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汲取创作的营养、感受文学的力量 ——2025年北京作协作家读书班(小说)举办
9月8日至12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作家协会承办的“2025年北京作协作家读书班(小说)”在北京会议中心举办。部分课程线上同步向北京作协会员开放。近30名会员现场参加培训,近160人线上观看直播。
本次读书班是北京作协读书会系列活动之一,是北京作协为贯彻落实全民阅读国家战略、加强书香京城建设而推出的作家读书活动,旨在通过名家领读、学员共读、文本细读的形式,以经典阅读指导和促进文学创作。读书班邀请文化理论研究、文学创作、文学评论、文学作品改编等领域的8位专家学者,采取专题讲座、现场教学、交流研讨等多种方式设置课程。
陈伟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扎实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为题目,讲授开班第一课。他深入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创新性、人民性、主体性、开放性、发展性的理论内涵,系统介绍了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顶层设计、工作机制和重点任务,为广大作家创作选材提供思路和方向。
孟繁华讲授《大众文艺谱系和当下文学状况》。他结合中国社会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系统梳理了大众文艺的发展谱系,剖析了新大众文艺产生的内在逻辑和文化价值,并结合网络文学、素人写作等新的文学现象,对当下文学创作状况进行了反思。
围绕理解和认识新大众文艺,北京作协组织学员们来到朝阳农场——皮村新工人文学小组教室,开展了一场生动的现场教学。张慧瑜以《会书写的劳动者:新大众文艺的薪火》为题授课。作为最早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他介绍了十余年来新工人文学小组的发展历程,讲述了文学为这些“会书写的劳动者”带来的巨大变化。学员们与范雨素、小海等新工人文学小组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感受到了新大众文艺赋予普通劳动者的文化价值。
本次读书班突出“阅读”特色,特设经典领读版块,四位专家带领学员对长篇小说《白鹿原》《万寿寺》《我的孩子们》、短篇小说《丈夫》四部作品进行文本细读。丛治辰对王小波的长篇小说《万寿寺》进行了经典领读。他从开头设计、空间塑造和色彩描绘、时空纠缠、结构布局、过渡方式、叙述视角等多个方面,对小说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进行了深入解读。
潘凯雄以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为例,带领学员从《白鹿原》看长篇小说的容量和结构。结合当下青年作家创作内容单薄、内容无法支撑结构的问题,他在课程中重点探讨长篇小说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强调“形式本身不是孤立存在的”,要以更丰富、更饱满的内容,建构有意味的形式。
刘庆邦以沈从文的短篇小说《丈夫》为例,就短篇小说的创作与学员进行了深入交流。他指出,短篇小说生长于心,作家要从现实和内心中去寻找“短篇小说的种子”。他围绕如何寻找“短篇小说的种子”、如何从种子生长成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如何处理短篇小说的细节和语言等问题,分享了自己的创作观念和写作技巧。
陈方以当代俄罗斯女作家古泽尔·雅辛娜的长篇小说《我的孩子们》为文本进行细读。她详细介绍了作家的文化身份、社会背景和创作主题,分析了这部作品的叙事结构和艺术特色,重点从童话叙事、电影感的营造、散文化的语言、作家艺术风格的独特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解读。
围绕作家们普遍关注的文学作品改编转化的话题,余飞以《焦点编剧法与文学作品影视化实操技巧》为题授课。他分享了对当前影视编剧行业现状的思考,并结合大量影视剧案例,阐述了焦点编剧法在剧本创作中的应用,从创意、人物与人物关系、结构、细节、道具、气质氛围等方面,分析了文学作品影视化的实操技巧。
读书班期间,北京作协组织学员们集体观看了首都文艺界职业道德巡回宣讲视频,引导作家们汲取精神力量,砥砺初心使命,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
学员们结合个人创作,围绕阅读与写作的主题进行了研讨交流。大家认为,阅读和写作相伴相生,阅读可以为文学创作提供持续不断的滋养。学员们通过读书班的学习,在授课专家的带领下,将日常零散的创作体会进行理论总结和升华。课程中提出的很多文学观念、写作技巧,都对他们今后的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