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抖音平台人文社科等17个领域优质内容播放时长一年翻番 镜头书写时代,创作点亮未来
来源:文汇报 | 卫中  2025年09月25日07:17

时代的脉搏在哪里,创作的空间就在哪里。近日,“青年创作者成长计划”“创作阶梯计划”“AI创作浪潮计划”等一系列扶持计划由抖音平台发布,优质内容创作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互联网也成为年轻创作者青睐的成长沃土。

据统计,85%万粉以上的青年创作者选择抖音作为起步平台,他们以更具质感的审美、更丰富的技术运用和更具感染力的情绪表达,重塑着大众对短视频的认知。此次,在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指导下,抖音将围绕“青年创作者成长计划”(简称“青创计划”)等投入超百亿流量,联动全国百所高校,围绕创作课程、流量扶持、商业变现、线下社区等五大维度,为青年提供全周期、一站式的创作支持。预计到2026年底,该计划将覆盖50万名青年创作者,让“成为精选创作者”真正成为年轻人职业发展的一条新路径。

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抖音平台上游戏、二次元、人文社科等17个垂直领域优质内容的播放时长同比翻番;使用AI技术创作的内容稿件量半年内增长91%。这一组数据背后,是青年创作者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真实写照。记者注意到,在这股创作浪潮中,一批深耕文化表达与情感共鸣的优质内容创作者脱颖而出,他们用镜头与画笔讲述中国故事,传递时代温度。

用视频还原课文场景,让经典活起来

“课本很薄,装不下他们的伟大。”这是网友在创作者郝家豁视频下的留言,也是无数观众共同的心声。郝家豁是一位专注于还原语文课本场景的短视频创作者。他带领团队将《狼牙山五壮士》《少年闰土》《孔乙己》等经典课文搬上荧幕,通过精心的服化道还原、沉浸式的叙事节奏和深厚的历史考据,让文字背后的情感与精神具象化。

他的创业之路并非坦途。首部作品《孔乙己》几乎耗尽团队全部经费,“拍完就想放弃”,郝家豁坦言。但视频上线后良好的反馈,尤其是来自教师和学生群体的认可,给了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有位老师留言写道:“班里一个后进生看完视频后哭了,说以后要好好学习。”这句话让郝家豁热泪盈眶——他仿佛看到了当年坐在电视机前被《典籍里的中国》打动的自己。这种“被需要”的价值感,成为支撑他继续创作的核心动力。

如今,郝家豁的团队已形成成熟的创作流程:从逐帧分析经典影视作品学习运镜与表演,到深入挖掘课文背后的历史背景与文化语境,力求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他们在《琵琶行》中还原唐朝市井风貌,在《丰碑》中展现红军战士在风雪中坚守信念的壮烈。这些作品不仅让青少年更深入理解课文,也让语文教育拥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动画绘乡愁,让情感“看得见”

如果说郝家豁用实景演绎唤醒集体记忆,那么动画创作者KANGBA$卓拉则用笔触描绘出内心的故乡图景。作为一名版画专业出身的青年,KANGBA$卓拉自学数码绘画,将内蒙古的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动画创作,推出了《我是小蒙古包》系列作品,他将蒙古包拟人化为一个可爱、充满希望的角色,讲述它在草原上的日常与奇遇。“不管你是内蒙古人,还是外乡的朋友,每个人都可以是小蒙古包。”KANGBA$卓拉说,他希望这个形象能成为一种情感载体,传递温暖与归属感。他的创作始终坚持手绘打稿、逐帧打磨,尽管过程缓慢,但他相信“只有真诚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

开发既有童趣,又饱含文化底蕴的经典IP的同人创作,也是KANGBA$卓拉的特长。他在《海绵宝宝》中融入了嘎拉哈(羊拐骨)、蒙古帽等民族符号,将海底世界与草原风光巧妙融合,令人耳目一新。而他创作的《猫和老鼠》同人作品保持了原版动画的欢快风格,又传递了温暖的情感,得到了原版作品动画师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