书店已走出了西宁,在南昌、成都等地开设多家分店。几何书店图书馆模式的运营,是实体书店发挥其社会价值的有益实践。

单向空间:

打造文化新空间

从圆明园的东门进入,沿着右侧的石子路走上一段距离,一排灰色墙面的平房建筑映入眼帘,那便是建于2006年的单向街图书馆。书店由狭长的画廊改造而成,对面是高大的银杏树。单向空间管理合伙人武延平每每忆及20年前初创书店的经历,都会发出感慨,记忆里的那片空间像一个美好的乌托邦。在单向空间创办初期,书店的定位便是城市的文化空间,每周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作家、学者、艺术家纷纷受邀来到这片思想交流的空间,不同季节、不同色彩的银杏树下,挤满兴趣盎然的读者,他们总有机会听到最新的图书资讯。冬天那里没有暖气,人们便裹着毛毯或侧耳倾听或低声交谈。

20年间,单向空间随着媒介的变革、阅读方式的变化不断充实空间的构件,在阅读推广与文化传播方面也做了很多尝试。单向空间编制的单向历APP,结合日历、占卜学以及文学作品的金句,组合出一个既与流行文化相契合,又便于传播文学、哲学等经典作品的媒介。例如今年9月6日,日历上写着“宜干杯”,并附有鲁迅《影的告别》中的一句话:“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类似的时宜还有“宜异想天开”“宜笨拙”“宜宽阔”“宜重蹈覆辙”“宜灿烂做梦”“宜看云”等,时忌有“忌再回首”“忌无趣”“忌遗忘”“忌损耗自身”“忌完美”“忌正确”等。不同于传统日历中的时宜时忌,单向历的文字与流行文化相贴近,更切合当下年轻人的心理。读者可能因为有趣的时宜时忌和对作品摘句的兴致,进而去阅读相应的小说、诗集、散文或者理论书籍。

对于书店来说,书籍的零售是传统的运营模式,如今渐渐生发出围绕图书的多种衍生经营环节,它们共同促进着书籍的营销与传播。如今的单向空间已经从零售空间转型为策展型空间,其核心是内容传播。书店各分店的选址会格外注重周围的文化环境以及合作伙伴,以书店为圆心,服务好周围3至5公里内的读者与用户。书店承载着促进文化交流的功能,从去年开始,单向空间策划了“大师穿过单向街”系列展览活动,用更时髦与流行的方式展览经典文学作品。今年年初,单向空间策划了卡夫卡展,将卡夫卡小说中与当下青年情绪相关的内容抽离出来,将它们制作成帆布包、冰箱贴等文创产品,还设计了工作履历表、求职信等展品,以多种方式引发年轻人共鸣,让作品的内容与主题被更多人接触到,进而促进书籍的销售。

网络时代书店的业务远不止售书,还需要通过和书籍相关的文化活动建立起有共同阅读喜好的社群,用文化活动扩大书籍的影响力。越来越多的书店像单向空间一样,门口常常张贴近期的文化交流活动海报,许多新书的发布会也会选择在书店进行。

模范书局:

古籍变得鲜活起来

跨界开书店,是部分书店创始人曾经的梦想,特殊的专业背景让这些书店专注于特定类型的书籍,比如诗歌、古籍等。位于北京市佟麟阁路85号院内中华圣公会教堂旧址的模范书局,就是一家专门销售古籍的书店。据模范书局总经理洪沐晨介绍,书店的前身是一家专注于图书设计与制作的工坊,工坊的业务主要围绕活字收藏、印刷、装帧设计及线装书出版展开。创始人姜寻是资深的装帧设计师、美编和诗人,他遇到好书便将它们收藏,日积月累,收藏了数万册珍稀版本的藏书。为了与人分享个人藏书和藏品的体会,让古籍文化进入更多人的视野,2014年,模范书局成立。书店店名的选取颇有深意,“模范”二字中的“模”指活字印刷中的“字模”,“范”为“盛器”,寓意为传承印刷文明。

高高的屋顶,华美的窗户,是模范书局留给许多人的第一印象。跨进略微泛黄的木门,便会看到一片阅读区,棕色的木桌、木椅整齐摆放,桌面上绿色的老式台灯亮着,人们在柔和的灯光下静静阅读。阅读区的侧面立着一架架书,后方是体积庞大的弧形书架,上面摆满古籍。如果细心观察,会发现书店中汇聚了大量特色版本图书,有线装本、毛边书、皮印本、签名本等,还有藏书票等文献艺术品,书店成为一间微型的版本陈列馆。来到这里的读者,除了观赏与阅读外,还可以体验活字印刷技术。

名为书店,模范书局却并不以图书销售为主营内容,主要原因是书店收藏的珍本、孤本和绝版书一旦售出便不可复得,珍贵内容也会因此难以被广泛传播。模范书局的工作人员摸索出适合书店特色的经营之道,他们将藏书视为独特资源和内容载体,深度挖掘其中的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通过展览等方式向更多人普及古籍知识,增进人们对它们的了解。据介绍,文化产品、优质内容输出及相关配套服务约占书店业务的90%。举办文化艺术活动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方式,洪沐晨谈到,他们希望借助活动、文创产品及文化服务实现传播目标,并借此吸引和联结热爱古籍、热爱古代文化的受众。模范书局通常两至三个月便会更换展出主题,展览主要由模范书局独立策划,有时也与第三方联创合作。近期模范书局正举办“守书人的史诗《永乐大典》国之典籍特展”,展出62册《永乐大典》高仿真本。“从先秦竹简到民国期刊,华夏文明如浩瀚星海。我们能做的,是擦亮一扇可以窥见过往的门。在古今交会处,照见那些默默传递火种的身影。”这是洪沐晨在策展手记中写的一段话。

