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在“县”场,文学有无限的可能 ——著名作家抵达文学“县”场第三站河南西峡系列活动观察
来源:“文艺报1949”公众号 | 刘鹏波  2025年09月25日08:40

县城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重要行政编制,承载着无数城乡居民的生活与梦想。它不仅是观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窗口,更是充满烟火气与人情味的故事沃土,是文学灵感的源泉。连接着质朴乡土与繁华都市的县城,构筑起了我们这个时代厚重而坚实的文学基座。无数的文学爱好者和写作者在此默默耕耘,他们或许鲜少有机会在重要报刊发表作品,但对文学的热爱始终如一。从江西修水到新疆吉木萨尔,再到河南西峡……由中国作协主办的著名作家抵达文学“县”场系列活动,为广大的基层作家和读者带去了具象化的“诗与远方”。

著名作家抵达文学“县”场活动河南西峡启动仪式现场

通过举办更丰富的文化活动、送达更优质的文化资源,著名作家抵达文学“县”场更好地发挥了文学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的作用,彰显了新时代文学应有的使命和担当。正如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邱华栋在著名作家抵达文学“县”场第三站河南西峡启动仪式上的致辞中所言,它是中国作家协会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的举措,致力打通文学抵达基层的“最后一公里”,让县成为文学的现场、传播的热土和创作的摇篮,让文学资源下沉,让县域故事上扬,让基层创作者被照亮。

“让文学资源下沉”——

“诗”从远方抵达了“县”场

如何让文学资源下沉?著名作家抵达县城,分享文学故事,讲授创作经验,便是其中之一。它们宛若甘霖,滋润着基层写作者的心灵。9月21日至24日,河南西峡这座有着丰沃乡土文学创作土壤的县城,因李佩甫、周大新、王跃文、关仁山4位作家的到来,焕发出别样的光彩。在关仁山以“在故乡叩问苍生”为主题的文学公开课上,一位特殊的基层写作者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她叫董传秀。

著名作家抵达文学“县”场受到热烈欢迎

30岁前,董传秀的生活一帆平顺,还因做小买卖而小有成就。正当而立之年,她遭遇了一场车祸,导致下肢截瘫,一度丧失生活的希望。经过无数次自我质问,她在33岁那年坚定了此生无论如何都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的信念,于是开始自学高中语文,用文字记录生活、表达情感。因为没钱买信封和邮票,写完的文章只能堆积在她居住的狭窄小屋,直到37岁才发表作品。是文学,帮她重拾信心,抵达了“身不能至的远方”。

当在朋友圈得知自己的家乡即将举办一系列文学活动,董传秀很是激动。对生活在县城的她而言,这是一次宝贵而难得的机会,不仅能聆听心目中的大作家分享文学观点,还能向他们请教自己写作上的困惑。活动当天,尽管天下起微雨,她仍克服困难,独自驾驶三轮电动车从西峡隔壁的县城内乡行驶五六十公里来到乔典运文学馆,上下午两场分别由关仁山、王跃文主讲的文学讲座,她一场不落。活动现场,董传秀独自坐在会场最前端,手上拿着笔记本,不时记下要点,神情专注而认真。

在与记者交流的过程中,董传秀提到,她正在创作一部取材自一位亲人家族故事的长篇小说。为此,她做了大量采访,已经着手创作,但又担心书写出来后,被写的人会不喜欢,因为小说中涉及的都是真人真事。在听了关仁山关于乡土文学的讲座后,她豁然开朗,明晰了这部长篇小说的思路。同时作为初学者,她对于小说虚构与真实的区别似乎还不够明确。而这正是王跃文在讲座尾声回答一位基层写作者的提问时提到的。

这位写作者困惑地表示,自己的写作太忠实于现实,“照着生活的样子写就会很啰嗦”。对此,王跃文谈到,我们对平时所说的“创作要忠于现实”可能有所误解,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完全照搬现实,像照相机那般如实描摹。“小说从细节到人物再到情节,都是需要虚构的。”王跃文的话让董传秀恍然大悟,对她进一步处理手头的长篇小说有了新的认识。

