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学》“大家读刊”活动启动 第1期见证“文学中的西藏” 《民族文学》“文学中的西藏”——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读刊会举行
9月1日,由民族文学杂志社主办、《民族文学》西藏民族大学创阅中心协办的“大家读刊”活动在京启动。第1期“文学中的西藏”——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读刊会同期举行。《民族文学》主编陈亚军,中国作协外联部副主任蒋好书,《民族文学》副主编朱钢、杨玉梅,西藏民族大学创阅中心负责人王军君,以及次仁伦珠、沙冒智化、梁鼐、韩玲、增宝当周等作者、译者,韦雅娟、尹文静、四郎彭错、胡沛萍、雍措等读者代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参加读刊会。活动由《民族文学》二编室主任安殿荣主持。
“大家读刊”:让杂志走进文学现场
创刊四十多年来,《民族文学》始终以发展繁荣少数民族文学、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宗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己任,始终坚持推出扎根生活、反映人民心声的优秀作品。今年,《民族文学》杂志社全新策划发起的“大家读刊”活动,旨在以作者、读者、编者共读刊物的形式,让杂志走进基层文学现场,激发广大基层读者对文学的热爱,助力深化全民阅读活动。正如陈亚军在致辞中所说,“大家”既指众人齐聚之“大家”欢迎每一位热爱文学的朋友参与其中,共同阅读民族文学;更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大家”,通过这样的共读,让来自不同民族的我们心更近、情更浓;还指各领域的行中翘楚、界内贤达,与各行各业的“大家”共读民族文学,共同推进、共同参与全民阅读,以读聚力,以文养心。
2023年《民族文学》创阅中心落户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以来,开展了大量工作:一方面通过 “刊物进班级、进寝室、进文学社”“刊物到教师手中” 等举措,营造师生共读氛围;另一方面以读刊促创作,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负责人王军君表示,作为我国唯一的全国性少数民族文学期刊,期待《民族文学》持续影响少数民族学生,以文学之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所承载着民族团结使命的民族高校,与一本荟萃多民族文化精华的文学刊物牵手,以创阅中心的形式相拥抱,一定会在文学的天空下绽放出独特而璀璨的光芒”。
七年前,阿坝州金川县藏族作家韩玲第一次在《民族文学》上发表作品,样刊中编辑的一句“文字里有雪山的棱角,也有溪流的柔软”,让她深感民族文学的魅力在于文化肌理与时代审美的奇妙共振。“在《民族文学》组织的活动中,我见过蒙古族作家用诗歌丈量草原的心跳,听过彝族诗人以长调咏叹迁徙史诗,这些相遇让我意识到,每一个民族的文学都是人类精神版图上的独特坐标。”韩玲感慨,少数民族写作者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时代的翻译家,其使命正是将这些散落的星辰编织成照亮文明前路的星座,真正的文化自信是以开放的姿态,让民族文化在交流与碰撞中焕发新生。
广西河池市中级人民法院《民族文学》创阅中心的读者韦雅娟被韩玲刊发在本期专号的作品《抵达》所吸引,认为其中既有藏地美景的“抵达”,也蕴含对西藏人文精神的“抵达”以及对于亲人情感的“抵达”。“《民族文学》一直深受河池法院系统读者的喜爱,既是因为它的高品质内容,也是因为它根植于不同民族独特的土壤、习俗、信仰和历史记忆,描绘的日常、感悟都带着独一无二的色彩。同时,《民族文学》也呼应了民族地区司法工作者对于民族文化与法治精神交融的思考,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桥梁。”
作为本期专号推出的文学新人之一,来自西藏阿里的次仁伦珠介绍了刊发作品《鹰王》的创作心路。在一次小说课上,次仁伦珠和老师聊起来了自己的家乡和军旅生涯,谈到高原上如雄鹰一般的士兵,如何蜕变、成长的故事,由此,脑海里形成了《鹰王》初步的故事脉络。最终,小说将高原雄鹰的意象与边防士兵的成长相勾连,具象化呈现高原边防战士的责任与担当,以及和平年代边防战士在平淡中坚守的意义。
“《鹰王》所写关于哨所的故事,其实就是我每天都在经历的事,这部小说读懂了边防军人,还有为西藏这块热土奉献青春与生命的一代代官兵和其他各行各业工作者的家国情怀。”作为一名在祖国边境线工作的移民警察,《民族文学》云南天保边检站创阅中心负责人、彝族作家尹文静对这篇作品深有共鸣,他分享了自己的工作日常和带领作家走访边境的故事,呼吁创作者走进边防工作,感受“抱住界碑就像抱住祖国”,写出更多好的边防题材作品。
据悉,《民族文学》“大家读刊”活动将定期举办,参与读者以《民族文学》创阅中心推荐为主,同时拓展线上读者征集渠道,下一步还将创造条件,推动活动持续落地基层文学现场。
讲好西藏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
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2025年第8期《民族文学》推出“文学中的西藏”专号,以小说、散文、诗歌等多元体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多维度立体呈现西藏历史进程,既精选经典篇章,也推出新人新作,共同呈现西藏六十年来与祖国同频共振的发展变迁和民族团结风貌。
