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文学》2025年第7期|王昆:少年王传仁青年曹桂声——纪念那些追寻火炬的人(创作谈)
几十年来,我一直浸润在爷爷筑造的精神世界里。几十年来,爷爷一直在反复讲述一段往事。
我的爷爷叫王传仁。他出生时,我们家族还很大,非常富裕。不仅有一眼望不到边的耕田和数不尽的骡马,还有生产银圆票和大铜子的钱庄。用爷爷的话说就是,扫地都能从浮土中捡出银圆来。
那时候,蒋军、汪伪军、八路军、土匪以及日本人,都在这里争夺地盘。我们大家庭的钱财足够养活一支军队,这自然吸引了各方势力的注意,他们围着村庄驻扎下来,划分着各自的势力范围。
面对几辈人积攒下的家业,作出某个抉择很不容易。兵荒马乱的时代,不管哪股力量,都得罪不起。更何况,这个抉择,还要保证不留后患。我们家族人丁众多,但苦于战乱,儿孙各求生计,大部分人远走外乡。留守家里的,只有我爷爷和我爷爷的爷爷。那时,尽管我爷爷只有十来岁,却已能辨识出未来谁将领导中国。于是,在我爷爷的建议下,他们敲锣打鼓,杀猪宰羊,散尽家财(把浮财平分给各方势力),广而告之。但大部分真金白银送给了驻地八路军。在淮海战役中,我爷爷更是跟随解放军骑兵团,负责料草供应,直至战役结束。
半年前,我去福建中部一带,听说了很多当年红军与群众的感人故事。不少群众说,是手持火炬的红军给了至暗中迷茫的他们最大的希望。这让我想到了我的爷爷。他少年时代的抉择与红军时期闽中农民的选择,有着某种呼应。2024年4月23日,我从武汉回家探望爷爷开始起笔,2024年5月18日下午两点四十搁笔,半小时后,爷爷进入弥留之际。
爷爷少年时的抉择,对我们家族影响深远。此后无论面对何种考验,我们都能拿出从容的姿态和具有极强说服力的实例。我则是凭借这种宽阔胸怀的引导与哺育,成为一名精神丰富的写作者。
爷爷的离去,让我的精神世界短暂出现了真空,是写作这篇小说支撑着我或者说给了我慰藉。似心有感应,我先后换了三次题目,最终确定用“九龙溪静静流”。也正是这三次题目变换,让我逐渐清晰了主人公曹桂声的人生归处。这个归处,有少年王传仁的影子,受到他的巨大影响。
曹桂声虽是虚构的,但和少年王传仁一样,他有自己的主见,即便这个主见开始并不明晰。小说里,曹桂声不论身在白军、红军还是大刀会,都在坚持观察世界、寻找自己和家人的归处。他在寻找身体与心灵家园的过程中,历经坎坷,是一份淳朴的相信,让他选择了当时装备破烂但蕴含希望的队伍——红军。
无论是少年王传仁,还是小说人物曹桂声,他们命运中都有一种共同的东西,就是人生道路的选择,该往哪儿去。而他们抉择的逻辑也同样简单至极,就是相信。无论白军、乡绅还是大刀会,曹桂声肉身的家园容易建构,但信任的心难以安定。国民党制造了兵荒马乱,土匪大刀会带来了家园动荡。人民究竟需要怎样的政府,青年桂声们该跟随怎样的队伍,才能给自己和家人以幸福安稳?
曹桂声所处的时期,红军的生存环境极其困难,国民党势力过于强大,作出正确抉择难能可贵。曹桂声是在历经一系列遭遇,被迫加入白军、主动帮助红军后,才逐渐找到方向的。如同少年王传仁,在黑夜中发现持火炬的队伍,最终找到值得信任的力量。我选择这个题材,也是在选择一种信任的力量。
送别爷爷那天,按照习俗,我在大风的路口把他留下的一切全部烧光。那一瞬间,有种生死离别的情感失落。但爷爷留下的精神,以及我为此写下的文字,能使我们的情感得到延续或者新生。如同这篇小说,如同曹桂声在心灵上信任了红军。记下这些文字,也让我在前行的路上,找到更加明亮的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