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费上调,图书利润再降一成?
近日,记者从多方获悉,京津冀地区多家出版机构陆续收到淘宝、京东两大电商平台及圆通、申通、极兔、韵达、中通等主流快递公司的通知:自9月5日起,针对出版机构的图书快递收货价格迎来整体上调。这一直接关乎成本的变动,瞬间引发出版人的普遍担忧与热议。
快递行业的“反内卷”
遇上出版业的价格战
事实上,从上个月开始,快递涨价潮就已经席卷各行各业。据《南方都市报》报道,8月4日起,广东省快递底价整体上调0.4元/票,单票均价涨至1.4元以上,按照有关部门要求,各家均不得低于1.4元成本价揽收,否则将遭受重罚。8月5日起,通达系(申通、圆通、中通、韵达)已开始执行涨价。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本轮广东快递涨价主要覆盖的是特价电商轻件及大客户低价件,尤其是0.3千克以内的包裹。在广东之前,另一快递重镇浙江义乌已于7月下旬启动涨价机制,快递底价从1.1元涨至1.2元。
在“反内卷”大政策指引下,7月8日,国家邮政局党组召开会议,着重强调要进一步强化行业监管,完善邮政快递领域的市场规则,旗帜鲜明地反对“内卷式”竞争。
当快递行业愈演愈烈的价格战按下“暂停键”,深陷价格战泥潭的出版业也将面临新的拷问:这波快递成本的上涨将给本就承压的行业带来怎样的冲击?面对双重压力,出版业又该如何破局自救?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出版业多数业内人士认为,快递费用的上涨或将给当前以新媒体为主要阵地的图书销售带来不小的冲击。
一家以新媒体渠道作为图书销售主力的出版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我们公司的自营仓库是外包给京外的一家快递公司负责整体的仓储管理和订单发货,新媒体渠道的图书订单基本都从这个仓库发出。现在包邮地区的快递首重费用是4元/单——这已经是涨过一次后的价格了,之前能做到3元以内;库房那边只提供最基础的简易包装,就是普通的快递袋或者薄纸箱,如果我们想给图书用更厚实的定制盒子、防压泡沫箱等这类包装,还得按件另外支付包装费。所以像特装书、精装画册等封面、书脊容易被磕碰损坏的商品,我们只能提前采购气泡膜、缓冲棉,安排专人在入库前先做好内层防护包装,这部分的物料成本和人工成本,基本都是我们自己承担。”
“哪怕快递公司再涨一块钱,我觉得我们的利润几乎就要没有了。”该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的图书销售一般都是按定价5折对外出货,光是给带货达人的佣金比例最低就要达到20%,有些头部达人甚至要给到30%以上;还要给新媒体平台缴纳2~3个点的平台技术服务费;再加上4元的快递首重费——要知道很多图书,尤其是精装书、特装书单本重量就接近首重,超重还要加钱;而图书本身的印制、排版、作者稿酬等成本就已经占到了定价的30%左右。这么一笔笔加下来,成本几乎已经到了5折的出货价,出版社还有什么利润可言?有时候为了冲销量、保渠道,甚至得自己贴钱补差价。”
面对快递费即将上调的消息,有出版人无奈笑称:“这下9.9元包邮的图书还做得下去吗?”事实上,近几年来,“9.9元包邮”在书业早已不是新鲜事;而在这一低价赛道上,不仅有依托超低快递费支撑发货的正版公版书,盗版书更是将低价卷到极致——3元包邮已成常态,甚至1元包邮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出版社的快递成本
为何居高不下?
记者了解到,在图书配送环节,大多出版社的单票快递成本集中在3~5元区间,有的出版社成本曾经攀升至9~10元。由于高快递成本难以开展新媒体营销,于是,不少出版社陆续进行策略调整,部分出版集团更是考虑为旗下子公司垫付部分快递费用,以缓解其运营压力。
但在成本优化的过程中,不少出版社也面临难以突破的阻碍。有出版人向记者透露,部分出版集团旗下设有自营物流公司,由于单个出版社的订单量有限,而物流公司又背负着明确的营收与利润考核指标,因此无法给出有竞争力的低价;有的国有出版社则因体制约束,流程审批繁琐,难以快速响应市场快递价格波动,也缺乏灵活议价空间;此外,还有部分合作环节存在灰色地带,各方因顾虑重重,谁都不愿主动调整。
有出版人表示,从行业大环境来看,出版业价格战的持续拉锯,本质上反映出行业整体利润空间在不断收窄;此次快递价格的调整,看似是物流端的成本压力传导,实则是行业“去产能”的信号,它将倒逼那些依赖低价、低质、低成本恶性竞争的市场主体逐步退出,同时也让存活下来的企业从“价格内卷”转向“价值竞争”,更聚焦内容质量、品牌建设与精细化运营。
做强自营成唯一出路?
面对快递费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出版人纷纷聚焦实际问题,积极思索可行的应对之策。综合多位采访对象的观点,核心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举措:
一是增加产品附加值,间接提升图书定价空间。通过深耕内容打磨、升级装帧设计,或拓展衍生服务,让图书跳出“低价竞争”的同质化陷阱,以更高的产品价值支撑合理定价,从而分摊快递成本压力。
二是重新评估“云仓”模式,探索物流优化新路径。一直以来,“云仓”因出版机构对其掌控力不足、远程管理成本较高等顾虑,并未成为主流选择,甚至不少出版人对其运作模式都缺乏深入了解。有出版公司负责人坦言,此前虽有人推荐过云仓,但顾虑到跨省调货的时效性、缺乏专属管理人员等问题,始终未将其纳入考量。“如果后续快递费大幅上涨,或许会把云仓作为降低物流成本的新选项。”该负责人说。
三是做强自营渠道,减少对外部环节的依赖。这也是采访中出版人达成的最大共识。某业内人士表示,自营是大势所趋,并非偶然——市场已给出多个信号:一方面,依赖流量的图书带货达人正在大量流失;另一方面,传统中盘商的生存空间不断压缩,倒逼转型甚至跑路的案例屡见不鲜。此外,自营做得好的出版社,正在走向一条良性循环的道路。
“但自营的难点也很突出。”有出版人坦言,“很多出版社都想做自营、摆脱对中盘的依赖,可自己做物流的话,单量分散导致成本降不下来,最后只能放弃。反而把这部分本要投入物流的钱拿去做流量投放,性价比可能更高。”
在探索具体举措的同时,不少出版人也意识到:快递费上涨只是表层诱因,背后更核心的诉求是实现图书价格的“反内卷”,让行业利润回归合理区间。今年以来,已有多家出版社针对重点单品启动控价机制:牢牢把控核心产品的发货渠道,通过收缩供给端增强自营话语权,避免渠道乱价。
在控价策略上,部分出版人提出了具体建议:“可以为新书设定至少1年的折扣保护期,在各电商平台根据版权页的出版时间,强制设定最低折扣限制。”“盗版书往往靠低价抢占市场,只要平台能严格限制低价销售,或许就能从源头遏制乱价;如果哪个平台不配合,可考虑取消其线上售书资格。”
“要做强自营、真正实现价格‘反内卷’,难度确实不小,但说实话,没有哪家机构的自营之路是一蹴而就的。关键还是要踩准政策风向,始终保持清醒的行业判断,看清前路方向,同时多向做得好的同行取经,慢慢积累实操经验。”一位资深出版人如此总结。而在此之外,“出版行业未来能否迎来相关主管机构的强制性规范政策?能否真正从制度层面遏制恶性竞争、为行业健康发展托底?”则成为当下出版人心中的最大疑问与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