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学》“大家读刊”活动第2期“文学中的新疆”举办
原标题: “文学中的新疆”专号读刊会现场发言摘录
9月15日下午,由《民族文学》杂志主办、《民族文学》通道创阅中心协办的“大家读刊”第2期“文学中的新疆”——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读刊会以线上线下会议结合的方式举行。《民族文学》主编陈亚军,副主编朱钢、杨玉梅,以及作家、翻译家、读者代表和杂志社编辑30余人参加读刊会,大家围绕“文学中的新疆”专号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展开充分交流,分享创作心得以及跟《民族文学》的深厚感情,编辑则分享参与策划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思考与体会。读刊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文学繁荣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现将读刊会现场发言摘录如下:
杨玉梅(《民族文学》副主编):
《民族文学》创刊44年以来,始终致力于发掘和培养少数民族作家,记录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与时代变迁。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杂志社汉文版、维吾尔文版和哈萨克文版精心筹划,特别推出“文学中的新疆”专号,为自治区七十华诞献礼。汉文版第9期“文学中的新疆”专号凝聚了全国19个民族的众多作家和翻译家的智慧与心血,其中作者86位、译者14位,作者和译者人数加起来恰好是100,百人之数,寓意十全十美,喜庆吉祥。这些作品真实记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七十年来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及其取得的辉煌成就,生动刻画新疆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美美与共的深厚情谊,展现新疆辽阔壮美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人文风情与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热情讴歌祖国,讴歌党和人民,充满浓厚的家国情怀与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诠释与真挚表达。向专号所有作者和译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谢意。
主持人(布买热木汗·吾不力卡司木,《民族文学》编辑):
七十年风雨兼程,七十年春华秋实。在天山南北的广袤大地上,历史的脉搏与文学的韵律交织共鸣,共同谱写着壮丽的时代篇章。今天,我们相聚于此,线上线下,共赴一场文学的约会——“文学中的新疆”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读刊会。本次读刊会聚焦《民族文学》汉文版2025年第9期“新疆专号”,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专号的部分作家代表,以及来自祖国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的读者朋友们,让我们以文字为舟,徜徉于叶尔羌河畔、夏日牧场,共同回顾新疆文学的发展足迹,畅谈新时代新疆故事的书写。
杨航涛(《民族文学》通道创阅中心负责人、通道文联主席):
通道创阅中心成立于2018年。八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做好三件事。一是“搭好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各方支持。二是“用活平台”,把刊物分发到全县机关、学校和村寨,让更多侗乡作者和读者有机会阅读到这本国家级的文学刊物。三是“育好苗”。积极培养文学新人,联动县内3个读书会和6个中学文学社,组织文学讲座、读书会或读刊会,让侗乡的读者围坐在一起,读中国的故事,读文学里的中国。“文学中的新疆”专号,让我们通过文学了解新疆,触摸新疆,文学能够跨越地域,连接人心,深受感动。阅读《民族文学》,就是在阅读中国人的故事。无论我们来自哪里,写下的都是中国故事的片段;心中的爱,都是对祖国最深情的告白。
阿舍:(专号作者)
一、“文学中的新疆”打开我对新疆的认知。通过文学作品,我看到了更多视野、更多维度下的新疆,她的文化、历史、人们的生活以及精神世界,这一点对我特别有吸引力。二、这本专号对我来讲还是一本书写新疆的“教科书”。我写作这么多年,一直在写故乡新疆。虽然也在不断地探索新的创作方法与写作视角,但总觉得一些固化思维在限制自己的表达,所以,非常愿意通过阅读向更多书写新疆的作家前辈和朋友学习,从中汲取营养。这本专号汇聚了一大批书写新疆的名篇新著,平常单篇去找非常不容易,这次一起呈现在读者面前,是欣赏和学习的好机会。三、读后深受鼓舞,很有写作的冲动。新疆大地上的人与事、文化与历史,真的像蓝天下的雪峰一样,屹立在我们眼前,无声地遥望着愿意抒写它的作家们。比如,很多人会觉得南疆戈壁让人感到荒远寂寥,但是在我心中,它的内在却是深邃广阔的,这种强烈反差反而促成了我书写的冲动,而且越写越觉得没有写出的东西更多。
