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如何回归创作本质 ——“破界共生: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平行论坛首场沙龙侧记
来源:文艺报 | 许 莹  2025年09月19日08:54

9月16日下午,承载中华农耕文明智慧的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庆成宫,迎来一场兼具历史底蕴与前沿科技感的沙龙。该活动是由北京市文联、北京视协承办的2025北京文化论坛“破界共生: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平行论坛的首场专业沙龙,同时也是北京视协“四季影像”主题创作分享会。活动以“数智未来,影创新生——AI时代下影视创作新范式”为核心议题。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韩云升,北京市文联副主席马国颖出席。中影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马平,导演、编剧、制片人、猿动力泛娱集团董事长陆川,灵河文化创始人兼CEO、制片人、编剧、监制白一骢,与光同尘科技联合创始人、CEO陈发灵,《四味毒叔》创始人、影视监制谭飞等展开深度对话,共同探讨AI技术与影视创作的深度融合路径与未来发展方向。

韩云升表示:“我们正处在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的时代。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文艺创作的生产方式和表现形态。这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次文化创新,为我们激发文化原创力提供了全新的可能。”

在沙龙特别设置的AI超级观摩环节,现场播放了一段精彩纷呈的AI生成影视作品集锦,集中展示了博纳影业《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快手可灵AI与星芒短剧出品的《新世界加载中》、北京卫视春晚AIGC短片《生肖今晚要换班》、与光同尘《有山灵》《传武》等多部国内顶尖AI影视代表作品,生动反映了AI技术在科幻构想、文化创新、国风动画等维度的强大能力,让现场观众直观感受到科技为影视创作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AI会让影视越来越像“预制菜”吗?谭飞抛出的第一个问题,让沙龙现场瞬即“热”了起来。

在马平看来,预制菜和当下影视行业的生成式AI是两个不同概念:“预制菜”是工业标准化产物,而生成式AI因数据训练特性,在一定阶段会带来同质化问题,但这是暂时的,其本质只是呈现人类所需内容的工具。

陆川谈到,传统电影创作,抄袭是极易辨析的。但是在AI世界里却难以界定。“比如对一个特别喜欢的短片进行截图后,首尾帧衔接可能比原片效果更好了。且截图过程中,整个风格、元素、造型都被AI抓取了。AI确实造成了同质化的问题,但优点也很明显,它极大降低了使用门槛。”陆川坦言,短片创作中,创作者可能会侧重手段、影像风格等因素,但当作品超过30分钟,优秀的创作者不会再执着于“抖机灵、翻跟头”这件事了,还是需要依赖故事与人物的驱动。“AI终归是一门技术,它给了所有人讲故事的机会。技术平权是这个时代给我们的福利。”

“AI不是预制菜而是锅,好不好吃跟锅没关系,和炒菜的人有关系。”在白一骢看来,现阶段怎么更好选择、衔接素材,更多有赖于创作者的叙事能力而非AI。“所以工作中遇到的很多生成式AI使用较好的人,大多本身从事过相关工作,比如设计、摄影、导演,有一定叙事能力与审美能力的人,做出来的东西会相对更出色一些。”

AI面临从“时髦的词”转向“实质的用”。据马平观察,AI对电影产业的渗透率其实没有那么高。“对于电影产业而言,AI犹如‘房间里的大象’。我们的各类活动、电影节等都会设置与AI相关的议题,平时聚会聊天也总会谈到,但真正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索姿态全面拥抱AI的项目占比仍很低。”马平结合自身经验谈到,AI生成完整影片与传统工艺链条中的嵌入式使用还不一样。中影有许多片子使用到了AIGC技术,效率提升是非常显著的。但问题或在于,电影产业本身相对保守,电影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的每一次进化都伴随争议。AI或许还要经历一个从“时髦的词”向“实质的用”的转化过程。

陆川认为,AI犹如弓箭,“在没有弓箭之前,你必须手擒猎物,为了实现想要的效果而跟不同团队磨合,沟通压力之外,还有资金压力、周期压力。而AI就是旷野上猎人手里的弓箭,指哪射哪,带来的效率提升与创作便捷感十分显著”。

应用型企业代表陈发灵分享了实践案例。他所在的公司90%的生产内容采用了国内大模型,其中即梦模型使用最多,对各生产环节较为友好。他谈到:“我们正与番茄合作,通过AI技术将番茄的网文做成精品漫剧,类似项目可以让更多年轻人有机会加入到这一行业中来。”

内容创作的核心竞争力将更集中于深刻叙事与人性洞察。沙龙最后环节聚焦AI未来发展趋势。马平认为,传统创作者应主动拥抱AI所带来的创造力,积极向更年轻的思维范式靠拢以适应技术变革。在白一骢看来,AI不仅是影视创作高效率的辅助工具,更为行业产值增长、激发产业新活力、拓宽行业发展空间提供重要推动力。陈发灵从文化传播角度谈到,科技发展将有效赋能文化传播,通过AI技术,文化得以转化为更轻便、易传播的影像形态,助力中国文化抵达更广阔的受众。陆川坦言,AI在降低制作门槛的同时也抬高了内容标准,当视效奇观的影片做到极致时,更质朴、更贴近生命与灵魂的表达将变得愈发珍贵。在AI赋能之下,内容创作的核心竞争力,将进一步聚焦于深刻的叙事与人性洞察。

沙龙主持人谭飞在总结时说道:“从AI重塑流程的‘破界’实践,到催生新语言、新审美的‘立新’探索,最重要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我们如何以人为本地运用技术,回归创作本质,借助科技更好地激发原创力。这才是‘破界共生’的真正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