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如何理解“抗战大后方文学”?这堂公开课告诉你答案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 | 赵欣  2025年09月03日10:44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在全民族抗战时期,重庆成为中国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舞台,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也是中共中央南方局驻地。当时,重庆还汇聚了一大批优秀作家,他们共同书写下中华民族的抗战记忆。

9月2日,由重庆市作家协会、重庆新华出版集团、重庆日报主办的重庆文学公开课之《“抗战大后方文学”漫谈》在沙坪坝书城举行。以“抗战大后方文学”为主题,本场活动的嘉宾们——凌孟华、熊飞宇、王昌忠、付冬生、吴佳骏等专家学者和文学编辑,结合自身创作研究及工作实践,讲述了抗战时期曹禺、茅盾、冰心等作家及相关文学社团在重庆进行的抗战书写,深入解读了作家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创作动机、家国情怀和民族气节,致力于让尘封的文学记忆被更多公众所知,助推伟大抗战精神在当代更好传承。

▲文学公开课现场。记者 赵欣 摄

活动开场,嘉宾们从“大后方”这一重要概念入手,对“抗战大后方文学”的内涵进行了解读。在他们看来,作为一座全民族抗战中的英雄之城,重庆研究“抗战大后方文学”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和优势。

回望中国现代文学史,学术界往往有“鲁郭茅巴老曹”一说。事实上,除了在全民族抗战爆发前一年病逝的鲁迅,抗战期间,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和曹禺这些文学前辈都曾客居重庆。不仅仅是他们,还有艾青、臧克家、冰心、萧红……众多彪炳文学史的著名作家,都与重庆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些闪耀的名字令“抗战大后方文学”的天空群星璀璨,光照千秋。通过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多种文学形式,这一批具有家国情怀的中国作家,为救亡图存发出最有力的呐喊。在他们笔下,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不断涌现,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勾勒出抗战文学光照后世的动人画卷。

如今,重庆学术界也活跃着一大批致力于“抗战大后方文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注意到,抗战大后方时期的重庆文学,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纵深发展,为中国文学探索着新的方向。作为重庆这座城市宝贵的文化遗产,“抗战大后方文学”增添了重庆文化的厚度,为重庆文化高质量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也为今天的我们传递着坚强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