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信访古
我被古老的事物吸引,是最近几年的事。年岁渐长,开始喜欢怀旧,怀自己的旧,怀人世的旧。我总想着将那些即将消失的旧事物用文字保存下来,或许它们就得到了永生。寒信古村就这样进入了我的视野,它拥有六百多年的建村史,以及众多的古树、古祠……
从江西赣州于都县城往东北方向驱车三十公里,便到了寒信古村。村庄坐落在梅江边上的寒信峡峡口,据留存的清朝乾隆年间萧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萧氏寿六公在此开基,迄今已历六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全村百姓九成以上是一脉相承的萧姓。缘于梅江水利之便,寒信村曾是赣州东部六县水路航运的必经之处,商贸繁荣,村民生活较为富裕。整个村子背靠群山,呈条状临江而建,村民们或渔樵,或耕作,或经商,各有各的活法。
甫入寒信古村,首先被冠盖巨大、枝干斑驳、蔓延成片的古樟树和古榕树震撼。沿着梅江岸边往前走,一株接一株遮天蔽日的巨大榕树枝叶相接,将一条村道整个地揽进它们的怀抱之中。若是雨天穿过这条幽径,几乎可以不用撑伞。酷暑天那就更不用说了,不仅负责为你遮挡烈日,还帮你催动凉风。徜徉其间,我莫名产生一种被老祖母庇护的安全感。
这样的古榕树,全村还保留有二十九棵,树围最大的需七八个大人才能合抱。听老人们说,它们的年纪也许有上千岁。
全村最大的古榕树,伫立在育英小学校内。它以硕大无朋的身躯,支撑起一片书声琅琅的天空,使得一所学校成为风景独特的雅致之所。听说,从前除了于都本县学子之外,兴国、瑞金等县也多有学子来此求学。
寒信古村至今保留有庞大的古建筑群,其中最具规模、最为醒目的当属萧寿六公祠。
沿着村道一直走到寒信峡峡口,便到了这座雕梁画栋的古老祠堂。萧寿六公祠建于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又称敦睦堂,用以纪念寒信村的开基祖萧寿六。祠堂坐东北朝西南,背靠寒信嶂的庵背山,面朝水域宽阔的梅江,四周飞檐翘角,龙盘虎踞,气势非凡。祠堂门前有一对顶天立地的红石柱,石柱与屋檐的连接处,刻有两只木雕垂狮,神态逼真,威严而勇猛。门楣上安置着各种寓意吉祥的木雕花纹,还镶嵌有多幅真人字画,有山水,有花鸟,想必造价不菲。
在寒信峡,至今流传着萧寿六公开基的故事。家居赣县的萧寿六性情飘逸,好山乐水,公元1374年的某日,他溯贡水巡游至寒信峡,看到这里山水秀丽,十分喜欢,遂携家眷前来定居。萧寿六公生有四子,他们有的善读书,有的喜捕鱼,各有所长。几十年过去,萧家人丁兴旺,势力渐强。六百多年来,寒信村萧氏家族不断开枝散叶,繁衍子弟超过两万人,分布在四邻八乡和全国各地,寒信村也成为赣南萧氏最大的群居地之一。
我来的时候,非节非庆,萧寿六公祠空旷寂静,只有一位萧姓子弟好心引路讲解。其实,这里是萧氏宗族举办庆典、祭祀祖先的重要场所,每遇重要节日、学子高中、添丁嫁娶、老人还山……全村人都要聚集在祠堂里举行仪式,祭拜列祖列宗,祈求平安吉祥、人才辈出。他们凝聚力强,心向一处,无论时间过去多少年,仍然像一家人。
漫步寒信古村,随意就能闯进一幢古建筑,大小祠堂和牌坊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来历和故事。如果运气好,还能遇到古民俗,比如表演客家古文的盲艺人,拉着二胡以方言咿咿呀呀地唱着远古的故事,仿佛地老天荒也不过如此;再比如坐在榕树下制擂茶的中年女人,一柄光滑的擂杵握在手中,一只笨重的擂钵卧在腿间,擂杵在擂钵的锋利壁沿间不停地转着圈圈,转啊转啊,就有一股清幽的茶香味在古村里弥漫开来。
我最爱的是古建筑之间的青砖小巷,窄而长,仿佛连着悠长的时光。野草从青砖缝里钻出来,天光从屋瓦缝里漏下来,一个人顺着小巷慢慢地走啊走啊,走到一户人家的院墙外,看青灰色的瓦片露出弯曲的弧度,看院子里种着的几株仙人掌和太阳花,听门“吱呀”一声从里面打开,出来一个面目慈祥的老婆婆……所有的古意,都在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