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人民文学》2025年第9期卷首、目录
来源:《人民文学》 |   2025年09月01日15:43

卷 首

本期依然以“光的赞歌”栏目开篇。余之言的《卧榻之侧》与黄宁的《佚名新闻》,同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精选小说力作。

跟余之言曾在我刊发表的长篇小说《生死叠加》(二〇二〇年第八期)一样,《卧榻之侧》也是不走寻常路的谍战题材。他擅长在小说中设置“迷宫”和“套盒”,经由形式的闪转腾挪,情节也相应斗折蛇行,“二维”故事到他笔下,就迅速升级成了“三维”“四维”。故事当然也大开大阖,天马行空时你忍不住捏一把汗,这事可怎么讲圆了啊,但他总能兜兜转转绕回来,离奇、玄虚最终都不是事儿,因为故事的魂魄足够庄重,压得住。“卧榻之侧”这切口精妙,局限到了一张床,小可指涉日常生活里的夫妻、情感和人伦,大者堪为历史与现实中国族间的隐喻,那就是战争与和平——《卧榻之侧》书写的正是一衣带水关系下的抗日战争。故事发生在孤悬远海的矛头岛,一对年轻的战士身陷绝域,但他们斗志昂扬,二十二年如一日砥砺信仰、培育大爱、思考战争,终将这个状如杀人武器的无人荒岛变成了孕育和平与未来的人间之地。

《佚名新闻》同样没有正面触及抗战前线。只想躲进小楼的文化记者,因为一个偶然事件,一点一点被卷入抗日洪流中,当他终于打开门,决意给侵略者以正义一击时,他同时完成了一个非典型的革命者形象。这样的人物形象在我们的抗战文学中当不多见。

这两篇小说,连同本刊第五期刊发的赵晖的《清泰旅社》、第八期上海飞的《残雪》,当然还有他们和麦家、龙一、畀愚等人谍战题材的创作,都可视为抗战题材的非典型创作。与文学史中那些“正面强攻”的抗战经典有所区别,它们将“抗战的前线”转移到了日常生活和每一位革命者的个体生命中。这或许是近年抗战和革命题材创作的一个新路向。

本期有关乎国族的宏大激越之作,也有探讨情感与人性奥秘的幽微深妙之作。家庭也可以成为战场。肖克凡的《时光从未遥远》中,已入中年的儿子手持时光望远镜,将父母的情感历程层层剥茧,说书一样娓娓道来。薛舒的《理想生活》则把一场离婚事件放到了显微镜下考量: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生活?不管是拉远了看还是放大了看,每一个携带秘密的人都是一支队伍,日常生活就是双方的“前线”。侵略与反侵略、正义与非正义,终有胜负,也必须有胜负,但在情感和婚姻里,无所谓输赢。不过,就个体而言,总有一种理想生活更值得过,也总有一种心安的方式会让一个人默默地持守。

向为家国大义奔走的革命者致敬,也向日常情感中认真踏实的生活者致敬。

——编 者

目 录

光的赞歌

卧榻之侧[中篇小说] · 余之言/004

佚名新闻[短篇小说] · 黄  宁/037

中篇小说

时光从未遥远 · 肖克凡/051

理想生活 · 薛  舒/089

短篇小说

云间特快 · 晓  航/112

留籽 · 郭  爽/124

新浪潮

喂猫[中篇小说] · 重  木/137

非虚构

跃动的山影 · 王剑冰/154

散文

太极人生 · 王兆胜/169

清绝地 · 熊育群/179

盛开在时间深处的花 · 潘向黎/186

把平凡的生活烟火编织成诗歌 · 王计兵/191

诗歌

所获 · 余  怒/196

戏中山河 · 孙立本/199

妈妈,我已经走到这里 · 姜  娜/202

信息

第五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揭晓/206

人民阅卷

 “用大历史和小细节书写中国精神”/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