蒋好书在发言中谈到,中国作协外联部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学海外传播工作,通过组织中外作家互访以及中国文学海外读者俱乐部与“一带一路”文学联盟等渠道,积极向世界推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佳作。她说,西藏既是展示中华文化大家庭的窗口,也是与海外读者对话、彰显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包括西藏题材在内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深受国际读者关注,充分体现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风采。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的故事还远远没有讲完。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是一个将西藏文学推向海外的契机,外联部将策划与海外读者俱乐部以及新媒体矩阵合作,以讲座、视频、文学译介等多种方式,向世界生动展现多元丰富、蓬勃发展的现代西藏形象,讲好西藏故事与中国故事。
“60年,这么一段巨大、绵长、充满颗粒质感的岁月,我们该怎么去回望它、描述它呢?这里不得不说,文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散文家雍措通过专号既看到了西藏60年的惊人巨变,更感受到了文学记录承载历史的意义。“历经六十载的西藏成长史徐徐展开,文字中熟悉的地标依然存在,但祖国的繁荣发展赋予了它们新的面孔。”在专号的散文栏目中,有为读者揭开西藏历史面纱的故事,也有用鲜活文字勾勒新时代西藏面貌的新作……每一部作品的展开,都意味着一个节点中的西藏的呈现。同时,他也欣喜地看到,在前辈作家的引领下,高原文学的火种,有承接,有延续,有更新,令人感动。
西藏民族大学教授胡沛萍从 “不断发展进步的西藏形象”“美丽可爱、朴实纯净的西藏形象”“多彩多姿的西藏形象” 三个层面评析专号作品。他认为,将不同时期的西藏题材作品集中呈现,本身即为一次有意义的文学事件。专号不仅展现出西藏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本特征,更以 “全景式” 呈现西藏当代文学的巨大成就,为读者提供了审视西藏的完整视角,成为外界了解西藏社会的重要窗口。
“‘文学中的西藏’专号就像一座桥梁,一端连接西藏这片神圣土地,一端连起广大读者与文学创作者。”来自四川甘孜的藏族青年写作者四郎彭错用“既欣喜又期待”形容阅读的感受。在他看来,专号作品既聚焦西藏的历史变迁,尽显土地沧桑与坚韧;也关注新时代西藏人民的奋斗与幸福;还有的作品深入挖掘西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对于像他一样的年轻创作者来说,专号上不同时期的作品更是宝贵的学习资源,“我们能从中学到不同的叙事技巧、不同的观察角度、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这令他深受鼓舞,也希望以优秀作家为榜样,讲好家乡故事,传播民族文化。
蒙古族作家梁鼐在谈及散文《布加雪山下的牧民》创作心得时,回忆起在西藏采风的经历,深切感慨新时代西藏的巨变:拉萨至那曲高速让通行更快捷安全、牧民从山区迁入现代化楼房、医保覆盖减轻西藏群众负担、虫草产业带动致富。他谈到,在实地走访中,触摸到新时代以来藏族同胞的甜蜜生活,也感受到这片土地上文学与现实交融的独特魅力。
藏汉双语诗人沙冒智化亦分享了诗歌《一半是路,一半是雪》的创作感悟。从甘南出发到拉萨,或者从拉萨出发到甘南,对沙冒智化而言,这条路如同时间的线。“我反复在想怎么去写这条路,这条路给了我什么,这条路给了拉萨什么,这条路又抵达了什么地方……”他从中捕捉到“路的连接”:从四面八方汇聚至藏地的道路,不仅是地理纽带,也链接了文化与情感。正是路与路的连接、时间与空间的连接,促使他写成了这首诗。
让书写民族故事的文字以最好的样子呈现
民族文学作品走向更广大读者的过程中,文学编辑和翻译家的作用不可忽视。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增宝当周,兼具学者与译者的双重身份。为精准呈现本期专号中拉先加创作的小说《一片雪花的喧嚣》,他在赴西藏时专程到大昭寺周边重走小说场景,补记此前翻译中未充分掌握的细节。增宝当周说,翻译是促进民族文学交流和文化交融的重要路径,“希望通过翻译能把好的作品推介给广大读者,为推动西藏文学和藏族文学的繁荣发展、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民族文学》藏文版编辑阿旺加措成长于西藏,同时参与专号藏文版与汉文版的编校工作,于他而言“像一场精神上的回归故里”。他认为,“文学中的西藏”专号具有开阔包容的特质,是由多重声音、多样视角共同构成的复调合唱——既有西藏本土作家内在的表达,也有其他民族作家投向西藏的目光;既包含八十年代的先锋实验,也涵盖当下作家扎根现实的探索,“多元创作的汇聚,最终呈现出一个完整而丰富的‘文学中的西藏’,也让我深刻认识到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与独特价值”。
《民族文学》汉文版编辑张媛媛分享了“文学中的西藏”专号背后工作的“冰山一角”,为保障专号的严谨性,《民族文学》杂志社数月前便启动筹备工作,通过跨部门协作实现选题策划至细节校对的全程互补。筹备阶段,她到国家图书馆查阅了数十本专著,系统梳理西藏文学脉络;编辑阶段,编辑部多渠道筛选反复调整,才形成了更均衡多元的文学样品阵容。“我们最终呈现的‘文学中的西藏”专号’,不仅是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更是系统展现了西藏文学的风貌与姿态,对今后研究西藏文学的人来说,它或许能成为一份无法绕开的重要文献。” 张媛媛说:“‘大家读刊’活动,正是专号价值的延伸——作者用文字赋予西藏灵魂,编辑们努力让文字以最好的样子呈现,而读者的阅读、思考与反馈,又让这些故事有了新的生命力。”
读刊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