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影出品AIGC电影《音符中的密码》首映 数字“星火”燃亮经典艺术
“虽然现在是短视频时代,但我还是第一次观看AIGC电影。观影中,特别是看到再现刘世龙老师的经典形象,我被深深震撼了。”“70后”观众陈昕感慨地说。
8月25日,作为第二十届中国长春电影节暨长影成立80周年重要活动之一,长影集团出品的AIGC电影《音符中的密码》在长影电影院首映。影片主创团队分享了这个12分钟“小成本、高精尖制作”的幕后故事。
4项AI技术突破
两位艺术家银幕首度同框
影片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作者曹火星与兄弟间的真实故事为蓝本,再现了1949年北平城下曹氏兄弟的经历。令观众称道的是,影片复原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主演李亚林、《英雄儿女》中王成的扮演者刘世龙的经典形象,实现了两位表演艺术家在大银幕上的首度同框。这种突破得益于主创团队首次研发应用的“AI历史场景复原系统”“数字人微表情驱动技术”等4项AI技术。本片导演龙新远介绍说:“我们把黑白图片变成了大家看到的样子,甚至把人脸细节全部复原,消除了数字电影的‘AI味道’。这种技术突破是基于长影的沉淀,数十年来的电影作品形成数据集,可供我们进行大量模型训练。”
当AI生成的唢呐声“唱”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旋律,在场观众无不内心澎湃。而这,正是导演团队以“肖像权授权+微表情捕捉技术”,突破“数字脸盲”AI难题的创新所在,让AI角色更加可信可感,实现与观众的高度共情。
解锁创作“密码”
全民看短剧关键在编剧
“在惊喜之余,我有一种担心,数字人演绎的电影会不会脱离现实?”“75后”赵洪波的话,道出了观众的疑虑。
作为在长影影响下成长的一代,本片编剧张佑晨表示:“长影的创作经验就是始终高举深入生活的旗帜,而这部短剧走上银幕用了近10年时间。我从2016年开始采访,写过广播剧、话剧,把很多实地踏查过的内容融进了这部影片。”她还提出一个理念——全民看短剧,关键在编剧,即AI站在剧本之上,剧本站在生活之上,深入生活是创作者的基本态度,高于生活则是基本能力,这种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才是编剧的基本功。“把从长影学到的东西回归了长影,我感到非常荣幸。”张佑晨说。
对于数字电影如何守住创作根本这个话题,作为《蒋筑英》《离开雷锋的日子》《辛亥革命》《建国大业》等电影作品的编剧——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本片总策划王兴东极具发言权。他说:“50年前,我是一名边防战士,是长影把我变成了剧作家。当年,我的老师、电影《创业》编剧张天民曾告诉我,写剧本必须深入生活,不管技术怎么发展,讲故事是根本道理。纵有十八般武艺,但没有好故事,创作者就没有用武之地。长影80年历史也证明了,剧本根基是它成功的密码。短剧虽短,长影更长。”
探寻震撼背后
对答匈牙利电影人三连问
“用AI技术完成的电影,视觉效果会这么逼真,我感到非常震撼,但心中也有一些疑问。”当日,观众席坐着一位特殊观众——匈牙利影像亚洲公司总经理维多利亚。当她用一口流利的中文发出三连问,主创团队一一应答。
电影画面的历史感,是故意做旧的吗?张佑晨回应说,片中采用的场景是战地摄影师沙飞在晋察冀拍摄的照片,在技术突破基础上,导演对照片进行了修复与还原。人物造型的所有细节都是AI完成的吗?龙新远介绍说,5人团队之所以用一个月制作完成这部电影,正是因为发挥了模型和技术优势。“等于说我们让一个很聪明的学生专攻一个科目,他的成绩就会很好。当然,更重要的是艺术审美的介入,王兴东和张佑晨两位老师为每个人物提供独到见解,佑晨每次跟我沟通人物时还会写一篇小文章,来解读人物的心路历程,对我们帮助很大。”
跟真人演员相比,与数字人合作是否更简单?对此,龙新远坚定地表示,与数字人合作对主创团队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以影片中出现的小壁虎举例,“其灵感源于两位老师在晋察冀地区的实地观察,他们发现家家户户墙上都有壁虎,才将这一元素融入故事。这个细节是AI无法自主生成的,必须依靠人先通过观察与思考提炼出创作方向,再引导AI去实现最终效果。”龙新远进一步解释说,正因如此,在训练AI的过程中,主创人员对故事背景、情感内核、细节逻辑的理解程度,相较传统创作成倍增加。
近年来,长影始终坚持以作品立影,这次创作AIGC电影,正是“摇篮”立足创作主业、致力于艺术与科技融合的一次重要尝试。长影集团第一制片中心副主任朱家兴告诉记者,影片后续将通过吉视传媒全终端传播。“希望借助新技术,让中国故事触达更广阔的受众。长影的底蕴赋予了创作者对内容的洞察,而技术则将为叙事赋能。”朱家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