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雨季的重逢与告别”:诗人甘伟诗集《黄梅雨季》在复旦首发
来源:澎湃新闻 |   2025年09月18日09:00

2025年9月16日,复旦大学艺术馆内诗意涌动,《黄梅雨季》首发式暨甘伟诗歌朗诵会在此举行。这场以“雨季的重逢与告别”为主题的活动,既是对复旦诗派代表诗人甘伟的深情缅怀,也让风靡80年代上海校园的诗意情怀跨越时空,与当下年轻一代对话。

跨越百日的纪念:诗集重现诗意

当天是甘伟逝世100天,这场特殊的文化盛会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果麦文化、复旦大学艺术馆、复旦诗社、复旦诗派联合主办,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公益俱乐部协办,汇聚了甘伟的亲属、复旦校友、在校师生及各界嘉宾,共同追忆这位因突发意外离世的诗人。

该活动由复旦新闻校友、SMG主持人杨蕾主持,现场既有对诗人的深切悼念,也有对诗歌文化传承的热切探讨。作为甘伟的首部诗歌精选集,《黄梅雨季》的出版凝聚着多方心血,而诗歌朗诵会的形式,让文字化作声音,重现了诗意风华。

活动现场,嘉宾们轮流朗诵甘伟的诗作,当熟悉的诗句响起,不少校友眼中泛起泪光——那不仅是对诗人的怀念,更是对一个诗歌浸润青春的年代的致敬。

传承与致敬:众嘉宾共话诗与情

多位嘉宾登台致辞,从不同视角讲述与甘伟的交集、诗集出版的历程,以及诗歌背后的精神力量。

复旦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严峰坦言,诗集出版的创意源自复旦中文8411班校友、果麦文化总裁瞿洪斌,“双方编辑团队通力合作,更得到甘伟家属、校友的鼎力支持,尤其是8411班校友群策群力,才让这场兼具纪念与启迪意义的活动得以呈现”。

他特别强调,《黄梅雨季》的价值不仅在于纪念甘伟,更在于为当代年轻人提供指引:“甘伟用诗歌表达他对人生的探索和思考,能为当下年轻人带来启迪,这也是对复旦校园文化的珍贵纪念。”

“今天既是伤感的日子,也是欣慰的日子。”瞿洪斌道出了在场众人的复杂心绪。“100天前甘伟离开,我们合力让《黄梅雨季》如期出版,这是一份必须完成的使命。”他回忆,诗集编撰曾因仅收集到七八十首诗而陷入困境,直到发现博主公布的甘伟手稿,诗集才得以完整呈现。

瞿洪斌感慨,“愿甘伟在天堂诗意栖息,而《黄梅雨季》会带着他那些充满灵性的诗歌,留在人间,留在我们心里。”

复旦大学校友会总会副会长、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常务副会长华彪,特意从哥本哈根赶回现场。他直言对甘伟的离世充满惋惜,“世界对英才太过不公”。他曾跟甘伟说过,“甘伟的诗歌才华让我想到,海子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甘伟有《黄梅雨季》。”

复旦诗社、复旦诗派创始人许德民,分享了与甘伟的交往点滴。“2005年编撰‘复旦诗派诗歌系列’时相识,他在陌生人面前内向,在好友中却开朗坦荡。”许德民认为,《黄梅雨季》的流行,源于它“打动了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而诗集的出版,也让人们看到“更丰富、更完整、更深厚的甘伟”。

作为《黄梅雨季》手稿的收藏者,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何翔讲述了一段跨越30余年的缘分。1993年,他在安徽一家企业工作时,发现了前任同事甘伟留下的诗歌手稿。“30多年来,我一直将甘伟先生的手稿视为重要物品,妥善保管。”

2025年得知甘伟离世后,何翔通过社交媒体发文寻找相关人士,最终促成手稿“物归原主”。“《黄梅雨季》已出版发行,这是对甘伟先生最好的纪念,是对文化精神的传承,也是对复旦诗社深厚文化底蕴的致敬。”

复旦诗社现任社长詹杰诚,作为年轻一代的代表,表达了对甘伟诗歌的敬仰与思考。他坦言,甘伟诗歌中的“简单与真诚”,正是当下年轻创作者欠缺的品质,“很多朋友都喜欢探讨怎样把一首诗写好,却很少探讨为什么写诗的初心,而甘伟用简单、真诚的文字传递深情,值得被00后或更多人学习”。

诗行间的人生:抒情浪漫到哲思叩问

《黄梅雨季》共收录146首诗作,涵盖其早期与后期的代表作品,其中便包括风靡80年代上海校园的同名诗作《黄梅雨季》。

甘伟198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曾任复旦诗社第七任社长。他的诗风随人生历程不断蜕变:早期作品抒情浪漫、悱恻缠绵,例如《黄梅雨季》中“波光粼粼的瀑布”“湖蓝色的裙子”等意象,营造出纯净唯美的浪漫氛围;后期诗歌则更显深沉,既有充满哲理的平铺直叙,也有学院派的意象隐喻,在痛楚与温暖、繁华与苍凉中,展现对生命的追问与感悟。

此次出版的诗集特别收录了何翔悉心珍藏30余年的《黄梅雨季》手稿,让读者得以近距离感受诗人的创作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