玉苏甫·艾沙(专号译者):
专号中的诗歌《阔什艾肯》(双渠之意)里的小溪不仅仅具有现实意义,还有一层意思是诗人在精神上的生命之水。这条充满生命的小溪活在诗人艾布以及“阔什艾肯”地区各民族人民心中。中国故事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荣辱与共、斗志昂扬的故事,是爱国主义的故事,是各民族人民齐心共建美好家园的故事。诗人艾布在他的诗歌中写下的就是在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过程中所发生过的感人故事。
努尔艾力·亚森(读者):
《民族文学》为民族地区广大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刊物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少数民族作家,催生了一部又一部反映时代精神、展现新疆风貌的精品力作。我与《民族文学》刊物的缘分,始于2024年的夏天。当时,我将自己的一篇小说向《民族文学》投稿,并成功刊载。对一位少数民族写作者而言,这不仅是作品的发表,更是巨大的肯定和鼓励,让我更加坚定了要去书写新时代、反映新疆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希望《民族文学》能多组织类似活动,让各民族作家齐聚一堂,相互交流经验,共同学习进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文学独特而温暖的力量。
杨涵淄(读者):
非常荣幸能够作为读者代表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民族文学》新疆专号的阅读感受。这一期有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文章,让常年居于湖南湘西南边陲小镇的我通过文字,感受大美新疆迷人的风土民情,从描写西北风情的文字里照见自己民族的倒影,能从新疆阿帕的“曲曲儿”(一种面食)联想到我们侗家油茶,虽然风味各异,但其中蕴含的待客之道却是相通的。这种文学表达仿佛跨越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直抵人心最柔软的地方。无论是艾力·麦麦提的馕,还是我们侗族合拢宴上的糯米饭,无论是阿帕的“曲曲儿”,还是侗家人的油茶,都属于民族文化的魅力,永远让人心怀向往。
阿依努尔·吐马尔别克(专号作者):
我在专号上发表了散文《夏日牧场札记》,感到格外欣喜。回首2014年冬天,我还是个大四学生,怀揣文学梦想,在实习下班后匆匆赶往书店寻找刊登我第一篇作品的《民族文学》。秋风虽寒,心里却炽热明亮。从那天起,我正式走上了写作之路。十一年的写作之路,也完全改写了我的人生。从那一天起,这本杂志就成为我文学生涯中最重要的见证者。每当我尝试新的写作风格或主题,总会首先投递给《民族文学》。刊物与写作者之间,是彼此陪伴、彼此成就的关系。感谢编辑老师们在我创作的每一个关键阶段给予的信任与帮助。值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七十华诞,谨以这篇《夏日牧场札记》,献给我深爱的土地与时代。
马依拜尔·麦合木提(专号作者):
这期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感知新疆、理解新疆的崭新窗口。文学中的新疆,不再是遥远而模糊的地理符号,而是变得具体、生动、可感可触。作家们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天山南北壮丽雄奇的自然景观。但比自然风光更打动人的,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既有历史厚重感,又充满现代活力的新疆。新疆是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园,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这期文学作品精彩地呈现了这种文化的多元性与交融性。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情感表达方式、历史记忆与时代心声,在作品中交织、对话、共鸣。我们既能读到植根于本民族深厚土壤的独特叙事,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共同体背景下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美美与共的和谐乐章。这种交融,赋予了新疆文学独特的韵味和强大的生命力。
赵洁敏(《民族文学》连南创阅中心负责人、连南作协副主席):
我是一名生活在瑶族地区的回族文学爱好者,与《民族文学》相伴已有数年。这一期专号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民族文化,既有优美的诗歌、散文,也有精彩的故事,更有许多上学时便喜爱的文学大咖的作品,比如贾平凹、艾青、魏巍等老师的优秀作品,值得我们深深致敬。参加《民族文学》读刊会,我深感荣幸。我来自《瑶族舞曲》的故乡——连南,这里还设有《民族文学》广东连南创阅中心。希望今后《民族文学》能将更多文学活动放在连南,让更多作家与读者来感受连南独特的瑶族文化;也期待大家用笔墨书写民族故事,让民族文学百花齐放,各民族在文化交融中同心协力,让民族之花永远绽放!
