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的诗行里,我们都是蹩脚的读者 ——读傅菲《深山欲雪》
活在尘世间的人,或许都有一颗求取宁静的心。当人们真正走进自然,走进宁静,接触草木鸟兽时,能否安然于自然之中,能否真正找到心中的桃源之地,安妥那颗心。
我想,未必。
我们可能会有一种感受,在尘世喧嚣中渴望自然,在自然中又念尘世之情。一种生活总有劳累之时,徘徊成了一种生命的形态。一座围城,进去了,再出来,出来了,还渴望进入。我们这些普通人,冬天畏惧严寒,渴望夏天。夏天又埋怨炎热,迫切回到冬天。总不能安然于当下,顺道于自然。
不知道,傅菲做没做到这种超越。
有一种可能的可见,在他的文字里,我们看到了很多认知的陌生,这种陌生会推离我们想融入的想法。或者说,是我们对自然缺少认知,自我局限,才会亲近自然。一旦有了这种深刻的认知,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就不会“过于”亲近自然,归隐自然,而是作为生活的一种调剂,从而达成生命的一种美好。
我很欣赏、敬佩作家傅菲,有勇气抛开世俗的一切,孤身深入大茅山、郑坊盆地,持续十余年,和那些陌生的、司空见惯的,作为普通人、城市生活的人,一辈子也不可能去认知的草木鸟兽虫鱼一起“生活”。从它们的身上、生命中,反观自己的肉体与生命。
在傅菲看来,草木的枯荣就是生命的枯荣;河流的往复就是生命的迂回;山石的无言就是生命的坚守;星辰的流转就是生命的形态。自然是简单的、朴素的、纯净的、又广阔无垠、无穷无尽的,涵盖了人类所思所想所愿。我们看清了,也就少了狰狞,多了平淡。生命也就多些美好。
傅菲的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长于叙述,看似不经意的事件,在他细致的、精微的、不动声色的叙述中,涵盖了很多自然、人文知识,隐藏着对生命的哲学思考。读他的文章,感觉每一篇都好像是作家在建造“一棵智慧树”,生活中的事件就是这棵树。有干,有枝,有叶,当读到文章的结尾,就会看到结出的果实。当然,并非千篇一律,很多果实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看到。每次阅读,都像是摘获他问道于自然的果实。我们普通人,永远不可能被落下的果实砸醒,只有亲自去摘,亲自去体验。阅读就是一种捷径。
傅菲对于自然有着深刻的思考力,他在自然中思考、提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过滤。是自然更能给到一个人警醒吗?因为陌生,因为好奇,才有更多的警醒。因为平常,因为麻木,才会有更多的不经意,所有的美好,匆匆而过。或许这也算傅菲给予我们的启示吧。当我们面对横在码头的船、游在水中的鱼、飞在河面的鸟、长在沙滩的树、落在河中的虫时,我们能否感知到这就是自然世界给予我们的另一种物象呢?
我知道,忙碌的、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停不下来,即便是停下来,只是缓解劳累,并没有深度思考。傅菲的散文是面对思考,是主动融入的一种思考,而我们,往往都是被动的,无奈的一种选择而已。
很多人都会说,这样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自己想要的,一旦走进,似乎又是一种“不是想要的”。或许,人们很难找到那种想要的人生。很多人,用一生去寻找。到头来才知道,生活本就没有想要的,你现在的生活,现实的生活,永远不会符合自己的心愿,这也是人心贪婪的一面(再看看傅菲在深山中独处、生活、写作,没有对比,就没有满足),处于一种逃离的心态。我们没有傅菲问道于自然的能力,看起来又那么洒脱,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强大自己。
生命,是越来越重的感受。
唯有生命值得热爱,任何一种生命都值得敬畏。其余,不过都是擦肩而过。
(朱宜尧,中国铁路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