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里的精灵
有人说,中国野生菌在云南,云南野生菌在楚雄,楚雄野生菌在南华。为什么南华的野生菌有名?有说是纬度的原因,有说是山地的特点,使得大多数品种的野生菌都有生长。总之,全县260万亩林地,均是野生菌舒适的温床。
野生菌那新鲜甜美的味道、脆嫩爽口的感觉,加之其环保指数和营养价值,轻轻松松就能触动你的味蕾、吊住你的胃口。野生菌下来的时日,你就看吧,不知从哪里一下涌来那么多的热情。
南华,也是每年为菌子过节的地方,这里的野生菌美食文化节,已经举办了22届。8月8日,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彝族、哈尼族、傣族的姑娘小伙一齐亮相,会场内外,还有许多穿汉服的女孩。当然,重要的主角是一株株形态各异的野山菌。
走进野生菌主题广场,简直就像走进了野生菌王国,这里有松茸、块菌、鸡油菌、羊肚菌“世界四大名菌”,还有鸡枞、榛蘑、松乳菇等“中国十大野生菌”。你看,被称作“蘑菇之王”的松茸,肥头肥脑,娇憨可爱,让人忍不住要伸手摸一摸;被称为“地下钻石”的块菌,外表有一层崎岖不平的小突起,像棕色的磨刀石;还有“真菌女皇”竹荪,头戴深绿色的菌帽,穿着洁白的网状筒裙,显得高贵而倨傲。
这些山野里的精灵,有白色、灰色、黑色的,也有红色和黄色的,那么鲜艳润泽,简直像是刷上的颜色。深情地凝视每一个菌盖的纹理、菌柄的姿态,想象着它们在山林里、雨露中悄然破土,一点点舒展,撑起伞盖的情景,不禁惊佩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突然看到一个菌子,大得像小伞,简直可称为“野生菌之王”。但旁边的人说,它只能屈居第二。那么大王呢?围着一个个摊位找,最终也没有找到。抬眼间,见蓝色的荧屏闪过一语:“山无陵,天地合,乃得与‘菌’绝!”忍不住笑了。
这些来自大森林的宝物,完全供不应求。到处是人头攒动,很少有空手出去的。我在一个摊位前看到一大堆晾干的菌子,彝族老太说,一百二十元。一斤吗?哪里,这里的买卖,都是以公斤为单位。
当地人介绍,这里的野生菌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而且出口到日本、韩国、法国、意大利等国。路上如何保鲜?人家自有办法——现在都是国标加工、冷链运输体系,保真保鲜而且快捷。
南华已经把野生菌的好戏做大做强。在另一个去处野生菌博览园,所有的建筑都造成野生菌模样,里面有民族服饰、民族编织、民族小吃,而且每一样都少不了野生菌符号,甚至还有野生菌“中毒体验”,年轻人排着长队,要对特别的菌种有一个深刻认识。
人们也把野生菌做成各种产品,包括鲜食、速冻、干片、盐渍、油煎、泡酒及菌酱等。而街头巷尾的餐厅、饭馆、小吃店,无不有其野生菌法宝。厨师做出不同的花样,单炒的、清炖的、混煮的,让野生菌的特点充分展示。还有的把菌子洗干净了,直接切片放盘,就那么生着端上来。夹起两片放进嘴里,立时感受到山野的清气。有些带颜色的菌子有没有毒呢?据说,这些菌子营养更丰富。小心吃一口,确实是不一样的味道。
可别小看这些小精灵的身价,最昂贵的干巴菌、鸡枞菌,一公斤要1800元左右。但是,来的人绝对不会吝惜钞票,大老远跑来,怎么都要过一把瘾。这几天,大小车辆挤满了南华的街道。看那些车牌,有的竟然来自大东北。东北也有蘑菇,但是没有这边花样多,味道也不同。人们不光是品尝,还要打包带走,或者发快递寄走,快递小哥忙得不亦乐乎。
到一个叫“雨露”的乡镇去,车子顺着起起伏伏的山野,拐进一个自然而干净的小村。那里竟有不少来度假的游客,一个个小棚子里,聚集着一家家人。他们为什么要来这里?原来,不远的山上,生长着不少野生菌。
人们手拿小铲子,提着小篮子,兴致勃勃地走上山,这里找,那里看,不时响起发现奇珍的惊叫。野生菌有的聚集在树根处,有的生长在草丛间,有的藏在石头下,如不留心,还真的不好发现。发现了,顺着一个方向找去,也许能找出一片。漫山遍野的人,有的收获满满,有的却是一个都没有找见,这要看你的运气。最后,人们把收获带回来,清洗干净,围坐在一起烧烤。吃着自己亲手采的野生菌,感觉更是不同。
在哀牢山区,这样的村落有的是。村村寨寨都在发展旅游,办民宿,搞销售,种植花草,修整道路,吸引众多外来人。拉动地方经济,野生菌,还真帮了大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