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到罗马”艺术展—— 一次关于现代艺术的对话
观众参观展览。
主办方供图
在中意建交55周年之际,“2025无问西东国际对话展:从上海到罗马”日前在意大利国家现当代美术馆举办。本次展览由意大利文化部、意大利国家现当代美术馆、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与上海市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展览汇集了49位艺术家的70余件作品,围绕来自上海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与意大利国家现当代美术馆馆藏经典,展开跨文化对话。
展览以“无问西东”为题。“无问西东”取意自中国古典哲思,强调超越地理、文化与时间的隔阂,追求内在精神共通与多元文化互鉴。它不仅象征着一种文化的自信与开放,也体现了策展团队在构建跨文化展览时所坚持的价值观:在多样中寻找共鸣,在差异中实现理解。
展览强调“从上海到罗马”的双向路径。这一空间转换,并非单指地理意义上的跨越,更是一种精神与文化的迁徙、融合与重构。上海,作为中国较早接受西方现代艺术理念的城市,见证了中西文化交汇的多元面貌;罗马,作为西方古典文明与当代艺术并存的象征地标之一,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张力。这条路径既是历史脉络的延续,也寓意未来艺术的开放性与无限性。
在策展理念上,我们通过“时空的映照”“观念的拓界”“图景的生成”三大主题单元,将来自上海的中国艺术家作品与意大利国家现代与当代美术馆馆藏作品进行“对话”,呈现当代艺术在多样性中激发共鸣的可能。在展览叙事上,我们试图通过艺术作品之间的“并置”,呈现历史纵深、媒介转化与当代感知的多重向度,构筑出一场跨越文化与历史的对话性场域。
展览空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叙事,而是一个由无数“对话”组成的场域。每一组作品并置,都像是一次跨越地域、历史与文化的思想“握手”,观众在流动的空间中,被邀请进入一次次凝视、回应与反思的瞬间。
例如,在美术馆大门的户外台阶上,观众可以看到曾成钢的雕塑《莲》与达维德·里瓦尔塔的《狮子》并置,体现了“阴柔”与“阳刚”之间的力量交锋与互映。进入展厅,在“时空的映照”单元可以看到冯远、忻东旺、唐勇力、姜建忠、翟庆喜的作品,与意大利未来主义艺术家波丘尼、巴拉、卡洛·卡拉、塞韦里尼以及莫迪里阿尼、乔治·莫兰迪的作品对话,在此,观众可以感受到两种文化在面对现代性问题时的殊途同归与异质碰撞。在“观念的拓界”单元,丁乙、丁设的抽象绘画作品对话毛里齐奥·卡特兰的《周日》;青年雕塑家邱加、张升化对话丹尼埃拉·德·洛伦佐的软雕塑,探讨材料、媒介与社会观念的拓展。在“图景的生成”单元,焦小健、宋刚、毛冬华的作品对话乔治·德·基里科、鲁道夫·斯汀格尔、亚历山德罗·皮安贾莫尔、埃马努埃莱·贝凯里的作品,呈现艺术家对地域性、城市记忆与个体经验的重构。观众在作品之间自由穿梭,在这样的并置“对话”中,建立多重联想与体验。
“无问西东”既是一次对历史纵深与文化源流的回顾,也是一次面向未来的提问。本次展览彰显了中国艺术走向世界、贡献世界的自信,也体现了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的艺术教育正在迈向国际化与融合化发展的新阶段。通过这场展览,我们希望在跨文化的镜像中发现新的自我认知,激发观众对人类共同经验的更多感知与想象。
(作者系上海大学美术馆馆长、本次展览执行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