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梅佳话
民国伶人爱字画,他们收藏字画,也写写画画,梅兰芳堪为其中代表。
我的友人齐凯是一位书画爱好者,研究齐白石甚有心得,对梅兰芳也情有独钟。几年前,他在北京画院附近开了一家画廊,取名“香南雅集”。第一回举办的展览便是民国伶人书画展,名为“菊坛风雅”,我去参观过,其中以他收藏的梅兰芳画作为主。此后他又策划了一个以梅兰芳为主题的艺术文献展,取名“你好,畹华!”,涉及梅兰芳的戏曲、书画、交游和生平,各种珍贵展品多是他近些年辛苦搜寻得来的,令我大开眼界。
这两场展览都非常成功,也别具特色,可以见出策展人的艺术趣味。创办这个“香南雅集”,齐凯曾来电告知是受梅兰芳在上海期间举办文人雅集的启发,是别有一种寄托。那时他已专心研究齐白石,北京画院出版的齐白石研究文集中收录了他的多篇文章,他说齐白石与梅兰芳是忘年之交,梅兰芳堪为齐白石的知音。我不清楚是不是因为齐白石,他才又转而研究梅兰芳,但他侧重的不是戏曲,而是梅兰芳的书画雅趣。
又过了几年,今年夏末,齐凯的专著《梅兰芳的书画交游》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30余万字,仅插图就用了近500张。我对梅兰芳缺乏研究,之前或许是受了五四新文化人物的影响,对于旧戏并不喜欢。这些年或许是年龄渐增,又或许是看了些传统戏曲,已改变了过去的看法,但对于戏曲依旧没有研究,对于传统书画则有很大的兴趣。我读这本书,感到文风质朴而风趣,内容一点也不隔膜,完全可以当作民国艺坛掌故来读的。书中写道,梅兰芳唱戏之余,寄情书画,拜师学艺,也热衷收藏,蔚为大观。梅兰芳早年学画菩萨和佛像,晚岁又画梅,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在字画收藏方面,当时民国的画坛名流都曾赠画给梅兰芳,也有不少是梅兰芳经人辗转求购而来,现在看来,其中颇有珍品,甚至不乏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吴湖帆、陈师曾、陈半丁等画坛名流之作。
我读这本著作,发现梅兰芳喜梅画梅,很多名流也喜欢以梅为题作画,然后赠予梅兰芳。梅兰芳姓梅,兰芳为其艺名,而梅乃是传统文人绘画的重要题材,有“四君子”之一的美称。故而赠送关于梅的画作,乃是语义双关的事。更为可贵的是,梅兰芳亦确以梅之品格来修身养志。反过来,中国传统士大夫的文化品位对于梅兰芳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觑的。
如此感受梅兰芳的书画交游,就别开生面了。他得到的梅主题绘画佳作多出自名流之手,其中吴昌硕就曾三次赠画,分别为1920年的《梅兰图》以及1923年和1924年的《墨梅》各一幅,皆是生气淋漓之作;齐白石也曾两次赠画,分别为1919年的《墨梅》和1922年的《红梅天竺图》;吴湖帆早年曾赠《梅兰图》给梅兰芳,此画有张大千题跋,1982年梅兰芳之子梅葆玖到香港演出,又托人求画,张大千再次泼墨作画《梅兰图》,并作长跋忆旧,颇为情深。陈半丁是与梅兰芳交往时间最久的画家之一,曾教梅兰芳刻印,也是赠画给梅最多的画家之一。1949年后梅兰芳曾请陈半丁作过20余幅红梅或墨梅扇面,实则有资助老画家之意。1955年拍摄《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有梅兰芳、齐白石、陈半丁、汪蔼士在颐和园雅聚的镜头,此后,陈半丁又为梅兰芳作画《梅兰图》,并题“老梅五十年舞台生活纪念,写此为贺”。195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梅兰芳登台出演京剧《穆桂英挂帅》,节目单的封面是陈半丁颇为喜庆的画作《红梅》,并有题字:“铁骨红颜岁岁春,老梅越老越精神。”
书中最为精彩的一章,是关于“香南雅集”的钩沉。按照齐凯的研究,“香南雅集”乃是梅兰芳到上海演出期间,在“梅党”赵凤昌、赵叔雍和词宗况周颐的主持下,主要于赵家惜阴堂举行的三次聚会,即香南一集、香南二集、香南三集。主要的参与者有赵氏父子、况周颐、何维朴、陈三立、吴昌硕、汪洛年、王一亭等晚清遗老和民国名流,上海《申报》的《梅讯》和《时报》的《梅兰芳之消息》两个专栏多有报道。
有趣的是,“香南雅集”的缘起则是经赵叔雍请求,吴昌硕为梅兰芳画了一幅长2尺、高8寸的《梅兰图》,随后由此又有3位画家作画四帧,再有20余位民国旧宿予以诗词题跋,可谓一时佳话。吴昌硕的画作至今尚存,画面主体为两束横斜的水墨梅枝,右上角画有兰花数茎,左端则有题诗:“梅如握珠蕊圆吐,兰作骚读香远闻。”而此“香南雅集”之名,则来自况周颐之手笔,取自《五灯会元》:“大雪北山,有香醉山。雪北香南,有大池水,出四大河”。又有:“僧问:‘金栗如来为甚么却降释迦会里?’师曰:‘香山南,雪山北。’……”
梅兰芳与梅花的掌故很多,值得一谈的,还有梅兰芳的斋号也多与梅有关。梅兰芳有两个斋号,其一为“缀玉轩”,位于北京北庐草园和无量大人胡同;其二则为“梅花诗屋”,位于上海思南路。“缀玉”二字取自南宋姜白石的咏梅词《疏影》中的“苔枝缀玉”,就是梅花如美玉一般点缀在长满苔藓的枝干上。而梅兰芳在上海的“梅花诗屋”,源于梅兰芳收藏的清代金冬心所书的隶书匾额《梅花诗屋》。金冬心擅画,画梅更是一绝,梅兰芳十分喜爱,曾以重金购得《蓝地泥金梅花》,可谓金冬心的隔代知己。
梅兰芳亦常画梅,多赠友人留念,1936年他曾画一幅墨梅赠送陈叔通,画面为两枝竖梅,虚实浓淡相宜,清雅之气盎然。有趣的是,陈叔通乃著名民主人士,也是弟子程砚秋的军师,其人热衷收藏梅花画作,明清作品达到百幅以上,故而有斋号“白梅书屋”。此画有程砚秋和汤定之题字,又有印人王福厂篆书题“一时二妙”,齐凯猜测乃是赞美梅兰芳与程砚秋师徒的高洁操守。1949年后,陈叔通将此画赠送陈从周,又有昆曲家俞振飞等人相继题诗。此画后又被陈从周捐赠南京博物院,可谓画梅之佳话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