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走进义乌,看“文学数字化”无限可能
来源:潮新闻客户端 | 赵茜  2025年09月24日08:18

当清晨阳光笼罩义乌这座孕育“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城市,中外作家也踏上一段探索中国县域经济奇迹的旅程,感受这片土地持续释放的文化商贸活力。

9月22日,作为2025中国国际网络文学周重要活动之一,“美丽中国国际写作计划”采风活动正式启程。

走进义乌国际商贸城,来自全球各地的作家一下就被整整齐齐码在货架上的毛绒玩具、琳琅满目的民族饰品抓住了眼睛,“义乌好厉害,在这里能看到世界各国的特色商品。”埃及汉学家、博士李暮感叹,没一会,她便被一家店铺货架上摆放的小夜灯吸引,“这让我想到了埃及非常受小孩子欢迎的工艺品,它的外观和我记忆里的非常相似。”

尼泊尔留学生普德2018年就来过义乌,学习十多年中文的他,说着一口极溜的汉语:“有一个尼泊尔商人想在义乌买东西,因为我中文比较好,所以跟他们去沟通。这次来义乌,感觉义乌商品种类变多了,我最喜欢‘白雪公主’店铺的仿真玩具,种类太多了,尼泊尔几乎没有类似的商品。”

搭载中外作家的车辆缓缓驶过义乌国际商贸城五区市场,从这里往东,便是即将于今年十月开放的全球数贸中心,它凝结着义乌为数字贸易模式创新与产业能级跃升付出的努力,也预示义乌将正式跨入第六代数字市场,完成生意从‘传统经验驱动’向‘数字科技驱动’转型。

“许多年前就听说过‘世界超市’,但这是我第一次来义乌,感觉这里既接地气又很高端,无数商品从这里走向世界,义乌也因此与世界讯息接轨,涌现无数新技术、新趋势。”科幻作家宝树说,跳出义乌看义乌,能抵达广阔的想象空间,“几年前我读到过一条新闻,义乌通联世界的市场活力背后,其实有一群又萌又能干的快递机器人,它们会排队接任务,甚至会顶着货物赶赴属于自己的坑……这其实是人类迈入数智化时代的生动写照,随着数字化推进,机器人也会越来越聪明,让我们更愿意畅想与他们相处的未来。”

2004年,希腊诗人塔索斯·拉波洛布洛斯曾来到义乌做生意,时至今日,他的手机中仍然保存着一张当年在义乌国际商贸中心拍摄的照片。

“我住在上海,但我非常喜欢浙江,这里风景如画,绿树成荫,有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他回忆,此后21年,自己曾多次往返义乌,见证了这里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产品和技术的革新,“新技术不仅让产品生产变得更高效、更经济,还催生了层出不穷的创新产品。这些突破性技术就像给制造业装上了新引擎,用全新的方式重塑着产品的制造工艺。

义乌不仅是通联全球的贸易平台,更是古今长盛的文学沃土。

骆宾王、宗泽、傅大士、朱丹溪、吴晗、陈望道、冯雪峰……无数响当当的名字,绵延着这座城市乃至浙江的历史与文脉,不断唤起深埋在人们心底的文化记忆。

塔索斯·拉波洛布洛斯说,要深入研究浙江文化,为义乌写诗。

作家宝树也说,这次采风活动结束后,会将义乌纳入观察视野,看到数字技术变革带来的时代跃迁,记录和书写义乌精神背后的广袤天地。

当焕新传承的文化与奔涌而来数字化浪潮精彩碰撞,也会催生无数“新物种”,点亮文学的“诗与远方”。

实际上,浙江早在数字化赋能文化建设上有所探索。

2019年,浙江省建设诗路文化带伊始,就提出要融合数字化,实现可看、可听、可体验,此后,浙江诗词大数据平台及新华智云文化大数据平台先后建成,并赋能建设二十余座诗路e站……

六年后,浙江文学馆文学数字化系统建成。随后,在中国作协和省委宣传部的关心推动下,在浙江省作协的统筹协调下,浙江文学馆智慧场馆、全国首个文学数字体验展厅、全国首个文学智能体、全国文学场馆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全国首个文学数据标准、中国文学地图等标志性成果持续涌现;2024年由浙江文学馆和中国现代文学馆共同建设的中国新时代文学大数据中心(平台),依托大数据、大模型等技术让更多人触达文学,抵达文化共通共融的时代。

义乌全球数贸中心效果图

将视线拉回义乌,新搭建的全球数贸中心,不仅助力数字技术渗透义乌商贸产业链关键环节,也让人们对文学数字化的未来浮想联翩。

比如,形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文旅融合网络。

今年6月,在第三十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上,作为“文学数字化”应用的新成果,囊括1700多个各类文学地标的“中国文学地图”发布,以实时生长的数据和数字人交互入口贯通宏观与微观、多层次与多维度的文学应用,让人看到“文学+文旅”的广阔空间。

同月,浙江文学院(馆)联盟“文学点灯”工程重点数字文创装置落户义乌市赤岸镇神坛村雪峰文学馆,海量文学数据跨越物理空间在云端汇聚,以经典诵读、互动游戏等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不仅深入挖掘义乌文化,也生动描绘数字赋能乡村文旅的新图景。

比如,云计算、AI驱动文化产业发展。无论是隐藏于小说诗词里的别样风景,还是义乌货架上种类繁多的小商品,都是文化的载体,深藏中国千年流转的文脉,当海量文化数据通过数字技术向云端汇聚,生成用户偏好模型,将为产业上下游提供更精准的市场判断依据,带来更广泛的合作空间。

从“鸡毛换糖”的生意经到以AI为发展动力的“数字贸易革命”,从遍行世界的义乌人到“真人感”满满的数字人,天翻地覆的变革擦亮了这座城市文化标识,也让义乌成为呈现浙江故事、中国故事的另一窗口。

“参观国际商贸城后,我实实在在感受到义乌的开放性、世界性、时代性与数智化的特质与优长。尤为重要的是,义乌在商业资本的追逐中,始终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在时代变迁中勇力潮头,敢为人先。”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委员、温州大学瓯江特聘教授乌兰其木格说,义乌求新求变同时又勤劳坚韧的精神令人感佩,“这也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文学研究与写作中,我们应以更开放的襟怀拥抱世界。”

走出义乌国际商贸城,文学与地域文化结合的广阔前景徐徐展现。以数字要素为驱动,数字技术正无限衍生文学的边界,描绘人工智能、大数据与文化文旅深度融合的共富场景,为“美丽中国”时代写作提供新的落笔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