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自然与人世的协奏曲 ——评傅菲散文集《深山欲雪》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张伟  2025年10月24日11:47

新世纪以来生态散文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韩少功笔下的山南水北,沈念笔下的大湖消息,张炜笔下万松浦的动物,王族笔下的兽部落……许多散文家都乐于倾听万物的心音,宣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以自然写作闻名的傅菲,其散文集《深山欲雪》以独特的视角和方式,谱写了一首着眼自然亦不忘人世的生态协奏曲。

首先,作者以灵动的笔触,再现了自然界多姿多彩的物性之美。如《水流的复调》中写“河被永不磨损的车轮推着走,载着晨光,也载着月色”。《舞河》中写“鱼蹦跳得高高的,尾鳍甩出弧度,绷紧身体,头下沉,坠入坝顶上的深水,咕咚一声,溅起一泡水花”。奔流不息的河水,腾空掠水的游鱼,极具形象性和细节美。作者还描摹了大量审美感觉强烈的物象,打转的水窝,撬起夕阳的枝杈,褐黄发亮的栗子,振翅飞舞的胡蜂,被秋风点亮的枫香树……都折射出夺目的光泽。除注重细节刻画与审美感受的表达,傅菲笔下的物象还极富诗意,这通常是透过新奇、贴切的比喻实现的。如作者将游鱼视为“大海中的一叶帆船”,将深秋视为“树叶上的寒露,秋草上的白霜”,将落叶看作“世界上最小的轻舟”,将树比作“无问岁月的隐者”,将春寒视为一种“深切的打开”……这些形象而略显突兀的譬喻,赋予了作品盎然的诗趣。文中物象的诗意与美感,还与用心灵触摸万物的方式有关,作者往往将情感和心境投射在物象上,达到心物交融、情寄于物的高妙境界。如《黑蚱蝉记》中写“蝉声是否优美,与听者心境有关。心燥者,蝉声如火;心温者,蝉声如雨。在听者心里,蝉不再是蝉,是心像。”就体现了其以心观物,物我齐一的识物意识。刘勰曾言:“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世间万物往往极易引动作者敏感的心灵,激起情感的涟漪。如《画眉》写静听鸟鸣“我的心就亮了”;《树叶》写看见叶芽拱出泥层“我就满心喜悦”。鱼卵孵出一条鱼,种子育出一棵树,都令“我”感动;一个浮着萍的池塘,一只迁徙中失群的鸟,都让“我”惆怅。可见傅菲善于以心观物,由物见情,其笔下的审美物象,往往亦是作者的心像,物与人密织着剪不断的情思。

其次,傅菲在以心观物捕捉物性之美的过程中,挣脱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多表达对自然万物深切的理解与同情,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肯定与认可,批判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径。如他将茶树、稻子、麦子视为离人们最近的植物,它们和阳光、空气、水一样极其普通,却有一种广泛、宽厚、绵长的“神赐的爱”(《野茶记》)。他对山的高度感到敬佩与畏惧,会为村民无知地捕杀、吃掉一只狐狸而难受,认为动物最大的天敌是人类,只要有以捕杀为乐的人存在,动物就不会安生(《风暴坞》)。作者甚至认为,人“无论繁衍多少世代,终将是客人”,人在大地上只是借居而已。这充分体现了其对自然万物的同情与敬畏,以及去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傅菲还宣扬人对于其它物种的关爱、慈悲心,倡导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肯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如《流弦》写钓鱼人不贪鱼,将一半鱼放回河中。《舞河》写妇人在水中洗菜,数百条鱼围在身边。这些作品都反映了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构成良性循环。在作者看来,每一类物种都有独特作用,如鱼清理河道,昆虫预警气候变化,鸟类传播植物种子……然而人类毫无节制的掠夺,导致物种赖以生存的栖息地遭到破坏,继而造成生命的消失,作者对此表达了强烈的愤慨。如《水流的复调》批判采药人不懂采药须留根的道理灭绝式采挖,终致后人无药可采。《舞河》中村民用雷管炸鱼,导致上军鱼在河中隐遁、失踪。《跑马的河》中取沙人取走河沙,马口鱼、倒刺鲃等水生动物因失去生存之地不再复现。《河水带不走青山》中工厂大量排放污水,导致河鱼几乎死绝……这些作品都反映了作者对人类膨胀的私欲导致生态悲剧的批判。

最后,傅菲散文往往能观物见己,从物性的体察和省思中发现其与人性相通之处,实现天道与人道的内在沟通,继而表达对人间世事的独特理解,对个体生命存在价值的深刻认识。《寒枝》写一根树枝不会影响另一根树枝的生长,永远给另一根树枝“活路”。其对物性的体察,反映了作者对天道与人道相通的独特理解。古人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作者从树木趋避现象中发现了对人有益的启示。此外,《盘石山峡谷》由越是生活在恶劣环境中的植物生命力越强,感叹“出身仅仅是出身,决定不了命运”。《黑瓜蝽记》由昆虫在冬天隐匿感叹蛰伏是生命等待生机的一种状态。《两亩方塘》从村民栽种树木的过程感悟到树和人相似,都需要经历严寒酷暑的煎熬。《空谷四季》写人和寻找越冬地的鸟一样,都“需要追寻更远的地方”,因为“远方才有高贵的自由和诚挚的爱”。这些作品都极敏锐地捕捉到物性与人性的相似之处,通过以物说理的方式揭示出深刻的人生道理。傅菲还善于通过联想,将眼前之物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状态联系起来,以自身为例揭示事物之于人生的启示意义。如《水流的复调》中“我”从流淌不息的河流感悟万物的生死荣枯,继而原谅了自己与生活的不堪。《冬日林中》从聆听山林的寂静,感悟到寂静能让人从容,暂归寂静的世界可以助人找回在生活中丢失的自己,挣脱世俗生活的缠绕。《风暴坞》由夯土墙壁上的父子合照,感叹父爱与亲情的美好,照片揭示了爱与生命的真容,作为人类我们应该爱身边的人,具体的人,与自己共度的人。这些作品都从观物、感物过程中,找到了事物对人类生活丰富的启示意义。由体察物性到感悟人性,始终是傅菲散文惯用的表达方式。作者远离城市的喧嚣,市井的繁忙,在大茅山中过着欲求无多的简单生活,执着于内心的体悟和省思,故而对于物性和人性的理解别有新见。

总之,这本散文集表面写的是河流、山谷、荒野、虫鸟、茶食等客观事物,但作者并不将人间世事从自然中剥离出去,而是将之巧妙蕴蓄于对自然万物的体察中。在观物中感悟到人的生命应该和万物一样“有一种无穷无尽的生机”,应该充满仁慈与关爱乐观地活下去,而非深陷物质生活的泥淖,背负无尽的沉重与疲乏。作者始终认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平凡且普通的”,“生命本身才是作为个体的人本身意义所在”。因此,这本散文集表面以自然写作为基底,内里实则饱含对人存在方式与价值的深切垂询,这也是其有别于传统生态散文的卓异之处,值得当下的人们反复咀嚼。

(张伟,河北大学文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