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经典重温之电视剧《闯关东》 表现民族精神是国剧的良心和担当
来源:文艺报 | 范咏戈  2025年09月08日08:15

52集长篇电视连续剧《闯关东》自2008年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作为开年大剧播出后,首轮全国平均收视率便接近11%,并创下连续四周北京地区收视冠军的纪录。该剧由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大连电视台联合制作,张新建任总导演,孔笙、王滨执导,高满堂、孙建业编剧,李幼斌、萨日娜、宋佳、牛莉、马恩然、王奎荣、高明领衔主演。该剧获得多项国家级大奖,在中国电视剧史上无疑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力作。

17年之后的今天,《闯关东》的经典地位依旧稳固。它“大”——题材大,故事体量大;它“新”——史诗与传奇融合为共生态叙事,释放出强烈的民族精神题旨;它“奇”——故事大开大合,人物命运跌宕起伏,关东风情民俗独特。这一成就的取得,有赖于主创团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对电视剧叙事规律的深刻认知。

今天我们所谓的文艺经典,是指能广泛地构筑于社会历史,在较长时期传承于社会,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影响、孵化民族精神的作品。在中国近代史上,“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是中华民族三次大迁徙。其中闯关东经历时间最长,人数最多,且以山东人为最多。闯关东是一部表现中国移民的宏大奋斗史、拼搏史。几千万人历尽磨难,离乡背井,将辛勤的泪水和辛酸的故事留在了白山黑水。无疑,闯关东本身便是一座史诗级题材富矿。电视剧《闯关东》挑战了这一题材。为达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高度统一,剧作在对历史脉络做出纵向呈现的同时,对故事、人物做横向拓展,努力开掘题材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将剧作打造成了一座民族精神的“纪念坊”。

在以史诗剧的方式表现与解读民族精神的主题上,《闯关东》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民族精神意味着一个民族在适应环境、改造世界中,形成自己特有的语言习俗、人文传统,以及在长期发展历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德和坚定志向,是为民族大部分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德与道德规范。民族精神发挥着对内动员和聚集民族力量,对外展示和树立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闯关东》主人公朱开山是生活在最底层的、最本色的山东人,是闯关东代表性人物之一。他曾是义和团的一个好汉,身上深植着民族大义。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山东连年大旱,民不聊生。朱开山带领全家走上了茫茫闯关东之路。奔着关东“有自然之三大利:曰荒,曰矿,曰盐”,他们来到关东种地、采矿、放排、挖参、伐木、淘金,终于找到了自己新的生存空间。朱开山身上那种吃苦耐劳、见义勇为、讲信修睦、以义割恩的精神使他能够在东北应付各种生存危机,能够与当地的东北人共同生存。剧作展示了一个普通山东家庭在广袤、荒凉的山水间,在悲怆、苍凉的命运中倔强扎根、生息繁衍,最终成为一个坚韧大家族的经历,透射出闯关东的顽强精神。甚至,朱家能够娶到那文格格这样的儿媳妇,都和朱家的名声分不开。文他娘坚强、贤惠,深明大义:千里寻夫,收养日本孩子,善待鲜儿、秀儿,具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闯关东》开掘民族精神的基石。这些传统美德超越政治、历史的意识形态,具有不可解构、不可颠覆性。朱家特别看重“家”。传武临终时要求回“家”,表现出对家的眷恋;朱家曾经开除过传文的“家”籍,传文悔过以后请求让他回“家”……他们如此依恋“家”,是因为朱开山、文他娘让他们懂得了应该怎样去做中国人。剧中的“家文化”同样是对民族精神的诠释。

《闯关东》在充分遵循史实与时间线的前提下,将故事的连贯性与戏剧性平衡得恰到好处,将人物命运与时代背景结合得紧致合理。朱开山这条早年反抗八国联军侵华的山东汉子,闯关东后运金成功,在元宝镇站住了脚跟,此时的背景是辛亥革命成功;元宝镇遭到散兵烧杀抢掠,朱家被迫北上齐齐哈尔,开煤矿与日本人发生利益冲突,此时背景是日本人侵占东北的野心渐显。《闯关东》这两个重要的情节转折点,使其故事由家族叙事上升为家国同构叙事,人物完成了从传统美德到民族精神的升华。《闯关东》让观众耳目一新之处在于,这群中国人形象,不仅实诚而且智慧、包容,就像朱开山刚到齐齐哈尔开办山东餐馆和货栈遇到恶性竞争所表现的那样。表现民族精神是国剧的良心和担当所在。历史大戏,家族大戏,人生大戏,它们的灵魂在于能否诠释民族精神,这也是能否创作出史诗的起码要求。如黑格尔在论史诗时所言:“史诗就是一个民族的‘传奇故事’,‘书’或‘圣经’。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这样绝对原始的书,来表现全民族的原始精神。在这个意义上史诗这种纪念坊简直就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意识基础。”

《闯关东》原拟创作“三部曲”,第一部时间截止到九一八事变。所以其主要篇幅并不是反映抗日斗争。但剧作通过充分的铺垫,在大结局中把抗日斗争推向高潮。在日本侵略者面前,朱家人不再只是关心自己的生意、煤矿,他们把维护民族尊严放在了首位。结局这样一组画面,朱传武牺牲后,朱开山说:“把传武拾楼上去!”面对牺牲者,不论是文他娘扶着儿子痛哭,鲜儿和他未了的夫妻情以及秀儿的夫妻情,还是朱开山独自垂泪的镜头,都震撼人心、催人泪下。危局中,朱开山依然教育全家说:“我们中国人得好好活着。”一家人上阵杀了日本侵略者后,用马车拉着全家又踏上了茫茫的迁徙之路。此时尽管文他娘已是白发老太,但他们的又一个孙子诞生了,不仅有了一个大名“国强”,还有了一个小名“亮子”,顿时就把历史和今天观众对接了起来:深信民族要自立,国家亡不了,任谁也不能无视中国和中国人!

《闯关东》之后的《闯关东中篇》是又一部极具思想震撼力和史诗品格的力作,这部剧以抗战叙事为主体,由于它和《闯关东》的主要故事已经没有关联,尽管编剧仍为高满堂、孙建业,故不在本文详述之列,但它仍无愧于《闯关东》这个品牌。

《闯关东》给当下抗战剧的启示在于:主创团队首先要敬畏历史,尊重历史事实,正确还原历史语境。中国抗战题材影视作品若想成为经典,需要以严肃的态度、理性的创作、客观的叙述、多元的视角、丰富的影视语汇,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美学的平衡中构建叙事。只有在历史与美学的双重框架下“讲史”,才能真正实现“扫雷”与“去神”的效果。所有向着经典前行的剧作都应把功夫下在认真研究历史,正确还原历史语境上,体现对历史的高度尊重以及勿忘国耻、缅怀英烈的叙事主旨,使剧作真正发挥历史教科书的认知作用。正如《闯关东》所努力追求的,用客观、理性、均衡与自省的逻辑书写中华民族共赴国难、保家卫国的神圣战斗诗篇。在一种整合性的书写中,使剧作完成对中华民族共同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的承载。

(作者系文艺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