丁万兵(专号作者):
身为作者,想谈一谈《麦香》的创作感想。“麦香”是气味,更是文化符号、情感载体,串联起新疆昌吉丰富的面食文化、家庭记忆与乡村振兴的现实图景。麦香是食物的魂,是土地的呼吸,更是人与生活之间最朴素也最深刻的联结,能感受到乡愁、亲情、奋斗与希望,便是对生活本真的回归与礼赞。再通过家庭、村落、小吃街、博物馆等多个层面,展现多维的“共同体意识”。家庭共同体,是家风与亲情的传承;地域共同体,是特色文化与集体记忆的凝聚;民族共同体,是团结和谐与交往交融的生动体现;时代共同体,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与共进。作为全文的感情主线,是对土地的爱、食物的爱、亲人的爱、生活的爱、这片土地上所有奋斗者的爱。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希望读者能读到文字背后的心跳与温度。感谢这片土地赐予我如此丰富的素材与情感,感谢所有在我生命中留下“麦香”的人。愿这篇散文能如一碗热腾腾的面,温暖每一个读到它的人。
杨春(专号作者):
我与《民族文学》的奇妙缘分,始于对《阿娜河畔》的深切共鸣,后又因邀约撰写阿舍老师的访谈而进一步加深。今年三月,在鲁迅文学院参加文化润疆作家培训班期间,我有幸聆听了陈主编的讲座,并在座谈会上得知《民族文学》即将推出“文学中的新疆”专号,也欢迎汉族作家投稿,那一刻我内心激动难抑。我聚焦在南疆脱贫攻坚一线亲眼见证的动人故事——维吾尔族青年亚森的成长与蜕变,创作《英买里村的亚森》。《民族文学》于我,不仅是发表作品的平台,更是连结真情、传递信任的文学桥梁。今后我将继续以真诚的笔,书写新疆土地上那些朴实而光辉的故事,并已成为《民族文学》的忠实读者。致敬这样一本有温度、有高度的刊物,也愿这场因文学而生的缘分,长久延续。
张忠琴(《民族文学》新晃创阅中心负责人、新晃文联主席):
感谢《民族文学》让我有机会参与此次读刊活动,享受一场文学盛宴。我虽从未到过新疆,却通过“文学中的新疆”专号,沉浸式地体验到那片土地的风土人情,真切感受到新疆各族人民在时代发展中的拼搏与坚守,也看到了时代车轮前进的辙印,这是新疆这个地区发展进步的叙事,也是整个国家发展过程的缩影。专号内涵丰富,底蕴深厚,既有长期扎根新疆的厚重情怀感,也有“跳出新疆看新疆”的别样视角。这是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一份很棒的献礼。
郭金达(《民族文学》编辑):
这期刊物意义非凡。本期刊物所容纳作者数量之多、内容密度之大,相当深广。身为编辑,我同样大开眼界,不仅看到新疆有多美,更重要的是看到了在新疆的发展进程中,各族人民为建设大美新疆所做出的贡献,令人感动。我们有幸参与本期刊物的组织筹备,为它贡献力量;编辑工作完成之后,又能邀请到各位老师参加读刊会,分享感受,深感欣慰与荣幸。以后我们也会吸收经验,更好地为作者、读者服务,推出更多优秀作品。
阿卜杜吉力力·麦提肉孜(《民族文学》编辑):
一直都说编辑是作家跟读者的桥梁,这次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能在这里和作家、读者以及同为编辑的同仁们一起交流。“文学中的新疆”专号获得预期的美好的效果,首先要特别感谢有这么多作家创作出优秀作品,我们编辑也付出了巨大努力。是大家共同协作,让来自五湖四海的读者通过阅读刊物来认识新疆。想了解新疆、感受新疆的整体风貌,这本杂志会是非常好的选择。期待在今后的读刊会中,能听到更多作家、翻译家和读者的声音。
(文字整理:郭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