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为山作注:《深山欲雪》编辑手记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许阳莎  2025年10月24日11:47

在成为《深山欲雪》的责编以前,我曾编过傅菲老师发表于《花城》的《晓霞里》。那篇不足万字的散文以洗练笔触写尽山民家庭的日常坚守,其间的宁静与诗意,曾深深涤荡过我这位久坐办公室的看稿人。初读《深山欲雪》时,这种感受更为强烈——扑面而来的山野气息、朴素的田野底色和丰沛的诗意让我确信:它不仅是优秀的自然文学作品,更是浮躁时代里一剂沉静有力的心灵良方。

江西大茅山,这片雄踞赣、皖、浙三省咽喉的原始山林,在傅菲的笔下,从宏大的地理名称聚缩成无数细微而具体的生命瞬间。《江河记》《荒野记》《虫鸟记》《物则记》《茶食记》五章节共同构筑了一幅全景式的地域叙事图卷。作者傅菲,这位早已在散文领域耕耘多年、获奖累累的“新山地美学”代表作家,这次选择了一种更为深沉的方式——扎扎实实在大茅山驻扎三年,以资深田野调查者近乎执拗的坚持,穿行于每一个峡谷、每一条河流、每一座被时间遗忘的荒村,使自己成为山野的喉舌,以动情的歌唱,让我们听见寂静山野每一处细微的生命律动。

沉静的和鲜活的

《深山欲雪》通篇浸润着一种深沉的“静气”。初读书稿时,溪流的低吟、林间的晨雾、峡谷的回响,无一不为我构筑起隔绝外界喧嚣的围墙。这种“静”并非绝对的无声,而是傅菲沉浸于山野三年所淬炼出的心灵状态,是与山上万千生灵深度神交后的沉淀。它流淌在字里行间,是屏息观察草叶上甲虫触须微颤时的专注,是雪夜围炉就着冬菜喝酒赏雪的恬然,是记录山民讲述往事时不疾不徐的倾听。

“静”之外,是全然的“活”。这部书的灵魂在于它的“在场”。正如我们在腰封中所言,这是一本“以脚为笔写出来的书”,它脱胎于自然第一现场,散发着泥土、雨水、草木汁液和炊烟的鲜活气息。大茅山上再安静不起眼的生灵,甚至无生命之物,在傅菲笔下全都“活”了起来:画眉是唱着乡间民谣的美声歌唱家;臭屁虫在蛰伏中等待生机,就连河流也有自己的秉性,会跳舞,会演奏……所有鲜活灵动的生命细节,持续不断地敲扣我们这些久居钢筋水泥的人类业已被磨损僵硬的心扉,为我们带来久违的“活人感”和“活物感”,一点点唤醒沉睡的感官,让生命重归柔软与鲜活。

在野性与准确之间

毋庸置疑,《深山欲雪》的初稿已有相当完美的文本质量。写虫鸟微观世界,有《昆虫记》的精确与惊奇;描摹农家生活日常,则氤氲着《瓦尔登湖》般的乡愁与对田园精神的守望。傅菲精准的观察力与深沉的自然情怀相互交融,极佳地调和了自然风物、内心感受和博物学知识的比例,使文本既不晦涩难懂,又不耽于无节制的抒情。

朴素,是傅菲语言最显著的特点,但朴素并非简陋。他的文字看似平实,从不凌空蹈虚,却积蓄着厚重的力量与盎然的诗意,仿佛信手拈来,却力透纸背:

“太阳推着车轮,在峡谷踽踽独行。”——《盘石山峡谷》

“雨以时间的形式存在,缥缈、辽远。”——《引浆源》

“心燥者,蝉声如火;心温者,蝉声如雨。” —— 《黑蚱蝉记》

傅菲善用短句,起笔简洁、从容,呈现出一种未经打磨的、带着泥土芬芳的野性生命力。“野性”旁逸斜出,便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视角的跳跃、文句的粗粝,编辑所做的工作,即是小心翼翼地修剪枝叶、梳理语脉、匡正误差,在保全原稿的野生气息与诗意内核的前提下,确保文本的清晰流畅。

更具挑战性的部分在于博物学考证。《深山欲雪》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对大茅山特有生态的细致描绘,书中出现了大量极具地方特色的物种名称,甚至是一些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旧农具。这些名称,学名与俗名不一,地方方言又常有另外的叫法,常常是词典不收、网络也难以查证或信息模糊矛盾的。为此,我们查阅专业志书、请教专家,最后请作者根据方言和实地经验确认。

最终稿呈现出来的文字如山涧卵石,外表光滑圆润不硌人,内里却蕴藏着坚硬的质感与岁月的纹路。我想,这就是我心目中《深山欲雪》该呈现给读者的最好的样子。

为山赋形:装帧的意境营造

好的内容应当配有好的容器和形式。我们几个责编对这本书装帧的设想殊途同归——“小而美”。我们希望它是一本可以随身携带的山野笔记,可以在通勤路上、公园长椅、旅行背包中随时翻阅。小开本带来的亲近感、便携性,也恰好契合了作者“以脚为笔”的行走精神。几经调试,最终我们选定了小开本、舒朗版面的内文形式。

理想中的封面应该沉静、深邃、富有生命力,所以我们优先考虑的是手绘或自然肌理风格,力求在视觉上传递出书籍的核心气质——土地的厚重、自然的灵性及内在的宁静力量。设计师给过来的封面初稿有三个版本,第一版是朝阳隐伏于群山背后;第二版是背包旅人独行山中,树林蓊郁,通向未知的前方;第三版最为简洁,大量留白的画面中,只有一山、一鸟、一鱼而已。方案二和方案三得票均衡,我们讨论良久,最终被书中的一段话所启发。

傅菲说:“我就像一个方士, 背着一个帆布包, 走在河边。在春风里,在秋阳下,在冬雨中。”

这难道不就是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吗?在自然中行走,观众生,也见自己。就这样,我们选定了第二个方案作为护封。带来丰富想象空间的方案三,则最后被我们修改后用作了这本书的内封。

让责编也爱不释手的设计还有5张精美的手绘插图。插画师显然深谙傅菲的文本精神,以细腻的笔触、简约的留白描绘书中的江河、虫鸟、茶食、荒野景象,与文本形成了美妙的互文。我们还将插画进一步变成了主题明信片,每章对应一张,缀以书中金句,把大地的私语变作信笺。设想一下,当读者把这样一份来自深山的“手信”寄给朋友,便一并寄出了书中动人的风景和来自山野的蓬勃生命力,延长了书籍带来的情感体验。

傅菲在本书《画眉》一篇中写道:“我没事时,便坐在窗前,静静地听画眉鸣叫,有时一听就是半个下午,听着听着,我的心就亮了,被阳光照了进来。我需要这样的下午,排去内心的废渣、废气,让自己活得更干净一些,像人该有的那个样子活着。”而我们所做的工作,也是让这本书像它该有的那个样子存在———如雪落深山,寂静而丰饶。

(许阳莎,花城出版社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