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用秦岭的“好看的故事”传递“伟大的精神” ——《过秦岭》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邓洁舲  2025年09月16日12:59

9月14日下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与文艺报社联合主办的青年作家王洁报告文学《过秦岭》作品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施战军,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梁鸿鹰,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贺绍俊,文艺报社总编辑刘颋,《中国作家》杂志主编李云雷,文艺报社副总编辑李朝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穆涛,陕西省作协《延河》杂志副主编弋舟,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刚,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执行主编崔庆蕾等与会研讨。会议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关宁主持。

研讨会围绕《过秦岭》的文学价值、创作特色与社会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这部作品以细腻笔触和深厚情感,通过记录平凡秦岭人的不平凡故事,生动展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

s35206673

《过秦岭》

作者: 王洁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5-6

陕西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赵小峰在致辞中说,《过秦岭》是青年作家王洁历经多次实地踏访,用心用情书写的一部优秀作品。该书以“小人物、大主题”的细腻叙事,将宏大主题分解为鲜活的人间烟火,既见时代精神,又见人性光辉。作品已入选“中国好书”2025年7月推荐书单,并获得了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支持。作为出版方,希望通过对这部作品的评价和探讨,以更多元的视角、更宽广的视野去发现作品所承载的丰厚精神世界。

回归朴素与真诚,兼具美感和真相

CY7I8507

《过秦岭》书影

施战军认为《过秦岭》最打动人心的,是其真诚朴实的写作手法。这部作品不耍花招,不设奇特的结构,而是用一种“散文化的报告文学”风格,让作者将自己完全融入秦岭,实现了“人融到里边,你的世界观就有了变化”的创作境界。王洁在这部作品中找到了介于“人文写作”和“大众写作”之间具有创新性的写作思路。她以“贴人亲物”的写作手法让生命与秦岭相连。

郭义强注意到,《过秦岭》直接以作者自己的序章开始,将读者迅速带入故事。他认为,这种做法体现了对读者的尊重和亲近。他特别赞赏书名及章节标题的生动自然,如“咖啡”、“土鸡蛋”。对书中对金丝猴、朱鹮等动物以及普通人的刻画印象深刻,认为这些故事生动真切,充满感染力。他认为《过秦岭》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写平凡人的不平凡事,这体现了出版和写作应具有的“群众观”,是用“好看的故事传递伟大的精神”的成功实践。

梁鸿鹰强调,这部作品以细腻的感知、严谨的考证和实际的体验,搭建起了自然、人与文化的立体叙事空间。王洁成功地将宏大命题与微观刻画相结合,通过一个个具体而真实的生命故事,让抽象的生态保护变得“可触可感”。书中对护林员、熊猫保护者、追寻猫的人等人物的描绘,充满了真情实感,她以生态叙事作为骨骼,人文叙事作为血肉,将人物故事融入秦岭的生态背景之中。

贺绍俊是在一次“中国好书”的评审中偶然读到《过秦岭》的,起初并未在意,但一读之下便被其深深吸引。他将《过秦岭》称为“散文化的报告文学”,把感性放在首位,透着一种真诚的心态和情感。他认为,这本书最核心的地方在于作者抓住了“平凡而伟大”这个命题,她没有将笔触停留在宏大的主题上,而是将镜头对准了那些日复一日保护着秦岭的普通人,描绘了真实感人的“秦岭人”,展现了一组生动诠释人民性深刻内涵的群像。

《过秦岭》最触动刘颋的是其中展现的“有我的写作”,这是一部情感饱满、有“我”的作品,充满了活气,“我”不仅仅是记录者、采访者,更是思考者、感受者和体验者,诚实地表达了她在“过秦岭”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而这种极具个人性的感受和体验,恰恰最能引起读者的共情和共鸣。她认为,《过秦岭》“外视角+内视角”的独特观照,既告诉大家今天的秦岭是什么样的,又回答了“秦岭为什么是这样”。

在读到此书之前,李云雷以为这是一本主要描写秦岭历史文化的作品,但读后才发现,这是一部深刻描摹当下秦岭人生活现实的书。书中每一章都是一部小人物的列传,每章结尾的“走笔”则像是点评,这样的篇章结构,既能够记事,又能够抒发作者对人物的感情和感慨。他认为“这种文体上的创新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 。