除了西峡的基层写作者和文学爱好者,讲座现场还来了不少当地的中学生。有学生在散场后告诉记者,这两场讲座让她受益匪浅,她认识到,无论何种写作都要真实而质朴。比如王跃文笔下的家乡就和她成长的家乡很像,“村里的山、田里的庄稼,那些爷爷奶奶讲的故事,原来这些都可以写成书,而且读起来特别亲切,我才明白,原来文学不是离我们很远的东西,它就在我们每天的生活里”。也有学生说,《家山》这部小说给他很大启发,作家的讲解对他的写作有很大益处,他一定会向各位老师学习,长大后也想成为这样的好作家。

文学“县”场,正是由一个个这样的文学现场组成。著名作家的“抵达”,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更是心理意义上的。他们的现身,让基层写作者和文学爱好者对文学有了更加真实的感触。曾经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抵达的“诗与远方”,如今仿佛就在眼前。作家们随口说出的一句话,很可能就能帮他们打开写作上的心结,让他们豁然开朗。

为了让各项活动取得最好效果,主办方在各方面都下足了功夫。活动前,中国作协社联部在微信公众号上开设“寻找读者”活动,期待让著名作家“抵达”更多真情读者的内心;活动启动仪式上,拉拉队、臂贴、盖章、签名、赠图书、赠杂志等新颖丰富的活动受到年轻读者的欢迎,大家争相要作家签名、合影;名刊改稿会、文学育苗行等也都提前精心筹备,以期取得最佳效果。比如改稿会提前征集当地基层作家的作品,提前一周交到编辑手上,留足充分的看稿时间。正是这些用心之举,让文学深入“县”场人民的心中。

“让县域故事上扬”——

更多人看到了基层文学的价值

记者有幸见证了这样一场精心准备、别开生面的改稿会。这是著名作家抵达文学“县”场活动的固定环节——来自全国各大文学刊物的编辑为基层写作者“把脉问诊”。此次改稿会,中国作协提前一个月部署,征集当地基层作家作品,提前一周交给名刊编辑,留足时间看稿,以取得最好的改稿效果。

此前,记者也参加过不少改稿会,流程大多是改稿编辑按次序当着现场所有人的面评点改稿作品,指出不足和改进之处。但这场在西峡举办的改稿会,却出乎记者的意料。随着改稿编辑和改稿作者双方介绍完毕,大家便分组在会议室找到座位,迅速投入到“改稿”过程中,手把手指导文学写作,整个过程显得私密而热烈。

相较于传统的改稿形式,这种同时进行的改稿会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不仅能节省时间——以前的改稿会经常发生拖堂的现象——而且避免了在众人面前指出稿子的不足。正在起步阶段的基层写作者,相对而言心理往往较为“脆弱”,经不起当着众人的面被说不好,小范围的改稿无疑能让他们更虚心地接受指导,改稿老师的点评也能更加深入、更为犀利。《中国作家》编辑陈集益多次参与基层作家改稿,像西峡这样的改稿会他也是第一次碰到。“这个形式非常好,点评对象两到三个,能精准有效、直击要点。而且改稿编辑也能更大方地说出修改意见。”

从文学“县”场活动中获益的还有网络写作者张勇,他的本职工作是理发师,却因盲目扩张连锁理发店遭遇破产。在人生的低谷,他重拾写作的爱好,在七猫中文网上创作网文,虽然只能拿到基本的稿费,但也足以让他维持生计,再加上手头尚有两间理发店,生活在小镇还算舒服。他坦言写网文对他而言曾是“不光彩的事”,不仅父母从不跟人提及儿子在写网文,即便自己也鲜少与人分享。但随着近年来,网络作家的社会认可度越来越高,写网文逐渐成为一件让他引以自傲的事,父母对此的看法也有所改观。文学“县”场活动为他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能够聆听专业编辑的指导和建议,对他今后的写作有着很大的帮助。

