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写的兵团人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也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71周年。兵团人经过70多年的努力,改天换地,在新疆续写了人类文明的新历史。兵团人的屯垦戍边史是中华民族屯垦戍边、保卫边陲、稳定边疆历史使命的现代延续。
70年后的今天,兵团人已经有了第四代。当年,兵团人的二代在绿洲中出生时,他们的眼前除了明媚的阳光,除了远处的雪山,除了大漠旷野,他们什么都没见过。他们是戈壁滩上的新一代。父母要向荒漠要粮,根本没时间管孩子。孩子们自由野蛮地生长,集体生活使兵团的后代有了一种气势,他们成了旷野中创造历史的新一代。一个人走进眼前的大漠旷野时,会显得十分渺小;当所有兵团孩子聚集在一起时,就有了一种气势——他们成了大漠旷野的主人。兵团的孩子面对旷野是天真烂漫的,他们把所有的苦和累都转化成了一种仪式。比如,当他们拾棉花的时候,可以在白色的棉花地里演绎出“姑娘追”;在水稻田里拔稻草的时候,可以把这种艰苦的劳动演绎成“泼水节”……
小时候,一位老连长让我印象深刻,我在他那里读懂了兵团史。老连长把我们的体育课变成了劳动课,他说世界上没有单纯的体育,所有的体育都是从劳动开始的。老连长按照军体操练方式把学生带到地头,带领学生去拔稻草。他让大家立定、稍息,然后向前看。当时我们站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向前看,是一望无际的茫茫大漠。极目远眺,有蓝天白云,还能看到雪山——那是昆仑山。
老连长说我们是“天下第一团”,“你们出生在这里,是一种光荣”。老连长自称是天下第一团并不是吹牛,在兵团220多个团场中,老连长所说的“天下第一团”就是兵团第一师第一团,排行第一。
老连长告诉同学们:“我们的前身是八路军的359旅。”359旅719团的1800名官兵徒步横穿了“死亡之海”,去和田剿匪了。“和田苦呀,哪有大米呀,连苞谷馍都吃不上。你们都看过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电影演的就是他们。古兰丹姆也在那里,解放军就是去剿匪救古兰丹姆的。”
老连长又喊“向后转”,让同学们向北看。大家站直了身段向北方眺望。天也很蓝,能看到天山的冰峰。老连长指着天山雪峰告诉大家,那是天山的冰达坂,最高峰是托木尔峰。同学们见那高峰在阳光下晶莹剔透,冰雪连绵。老连长又说:“我们359旅717团翻越冰达坂去北疆伊犁剿匪了。”
老连长在稻田地头大声道:“717团和719团的同志们急需大米,古兰丹姆也要吃抓饭,大家怎么办?”
同学们高呼:“拔草,拔稻草!”
大家的回答很响亮,充满了童趣,响彻云霄,能吓走头顶上正悬停的老鹰和沙枣树上站立的麻雀。
于是,老连长大手一挥大喊:“同学们,冲呀!”
同学们兴奋地齐声喊:“阿米尔,冲呀!”同学们喊的是电影里的台词。
大家喜欢集体活动,走出教室时就像一群关在羊圈里太久的羊,一下就放开了、舒展了。同学们天生喜欢仪式感。兵团人的后代总是坚韧不拔、乐观豁达、天真烂漫的。
兵团二代出生在绿洲,走出绿洲就是大田,出了大田就是大漠。少年们把整个大漠当成了自己的人生舞台,那是他们的天堂。在这个舞台上,他们彻底放开了,劳动只是他们的娱乐生活。
老连长所说的717团到达伊犁是在1952年。除一部留守库尔勒外,主力分为三批,从阿克苏、温宿、库车出发,取捷径直插北疆伊犁地区。717团首先进入温宿大峡谷,然后经过木扎尔特谷底山道,翻越冰达坂,从夏塔古道走出天山。这一路艰险无比却也美不胜收。只是,这种美当年717团战士是没有欣赏兴致的,他们相当于又“爬雪山过草地”了。717团现为兵团第四师,师部在可克达拉市。
我们所在地是359旅的718团,留守阿克苏,为兵团第一师,师部现在阿拉尔市。717团的一部留守库尔勒,现在是兵团第二师,师部在铁门关市。只是,老连长当时并不知道穿越大漠去和田的719团,现在已经是兵团第十四师,师部在昆玉市。兵团十四师成立于2000年,老连长已经永远看不到了。359旅的3个团分布在天山南北、大漠东西,在不同的4个方向发展壮大成了兵团的4个师,建成了4个新城,总人口近百万,占兵团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老连长一手指着南边的昆仑山,一手指着北边的天山,一只脚站在阿克苏河畔,另一只脚仿佛踏上了铁门关。他面朝西,两腿迈开,右腿在前,左腿在后,左手指南,右手指北。老连长的动作有点像广播体操的扩胸运动。老连长在我的脑海里站成了一座雕塑,站成了一个“大”字。这是一个大写的兵团人。
老连长为什么朝西而站呢?他说守门人当然要面向国门了,那是祖国的西大门。他还给同学们背了一首诗:“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
别看老连长只有小学文化,现在想来,老连长站立的形象非常生动,那形象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即便在多年之后,我忘记了很多事情,却没有忘记老连长在稻田地边站成的雕塑。那雕塑立在了我们心中,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