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电影《巴扎喜事》 新疆,你的光影如此灿烂
来源:文艺报 | 景 宜  2025年09月08日08:17

电影《巴扎喜事》剧照

百灵琵琶和玫瑰都塔尔是传说中的两件乐器,喀什民间乐器制作大师卡德尔用一棵情侣树制作了这两件乐器。据说当两把琴一起弹奏时能发出天籁之音,如果两把琴共同属于两个相爱的人就能给他们带来幸福,如果两把琴分开则会给拥有者带来苦难。于是,百年之后卡德尔大师的子孙们为找到这两把离散多年的古琴,上演了一部发生在父子两辈人之间为合谋琴的故事。

电影《巴扎喜事》作为开幕影片亮相2025年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这部反映喀什古城民间传说与现代生活的影片,凭借独特的定位和灿烂的光影在国际舞台上绽放,让世界各国来宾和现场观众看到了一个真实、幸福的新疆。

共同生活的场景多姿多彩

喀什古城乐器制作传人克力木和饭馆老板亚力坤因两把琴积怨多年,他们的矛盾在收藏家老赵开办民族乐器博物馆的过程中日益激化,也把两家儿女的爱情婚姻搅进“琴争”漩涡。在互联网时代,随着大众参与找琴,克力木的儿子艾尼和亚力坤的女儿莱丽在汉族大叔老赵的帮助下,以举办盛大音乐会为契机,真诚面对亲情、爱情的考验,将两把琴重归于合,使因琴争斗的两家人成为彼此包容理解、共享幸福的喀什人家。

影片聚焦城市生活内容,打破了观众对新疆“西域边关”“奇异风情”的刻板印象,其所表现的现代生活令人耳目一新。如今的喀什古城里,多民族市民熙熙攘攘,牛羊商贩熟练地用手机转账,咖啡馆里维吾尔族女老板古丽与来自香港的旅客如朋友般调侃,传统的“坎土曼”(锄头)巴扎变成了非遗博物馆。随着剧情的展开,观众能看到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多姿多彩、丰富立体与欢乐美好。

影片赋予不同角色充分表现的空间:世故但又深爱民族传统乐器的克力木、对婚姻充满恐惧却深爱家庭生活的亚力坤、老赵作为汉族的收藏家将保护少数民族乐器当作使命、莱丽作为导游利用网络推广喀什、艾尼在咖啡馆驻唱兼带旅拍……新疆这方热土上,既有坚守传统的匠人,也有拥抱互联网的青年,既有保留完好的千年古城,也有蓬勃发展的文旅经济。该片让过往观众对新疆的猎奇想象转变为有力的情感认同、文化认同,为增强国家凝聚力贡献了电影力量。

以文化自信拓展电影艺术空间

运用诙谐、幽默的手法推动剧情发展,是《巴扎喜事》的艺术特点。生活中的幽默与喜剧色彩是新疆文化性格的精粹,是一种源自生活的智慧和对生命的乐观态度。在维吾尔族语中有一个词叫“塔玛霞”,意思是说“人生就是一场戏”,这是一种善意的嬉戏和调侃,是一种笑看人生的态度。剧情中因亚力坤假造“百灵琵琶”引发老赵气血攻心,亚力坤自己也因病晕倒,二人同住进一个病房时,亚力坤逗乐似地引用老赵曾说过的话“不就是一把琴嘛”,由此开始了两人推心置腹的交流,幽默中化解了双方误会。这些充满喜感的情节折射出人性的善良,即使在生活中迷茫的人,也会在被理解、被信任的过程中回归人性本真。

同时,该片通过空间的拓展将喀什古城的巴扎、街市、游乐场、商铺、饭馆、歌厅、旅拍等,变成欢乐的喜剧大舞台,传承民间故事“阿凡提”式的机智幽默,将新疆各族生活的智慧、嬉戏自嘲、语言错位、误会巧合等喜剧元素转换成中国式现代化新疆生活的欢乐场景。

在2025年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上,《巴扎喜事》荣获最佳音乐奖,音乐舞蹈在《巴扎喜事》中的运用实现了传统音律与现代节奏的创造性融合。艾尼创作的流行歌曲融入了十二木卡姆的音律,以新疆式摇滚风格实现了民族乐器热瓦普、都塔尔与现代乐器吉他、架子鼓的合奏。传统刀郎舞的鼓点与现代电子音乐的节拍呼应起伏,民族艺人的原生态演唱与青年乐队的流行表演交相辉映,丰富了中国电影的音乐表现力。

歌舞在影片中的运用对塑造人物、推动剧情发展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市民与游客共舞的场景体现了民族舞蹈的开放、灵动、热情,而莱丽在旅拍中裹着红纱与金色披巾的旋转镜头,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渲染了蔚蓝的湖水、红色的沙漠、洁白的雪山,主创借舞蹈展示山河美景,凸显出新疆山水的人文之美。

推开了一扇认识新疆的新视窗

《巴扎喜事》是天山电影制片厂为中国民族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的一次有益实践。该片运用电影科技的现代语言,将喀什古城的地域风情、文化元素、现代生活转化成极具影响力的文化资源,满足了不同层次的观众对新疆电影、新疆生活的新期待,有力推动了当地的文旅融合发展。

片中,喀什古城在夕阳下恢宏古朴的远景、泥黄色的高台民居建筑在逆光中铺展史诗般的轮廓、万家灯火中“丝路明珠塔”的夜景等,打破了观众对新疆电影的传统视觉记忆,为天山草原、大漠孤烟、雪峰森林的新疆印象推开了又一扇新视窗。此外,影片在剧情中融入“网红发布找琴消息”,新疆本土网红博主出镜表演,使电影与喀什的网红经济形成链条关系。电影上映后,这些网红博主又在社交媒体上推广电影,形成“电影带动网红经济,网红反哺电影传播”的良性循环。

过去民族题材电影往往是“叫好不叫座”。而电影《巴扎喜事》将民族题材大众化、边疆生活现代化,为中国民族电影市场的培育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系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