文学“县”场活动让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同时,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基层文学的潜力与价值。来自各大文学刊物的编辑通过参与改稿,接触到生活在县域的基层作家们,了解到他们的创作困境,其中自然不乏一些还未闪光的优秀作者。比如在陈集益看来,改稿会也是编辑们发现优秀作者的好机会,如果遇到好的作家作品,他会毫不犹豫地主动向对方约稿。“《中国作家》最近新开设了‘新大众文艺’专栏,这次活动中我也接触到不少素人写作者,我会进一步与他们建立关系,合适的话也会向他们约稿。”正如陈集益所言,改稿会搭建起名刊编辑和基层写作者的沟通桥梁。让更多优秀的基层作者被看到,也可以为新时代文学的多元化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让基层创作者被照亮”——

激发更多写作者的热情和信心

基层写作者正是新大众文艺的热情实践者。他们通常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在业余时间热爱阅读和写作,可能也发表过不少作品,但受限于身边的小圈子,难以获得更广泛的关注。来自河南省方城县四里店镇张湾村的景淑贞,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她在村里经营一家小卖部,却有一颗热爱写诗的心。多年下来,不仅在《诗刊》《作品》上发表诗作,还出版了《只有风吹过树梢》

等诗集。随着新大众文艺话题在全社会引发热议,她有幸被选中参加首届新大众诗会,从而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名气。

此次改稿会上,《当代》杂志编辑王小王为景淑贞精心“改稿”。“王老师特别认真仔细,指出了我的诗歌在带入感、衔接紧密性等方面的不足,也提出了真诚而宝贵的建议。王老师提出,希望我以后的写作深挖乡土文化,写出真实感受。”景淑贞感慨地说,作为一名基层写作者,她生活的乡村就是文学写作的富矿,要继续扎根这片土壤,创作出属于自己的带着泥土清香的诗句。通过这次改稿会,她进一步明晰了自己今后的写作方向,也有了更多信心写出更好的诗作。

西峡县人民医院外科医生张书国同样如此。他行医30多年,始终在读书和写作,偶尔也会在报刊上发表作品。但多年下来,都只是“自己写自己看”,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常常难以看到写作中的不足之处。有幸参加此次著名作家抵达文学“县”场活动,聆听名家讲座并得到资深编辑的指导,他深感收获之丰。“平常写作过程中,我只能通过看书自己感悟。这次文学‘县’场活动,名家的分享和编辑老师的建议让我豁然开朗,深受启发。”张书国表示,今后要切实把诗歌写作和自己的工作及情感倾诉结合起来,创作出更多让自己满意的作品。

文学“县”场系列活动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基层写作者送去了温暖的激励与力量。作家们还走进西峡县一高附中,对学生进行写作辅导,点燃了青年学子对文学的热情。青少年是文学创作的摇篮和活力源泉,守护好青少年写作,对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活动现场,王跃文、李娜等5位作家走进语文课堂,就学生所写的记叙文进行现场点评。王跃文表示,写景不能只是写景色,还要写出景中的人、情感和意境。写作的本质是传情和达意,他勉励中学生们培育阅读的习惯,通过书籍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用文学陪伴成长、照亮人生。学生们踊跃提问,纷纷表示,作家们的精彩点评让他们深受启发,进一步激发了创作热情。

活动期间,与会作家还前往西峡五里桥镇白庙民俗文化村、丁河镇木寨村,探访西峡文脉,围绕“归乡与文脉”主题分享交流;走访仲景宛西制药、仲景养生小镇,体验中医药文化。著名作家抵达文学“县”场,切实回应了基层作家和广大读者的热切期盼,搭建了一个让基层文学爱好者能够与著名作家、知名编辑面对面交流交流、汲取知识的平台,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也难怪,三场活动举办下来,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成为县域文化中独特的风景线。我们也期待,通过建立作家与读者的紧密联系,建构起一个扎根大地、双向奔赴、更具活力的文学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