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白话也能在图书馆搜到想看的书了
如果想找一本除《三国演义》之外关于诸葛亮的书,又不知道书名,该怎么办?读者进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馆藏AI检索”,输入上述需求,AI多任务智能体(Agent)就会启动,分析读者的需求,并检索馆藏目录系统。最终,系统匹配到与诸葛亮相关的文献共计282种,如《智慧之光:诸葛亮传》《孔明来了》《蜀汉丞相诸葛亮》等。读者点击相关的书名可以看到该书的出版信息、馆藏状态,以及AI书评。这是“馆藏AI检索”服务给读者带来的新体验。
六轴工业机器人精细配合,完成图书各项加工作业。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供图
图书馆信息检索是读者利用图书馆服务的入口,如何为读者更精准、全面地提供资源检索、知识发现、文献获取等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重点、难点、痛点。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副馆长吴昊认为,图书馆检索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方面是各类检索系统大都是基于“关键词”方式检索,没有使用分词技术(工具)进行优化,导致检索方式及检索结果简单机械。另一方面是检索结果排序策略简单,输出仅依据“时间前后”“关键词”等进行匹配,难以第一时间精准定位读者需要的书籍。
近几年,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和新技术正在改变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和内容,但吴昊也发现,公共图书馆的AI服务大部分以“一般性咨询问答”为主要场景,应用层次偏浅,并没有全面、深度地嵌入阅读服务的各个环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与超星集团依托双方在2025年世界读书日成立的AI应用联合实验室开发的“馆藏AI检索”服务于今年7月正式上线。“这是生成式AI驱动下,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模式的重构,不仅提升了资源发现效率,也是图书馆信息服务从资源导向向用户需求导向、从关键词匹配向语义理解与知识发现的范式转变。”吴昊说。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馆藏AI检索服务旨在持续提升文献检索服务的智能化水平,解决读者在查找馆藏资源过程中遇到的查询模糊、主题不明晰、内容判断不准等问题,其核心优势在于其对自然语言提问的良好支持——读者不再受限于精确关键词的组合,可直接使用日常语言表述检索意图。
例如询问包含特定人物角色的小说、特定学习领域的入门读物或特定历史主题的文献等,系统能够准确解析用户提问的核心意图,定位相关书籍资源,并提供简明的内容摘要、关键看点或读者评价信息,辅助读者迅速评估书籍的相关性。
“馆藏AI检索”移动端应用还开发了“AI书评”功能,为读者提供快速了解书籍内容的途径。读者在书籍详情页面触发此功能,即可获得系统自动生成的内容精炼摘要,浏览书籍的核心观点、主要内容及其潜在价值,提升选书决策效率。
对于使用图书馆官方网站(PC端)的读者,“馆藏AI检索”服务提供了更为深入的功能支持:系统可针对检索到的书籍或主题,自动构建知识思维导图,辅助梳理知识结构;利用AI知识图谱智能推荐与该主题紧密相关的其他馆藏书籍;同时精选互联网上高质量的相关文章与资讯作为补充,为读者提供更广泛的知识获取维度。
近年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持续探索智能技术在知识服务领域的创新应用,为读者构建更为高效、精准和丰富的知识探索环境。如2022年上线的“智能小书僮客服系统”,采用语义网、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等技术,为读者提供及时、便捷的全方位智能咨询服务。2023年8月上线的“采编图灵”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机器视觉、工业自动化等技术,催生“智能化图书分编”新业态,填补了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领域智慧化应用的空白。今年9月3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举办“通览千年 志兴粤和”——《[嘉靖]广东通志》主题展,重点推介了《[嘉靖]广东通志》的数字化成果。通过高精度扫描与字符识别技术,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完成了该古籍的全文数字化重建,并借助AI技术对内容进行深度标引与知识提取,使这部明代岭南文化著作在数智时代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