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而温暖的亲切感——杨红昆和他的散文创作
我与老同事杨红昆相识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他从云南大学毕业,分配到云南省作家协会工作。他给我的印象是为人真诚,生活朴实。他的长篇报告文学《足球 足球》出版发行,反映了当时中国正在兴起的足球热和思考,这本14万字的报告文学,以密集的现场特写和深度的体制观察,记录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职业足球联赛初兴时的沸腾与阵痛:甲A赛场的山呼海啸、体工队转型的艰难阵痛、球迷文化如野草般疯长的生命力。这座边疆省份的文学谱系里,民族叙事和乡土书写浩如烟海,但体育报告文学始终是冷门地带——直到这部作品凿开一道裂口。从此,红昆的创作精力几乎都集中在报告文学上了。先后创作出版了《大医百年——时代楷模李恒英》《蓝球姐妹》等多部长篇报告文学。
红昆的散文创作,和他的报告文学相辅相成,那就是两个字:真实。
作为一个作家,写好了散文,就为他创作其他文体作品打下了基础。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动人的自然与人文画卷,让读者领略到不同地域的风情魅力,感受到作者对生活、对土地的炽热情感。在赞美云南的美丽风光时,流露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自豪;在描绘伊洛瓦底江两岸的人民生活时,展现出对异国他乡人民的理解与尊重。
他的散文创作与生活实践之间存在着紧密且深刻的联系,其散文作品是在深度介入生活的过程中孕育而生的。他以身体力行的方式,深入到现实生活的肌理之中,通过亲身的行走与体验,将自己完全沉浸于生活的丰富情境里。这种“行走”不仅仅是空间上的位移,更是一种对生活全方位、多层次的感知与探索。
在行走的过程中,他积极调动自身的各种感官去捕捉生活中的点滴细节,用心去体悟生活的酸甜苦辣、人间的冷暖悲欢。每一步的前行都伴随着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与思考,每一个场景、每一段经历都成为他创作灵感的源泉。正是这种全身心投入生活的姿态,使得他能够积累起丰富的创作素材,这些素材蕴含着真实而鲜活的情感,是生活本真的呈现。
当他将这些源自生活的感悟与体验诉诸笔端时,一篇篇充满真情实感的散文作品便应运而生。这些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真挚表达,是生活与文学相互交融的结晶。它们以真实的情感打动读者,让读者能够透过文字感受到生活的温度与力量,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可以说,他的散文创作是一种基于生活实践的艺术表达,行走是他连接生活与创作的桥梁,真情实感则是他作品最鲜明的特色与价值所在。《父辈的边疆》《勐拉的心跳》《雪山茶花》逗都是扎根生活的收获。
《父辈的边疆》深入到边疆潞江坝,走进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批昆明知识青年在潞江坝创办的国营新城青年农场原址,反映70年来边疆巨大变化的作品。作者从边疆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今天,拨开历史的云雾,走进70年前人烟稀少、荒草遍地的瘴疠毒区。以真实的笔墨,还原新中国成立初期,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沸腾的春城,走出的父辈一代人到边疆垦荒办农场的日日夜夜。特别是中国咖啡种植史的故事,可以说是这个农场的开创之功。而当时带队、也是第一任场长的杨一堂同志,就是作者的父亲。作者以无限的真情和抑制不住的激情,用温暖的文字,还原了那段可歌可泣,真实而感人的创业史,充分显示了散文真实品格的艺术魅力。
在波澜壮阔、真切可感的真实历史进程中,在那一段段饱含沧桑却又熠熠生辉的生活画卷里,用心去探寻、去挖掘,从中获取坚定不移的信心和源源不断的力量。这份信心,如同明亮的灯塔,在迷茫与困境中为我们指引前行的方向;这份力量,恰似磅礴的引擎,推动着我们无畏地跨越重重艰难险阻——这便是《父辈的边疆》想表达的。
新近发表在《中国作家》上的中篇纪实散文《勐拉的心跳》,是红昆三次走进红河州金平县,深入采访后撰写的反映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冯牧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如白桦、彭荆风、公浦、季康等,在这片热土上生活,和边疆各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创作出了一批反映边疆军民联防、金平少数民族生活,特别是苦聪人一步跨越千年时代巨变的小说、散文、电影等影响全国的作品。如冯牧的散文《这里永远是春天》、白桦的电影《山间铃响马帮来》,彭荆风的长篇小说《鹿衔草》、公浦和季康的电影《神秘的侣伴》等等,都是从金平这片神奇的热土吸取的创作源泉。作品写出了边疆各民族对作家的关怀、帮助,甚至给白桦洗脚等充满人情味的故事和细节,在真实而温暖的文字中,让我们身临其境,引发共鸣。
《勐拉的心跳》贵在真实而温暖的“心跳”,自然也会引发读者读后情不自禁共鸣心跳。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全方位回顾了冯牧对云南各民族作家的关怀培养,平实的文字,真挚的情感十分感人。随着红昆的脚步,我们走进他散文创作的历程,他早期的散文《故乡的花》曾是云南广播电台的保留节目,多次播出,并被多种选本选入,感受到的是真实而善良的心灵世界。
如《在缅甸的日子》从东枝茵雷湖梦幻般的美到佛国他乡遍地佛塔的一个民族的虔诚信仰,都被他真诚的文字记写成散文,留下的不仅是一次外访的文献,更是中缅友谊同饮一江水,彼此情无限的胞波情谊。红昆所记的缅甸,对中国一个省级作家代表团的接待,超国宾的水平,小到外出警察开道等,都很真实。我们出访过缅甸的作家,无不有这种感受。
散文真实的品质,是作者散文创作的一个主要特点,也是他散文可以留传而引发共鸣的原因。在当代散文创作的多元格局中,散文真实品质的坚守与呈现始终是衡量一部作品价值与生命力的重要标尺。而红昆的散文创作,无疑在这一方面树立了鲜明的典范,其对散文真实品质的执着追求,成为他创作的一个主要且核心的特点,亦是其作品能够在时间长河中留传并引发广泛共鸣的根本原因。
从文学传播和接受的角度来看,红昆散文的真实品质也为其作品的留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每天都被海量的信息所包围,虚假、浮躁的文字充斥着市场。而红昆的散文以其真实的品质脱颖而出,成为读者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读者在阅读他的作品时,能够远离喧嚣与浮躁,回归到真实的生活和情感世界中。
(文章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