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俄合拍电影《红丝绸》 一曲荡气回肠的文化交响诗
来源:文艺报 | 安 超  2025年09月17日08:11

电影《红丝绸》海报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中俄合拍电影《红丝绸》的上映有着特殊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作为“中俄文化年”框架下的重要项目,影片不仅是对特定历史事件的重现,更以谍战片的形式展示了个体命运在宏大历史叙事中的深刻演变,成功实现了从宏大叙事到个体命运的顺利切换和有机链接。

1928年,中共六大于莫斯科召开,一份关乎中国革命命运的重大机密文件急需第一时间送抵莫斯科。《红丝绸》即从这个真实历史事件出发,将当时的两国关系以及中国国内革命形势的复杂性置入电影情境中,使影片的情节发展有了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影片依托这一历史事件,除了讲好惊心动魄的谍战故事,更要把那个时代国际关系的曲折、政治较量的复杂真实呈现出来,使其成为支撑影片宏大叙事的前提条件,将具有广阔视野的历史叙事与个体在波澜壮阔命运中的奋勇挣扎自然融合,展现出两国革命者在隐秘战线上惺惺相惜、并肩作战的宏阔画面。

影片以寻找代号“红丝绸”的秘密情报为故事主线,为了争夺这份情报,几股势力展开了生死较量,尤其是后半部分,节奏加快,故事进入到“高密度反转”环节,新角色身份的揭露与阵营的突变不断发生,观众前期的猜想一次次被推翻。结尾的多重反转更是将悬念推向极致,到了最后一刻才真相大白。无论是“红丝绸”的真正用途、内鬼的身份,还是任务的最终走向,都依托细节铺垫与逻辑推演逐步呈现。观众在跟随剧情推理、感叹反转之余,也自然对人性与历史展开探寻和思考,这种反转不仅是情节推动手段,更是让情节与主题表达、人物演绎融为一体,形成“身份错位—信任崩塌—真相揭晓”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情节结构,最终成为影片叙事的核心魅力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红丝绸”意象贯穿影片始终。它是记录机密文件的载体,更象征着革命的热血、生命的脆弱与两国人民的情感纽带。在主人公护送密件的紧张情节中,红丝绸被用作包裹密件的方巾,既凸显革命使命的重要性,也暗喻人物处于危险境地中的坚韧与脆弱。影片沿用了舞台剧中“红绸意象”的隐喻手法,将红绸飘动与人物命运紧密联系,当革命者遭遇埋伏时,红绸随着狂风如血浪般在银幕上翻滚,既渲染了战争的激烈,更暗示着人物于绝境深渊之中喷薄而出的昂扬生命力。影片利用“以物喻人”的手法,使观众在感受视觉冲击的同时,也能深刻体会人物情感的撕扯与觉醒,从而深化了影片关于人物命运在历史长河中浮沉之主题。

相较于其他谍战电影而言,《红丝绸》继承了俄罗斯“散文诗”式的表现形式和优秀传统,片中自然流露出的情绪化的色彩,为影片赋予了独特的浪漫主义气息。影片力图将紧张悬疑的谍战氛围与含蓄幽静的诗意美学结合在一起,打造出诗意的影像美学特征。其中,大量实景拍摄的运用尤为亮眼:贝加尔湖的冰面、西伯利亚的白桦林、上海的弄堂……中俄两国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呈现,共同组成跨越国界的独特画卷。在呈现紧张、激烈的情报斗争场景的同时,又给人以浪漫与柔情,让电影形成了兼具张力和温情的独特气质。

在人物塑造上,《红丝绸》更多采用圆形人物塑造手法。玩世不恭的尼古拉是苏联情报部门的“秘密王牌”,反差之强烈使角色更具魅力。在小组组长叛变这一危急关头,他用超常的机智和勇敢为这场战斗的突围注入生机,最终在揭开幕后黑手的同时,也确保了任务的圆满完成。在他洒脱不羁的外表之下,始终藏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女主角王琳的成长更是如此,在经历了与苏联信使阿尔乔姆的生死相依之后,王琳从一个对革命懵懂无知的青年渐渐成长为对革命的意义和自身存在价值有着透彻思考的战士。

影片中的人物身份立场各不相同,彼此间的关系结构千丝万缕、相互交织。一列穿越西伯利亚的火车变成了紧张的“战场”,其中中国信使、苏联信使、沙皇残余势力、日籍间谍等“五花八门”的乘客先后在封闭的车厢内不断展开“火药味”十足的冲突戏。从最初持枪对峙到后期合作无间、并肩作战,中国信使王琳与苏联信使阿尔乔姆在一次次生与死的抉择中经受的考验,成为影响两人命运走向的关键;尼古拉、安娜的情感纠葛,以及与其他乘客的利益矛盾更是不断将影片推向高潮。影片通过呈现个体命运在历史进程中的不同际遇,深刻彰显了个体对国家、民族历史的建构作用。

电影《红丝绸》用光影书写了一部跨越国界的革命史诗,奏响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文化交响诗。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该片如同一条鲜艳的红丝绸,将中俄两国人民的文化、心灵紧紧相连,让这份跨越时空的情感联结在电影艺术中绽放永恒光芒。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