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脉 数字焕新——敦煌IP的文学艺术多元呈现论坛侧记
论坛现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蹊
金秋时节,古郡敦煌文脉涌动。
9月21日下午,“2025敦煌论坛:敦煌文化国际传播——敦煌ip的文学艺术多元呈现论坛”在敦煌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
本次论坛如一座桥梁,连接起千年敦煌的厚重底蕴与当代文学艺术的创新活力,汇聚了来自全国文学艺术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创作者及行业代表。
以敦煌IP为纽带,文学艺术为载体,与会嘉宾激荡思想,交融智慧,共探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让敦煌这一璀璨文化瑰宝通过多元表达绽放时代光华,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文化根脉 时代回响
“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主旨演讲环节,甘肃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王正茂以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切入点,将甘肃丰富的文化资源娓娓道来。
甘肃的历史遗产、经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及旅游观光文化等,共同构成了取之不尽的文艺创作素材库。特别是敦煌文化,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IP,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知名网络作家蒋胜男分享道:“从《芈月传》《燕云台》到《天圣令》《耶律大石》,我的创作始终致力于从中华文明中挖掘历史资源,让尘封的历史通过当代叙事重焕生机。在《耶律大石》中,我以西辽建国为背景,融入敦煌文化意象,展现中华文明在跨地域传播中的适应性与影响力。”
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编剧张勇表示:“用文学展现敦煌,不仅是复刻历史,更是唤醒一种信仰——对文明多样性的敬畏、对对话而非对抗的坚持、对美与真理的永恒追求。我期望通过笔下的人物、故事与情感,让敦煌不再只是遥远的神话,而成为每个人都能共鸣的精神符号。”
数字赋能 IP活化
当下,数字技术正深度重构文化生态。
千年敦煌文化,如何以现代表达为舟楫,扬帆远航于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在网络时代,敦煌IP的跨媒介叙事潜力巨大。”中南大学网络文学研究院院长、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欧阳友权分析道,敦煌壁画和文献中蕴含的大量故事素材,可直接转化为叙事内容;其色彩、纹样、造型等视觉元素,为不同媒介提供了丰富的视觉资源;敦煌IP中蕴含的多元文化交融精神,更为当代文化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深刻重塑网络文学的敦煌叙事,极大丰富其形式与内容。”欧阳友权举例阐释,AI可赋能创作者高效融合敦煌元素;VR/AR则能打造沉浸式阅读体验;“数字敦煌”的在线开放,更让公众得以便捷、深入地感知敦煌文化。
蒋胜男关注到,近年来涌现出不少以敦煌为背景或元素的作品,既有依托史实的宏大叙事,也有融合幻想元素的轻快表达。在她看来,无论是匠人精神、商旅传奇,还是飞天的奇幻故事,网络文学都让敦煌文化变得更加可触、可感、可共鸣。
论坛现场。
价值链路 产业深耕
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让千年敦煌这一璀璨瑰宝,借由多元载体绽放时代光华?
对此,与会嘉宾纷纷表示,技术是重要手段,其核心使命在于深度挖掘敦煌文化内涵,激活其内在价值,从而为IP的多元呈现开辟新路径。
“敦煌研究院在数字化保护与IP开发方面极具前瞻性,走在前列。”西北师范大学文化传播与智能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传媒学院副院长赵丽瑾以案例佐证。自2018年起,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合作,在游戏《王者荣耀》中相继推出“杨玉环·遇见飞天”“瑶·遇见神鹿”“貂蝉·遇见胡旋”等敦煌主题皮肤,该系列已成为游戏400多套皮肤中的现象级成功案例。
“当前敦煌形象IP开发多集中于文创领域,依赖视觉符号吸引与社交传播强化记忆,但用户黏性深度不足。”赵丽瑾进一步分析道,未来,网络文艺创作需在深化敦煌文化艺术与用户情感连接的基础上,遵循IP建构规律,以产业逻辑与商业力量双轮驱动,实现敦煌文化价值的有效呈现与广泛传播。
中国网络作家村运营总经理沈荣从产业视角出发,强调敦煌文化的再转化是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实现。“应当构建完善的文化数字资产确权、评估与交易机制,使敦煌文化资源真正转化为可量化、可交易的生产要素。”他说。
论坛现场,思想碰撞结出丰硕果实:甘肃省作家协会与中国网络作家村达成《敦煌IP共建战略协议》,携手银幕文学启动《敦煌AIGC系列文化历史短剧开发》,并与咪咕数媒达成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