古籍保护需要多方努力,模范书局的收藏与主题展览让这些带有岁月痕迹的文物变得鲜活起来。遥远的古代与拥有5G网络的今天进行着对话,传统文化正在以崭新的形式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孔夫子旧书网:

线上线下的模式融合

网上书店时下成为不少爱书人购书的首要选择,它们往往能够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让读者获得更为便捷的购书体验。孔夫子旧书网是一家经营了23年的旧书网上交易平台,据孔夫子旧书网总经理孙玉田介绍,初衷是让学生的书籍得到更好的利用,于是在网络论坛建立起高年级学生和低年级学生买卖二手书的渠道。后来留意到二手书的买卖需求不止于校园的学生,便想到扩大经营范围,2002年孔夫子旧书网建立店铺交易模式,2003年开设网上拍卖功能。如今孔夫子旧书网已成为功能齐全的书籍交易平台,古籍善本占比20%左右,普通旧书占比50%左右,还有不少新书。

孔夫子旧书网向所有的用户开放,每个人都可以开设自己的店铺,售卖书籍。多种平台均可以进入孔夫子旧书网,卖家与买家也可以参与线上拍卖。

线上经营的孔夫子旧书网会不时参加全国性的书展、文博会等线下活动。与此同时,孔夫子旧书网还创办杂书馆,这既是一家藏书馆,也是一家民间公益性图书馆。馆内收藏古籍文献、晚清民国书刊、外文图书、名人信札、手稿档案等,读者可以进入馆中查阅文献资料,还可以免费登记借阅。在孙玉田的构想中,未来孔夫子旧书网将建设一个博物馆群,包含孔网民俗典籍博物馆、杂书馆和孔网红色文献博物馆等,这个博物馆群主要围绕文化传承和古籍保护开展业务。

线下书店正积极拥抱互联网的功能,线上书店则不断延伸线下的触角。在今天,各个书店的线上线下业务彼此交织,呈现出深度交融的态势。这意味着,书籍价值及其所带给人们的思想启迪和美的体验,正在以更多样的形式、通过不同的渠道浸润到读者的日常生活中。

乡村书店:

让书店开在花香扑鼻的田野

书店曾被视为城市的文化坐标,如今正悄然扎根于乡野田间。这些散落在村庄里的阅读空间,不仅为当地村民打开知识之窗,更以其独特的乡土田园气质吸引远方来客,以文旅融合的新模式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南京的先锋书店自2014年开始着手乡村书局建设。他们选取富有特色的中国乡村,邀请设计师精心设计,在人群相对较少的地方,创办具有时尚感或古朴气息的乡村书局。在先锋书店的理想中,建设能充分展示当地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的书局,并通过这些书局助推乡村经济与文化建设、推广乡村阅读等,是以文化的方式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如今这些乡村书局已有13处,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江苏、云南、广东等地。

安徽黟县先锋碧山书局和浙江桐庐先锋云夕图书馆都建设在文化气息浓郁的乡村。碧山书局由古祠堂启泰堂改造而成,古祠堂灰白色的外墙带有典型徽派建筑的风格,建筑内部有一方天井,天井四周有木制屋檐。在古代,祠堂是当地人可以读书学习的场所,碧山书局建设在此处正是延续了这里书香四溢的古韵。建筑旁边有一个废弃的农家牛圈,如今也被改造成牛圈咖啡馆。浙江桐庐云夕图书馆地处莪山乡的戴家山古村,传统的夯土建筑内收集了许多和畲族民族文化、历史、民俗、工艺、教育等相关的图书。

福建屏南先锋厦地水田书店坐落在水田的中央,低矮的建筑与周围绿色的水田相映成趣,店中配有耕读文化的主题图书,营造出自然与人文对话的独特氛围。也有一些书店的选址在工农业的遗址,比如南京先锋汤山矿坑书店就是由废弃的矿坑窑址改建而成,设计时保留了两个灰窑遗址,在圆拱屋顶和红砖外墙的基础上,改造出书店的格局。位于广东省开平市塘口墟村的先锋天下粮仓书店也由旧粮仓改造。这些工业旧址和农业旧址的活化利用,不仅赋予了废弃建筑新的生命,更让不同时代的文化记忆在此交汇碰撞。

传统书店的转型从未停歇,无论是打造图书馆式的阅读空间,还是拓展文化功能的边界,抑或是守护古籍典藏的书香墨韵,都在不断书写着书店发展的新篇章。如今,实体书店与网络书店各显其能,在创新中寻找着各自的生存之道。我们期待未来的书店能绽放更多的可能,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它们始终是通往文明的窗口,用书香召唤着每一个渴望精神滋养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