丛治辰认为《过秦岭》的“真”至少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作品没有刻意拔高,而是通过平凡甚至“边缘”的人物故事,展现出文学为弱者发声的力量;其次,它以情动人,作者不仅写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更写出了人与秦岭风物、动植物之间的深厚情感;最后,它是基于扎实而真诚的调研,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从最初的陌生到被采访者完全信任,这种深入的互动使得作品获得了真正的力量。丛治辰评价王洁开创了一种“温柔而深入、理解而开拓的女性报告文学风格”。

生态小切口,社会大意义

CY7I8661

研讨会现场

秦岭不仅是南北气候和文化的地理分界线,更是一种具有符号学意义的所在。李朝全认为,《过秦岭》作为生态文学作品,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小窗口,通过书写秦岭保护的进展,反映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王洁在写作中抓住“秦岭珍宝”这一线索,不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秦岭四宝中的大熊猫、金丝猴和朱鹮,也写到了秦岭的土蜂蜜、古梯田以及非遗“羌绣”。他认为,通过对这些“宝贝”的鲜活呈现,作品非常巧妙地证明了,在这一代人的努力下,秦岭的宝藏不仅得到了保护和发扬,还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杨平坦言,他第一次拿到这本书时,就感受到了它的与众不同,并一口气读完。《过秦岭》写的是绿色生态,但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它写出了绿色生态中一群人的人生和生活状态,这种生活状态对当前社会有很强的启发意义和引领作用。” 他用三点归纳了秦岭人身上所体现的宝贵精神:最本真的自然观;最坚韧的人生观;最动人的价值观。

穆涛从编辑角度将《过秦岭》定义为“一本直视秦岭的书”,作为生在秦岭脚下的“邻居”,作者以一种“直视”的态度,用“过秦岭”的方式(在陕西话中,这个词还有“经历事情”的意思)去具体书写秦岭的山山水水、风物、人物、动物和植物。这种方式,是王洁自己的方式,也是对今天如何书写秦岭的一种有效探索。她的作品带有传统史志写作的特色,记录了进不了史的小人物,而这些人物构成了今天秦岭的社会生态。

崔庆蕾用四组关键词概括了他的核心感受:“丰富与扩大”“平凡与伟大”“真实与友情”以及“精神力量和现实意义”。从实践的角度来讲,他觉得这个作品提供了一种方法论。对于如何推动乡村振兴,如何进行生态保护,如何进行林业治理等一系列的时代命题,《过秦岭》可以作为案例,为相关领域的实践提供启发。

弋舟强调,这部作品“因时而生”,高度契合时代的需要。在生态文明意识日益觉醒的新时代,这部作品的价值得以充分彰显。作为一名作者,弋舟说自己从《过秦岭》中受益良多,它为写作者如何以真诚的、关切的、谦虚的、深入的姿态和现实世界、和他人建立联系提供了一个范例。

徐刚用“有人、有料、有情”概括这部作品的特点。作品聚焦于秦岭深处默默奉献的普通人,有一个个鲜活的人,有特别具体丰富的内容,是由无数人的故事所组成的“一部秦岭山,半部中国史”;王洁的写作方式介于采风、游记和调查之间,同时又结合了史料整理和研究。书中不仅描述了事物的现状,还回溯了其历史渊源,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性满足;在叙述中,作者还不断袒露自我,使得作品呈现为一个有情的文本。

作者王洁对与会专家的细致点评表示感谢,她动情地说,作品记录了自己三年多时间里走访秦岭56个村子、采访189个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思,创作初衷源于对秦岭的热爱及其治愈力量的感知。“秦岭是一个可以治愈人心灵的地方”,从最初想去散心,到后来结识许多小人物,书写秦岭和守护秦岭的人们仿佛是她命中注定的使命,“书中人物坚守秦岭是出于本能般的自然情感,而非将‘责任’‘使命’宏大词汇挂在嘴上。我能做的,就是把他们的故事写下来,让这份坚守被更多人看见。”

CY7I8790

与会嘉宾合影

(摄影:王纪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