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小说“新面孔” “选刊”新风貌 ——中国作协创研部、《小说选刊》杂志社主题座谈活动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唐山山  2025年09月01日14:34

《小说选刊》近期推出“新面孔”等全新栏目,在发掘文学新人、拓展选稿视野上迈出了刊物革新的关键一步。为了进一步明确办刊思路,总结办刊经验,广泛征求各界对《小说选刊》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和丰富选后环节,践行开门办刊的理念,加强中国作协各部门间的交流联动,8月26日下午,中国作协创研部与《小说选刊》杂志社联合举办小说“新面孔” “选刊”新风貌主题座谈活动。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创研部主任何向阳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纳杨,《小说选刊》杂志社副主编顾建平、李墨波出席会议。中国作协创研部聂梦、李壮、刘诗宇、贾寒冰,《小说选刊》杂志社安静、尚书、欧逸舟、胡丹等参加座谈。座谈会由《小说选刊》主编付秀莹主持。

何向阳在讲话中指出,“新面孔”栏目以其独到敏锐的眼光遴选出优秀的小说作品,作品所呈现的独特叙事视角与饱满情感表达,展现出作者的创作潜力。“新面孔”栏目为文学新人搭建展示平台,是发掘文学新生力量的有力实践,为文学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新时代文学创作焕发出新的活力。希望《小说选刊》选出更多优秀的小说,满足读者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反映时代生活更多面向。

何向阳认为,选的过程本身是一个评论的过程、引导的过程,具有深远的意义。《小说选刊》应该明确自己评选的原则和标准,确立明确的导向性,引导广大作家朝向正确的创作导向,同时也要通过评选形成一种“磁场”,团结和凝聚广大作家。《小说选刊》侧重于“选”,创研部侧重于“评”,两个部门本身在业务上具有重合性和结合点,《小说选刊》对于当代文学作品的遴选工作为理论研究提供了丰沛的文本,创研部对于当代文学的观察和思考也为作品的遴选提供了理论支持。在今后的工作中,《小说选刊》和创研部都要确立大文学观,面向广阔的时代生活,开放包容,开门办刊,既要推开门走出去,也要敞开门迎进来,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实现信息的共享和智慧的互鉴。这次座谈会对于两个部门来说是一次破冰,希望通过这样的部门间的交流和互动,真正拓宽工作思路,提升业务水平。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创研部主任何向阳

《小说选刊》主编付秀莹

重新定义“新”:确立栏目的核心标尺

“所谓“新”,本质上是一种异质性。”李朝全谈到,《小说选刊》应该找到那些具有独特性、创新性、个性、辨识度的作品,不断提升刊物的活力,增加刊物的吸引力。要确立自己的遴选标准,跟其他选刊类刊物形成差异性,通过“新面孔”这样的栏目,确立自己的品牌,真正发现文学的生力军,增加文学的新面孔。他认为,选刊的编辑要具备独到的眼光,具备较高的艺术鉴赏力、审美领悟力、价值判断力、市场分析力,在选作品时,不论资排辈,一切从作品出发。选刊要充分面向读者,回应读者的需求和渴盼,熟悉阅读市场的发展趋势以及当前的文学生活。既要了解文学的需求侧,又要熟悉文学的供给侧,寻找到作家和读者的契合点和对应点,找到作品与读者的共情点和共鸣点。

纳杨谈到,“新面孔”不仅仅意味着文学新人、新作家,同时也意味着区别于我们之前所熟悉的小说的新的小说形态。新小说要能够超越之前常见的叙事套路,体现作家不同的感受方式和表达方式。小说要能够表现新时代,书写新经验,回答新问题,塑造新人形象,满足不同年龄读者的阅读需求,充分贴近时代生活。

顾建平回忆起前辈编辑为抢稿赶赴火车站、深入基层发掘各地写作者的经历,他认为,对于一个编辑来说,最荣光、最自豪、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就是发现新人,推出优秀的新作品,不让优秀的作家作品被埋没,是一个编辑的责任。编辑工作需要打破优先选用名家的传统思维,主动挖掘能带来审美挑战的作品,编辑不要局限在自己的审美范围内,那些具有新意的小说,最初可能会带来审美的不适感,但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成为小说新的生产力。

李墨波认为,“新”不仅仅是指时间意义上的,不能简单地以年龄定义文学新人,“新”首先应该体现为一种作品的新风貌,艺术的新质素,以及鲜明的创新意识。其次,“新”并不意味着我们在时间坐标上总是关注明天和未来,有时候回望和回归,在文学创作上也体现为一种新意,比如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回望,可能会给小说创作带来新的灵感和可能性。第三,“新”意味着走出陈旧僵化的小圈子,在更大范围内发现新的作品,以及新的作者群体。第四,“新”意味着要发现有别于传统成长路径的写作者,在网络等新媒介新平台上发现更多文学新人。

聚焦新文本:发掘当代小说的新鲜样本

自《小说选刊》8月刊推出以来,“新面孔”栏目已推介7位作家的7篇小说作品,各具特色,尽显新意。聂梦谈到,《我们并不知晓雨的名字》以细腻笔触勾勒闽南海岛少女心事,层次丰富地刻画出少女既怀执念又渴望挣脱环境的矛盾状态,展现出作者的成长潜力。《余音未了》则有多重巧思,将方言与人物命运紧密交织,小说中“游荡的作者形象”与主人公形成互文,作品对语言、思维意识与命运关联的呈现凸显出文本的精妙。对于年轻作者,《小说选刊》应该关注其创作潜力与未来的可能性,为年轻作者的成长营造足够的空间。

刘诗宇评价《般若波罗蜜》,认为其不仅细腻刻画了母子矛盾,更深入探讨了后现代社会中传统教育体系与个体的适配错位,兼具故事性与思想深度。他同时谈到,无论是《小说选刊》的稿签,还是卷首语,都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学评论,是对中国古典文学评点传统的延续,成为《小说选刊》的一个特色。“新面孔”推出的这些作家中,既有90后、00后,也有70后、80后,对于文学新人的发现并没有局限在年龄上,某种意义上,发掘被埋没的作者比仅仅发现年轻作者更为重要。

贾寒冰则表示“00后”作者的《长生殿》令人耳目一新,作品在戏曲运用、文本设计上极具文学感染力,将戏曲元素与人物命运绑定,传递出真情与艺术超越时空的内核。作者在整篇小说叙述中采用穿插回忆的方式。在叙述过程中,融入了许多传统戏曲元素,包括唱词等。这些戏曲元素的融入不仅仅是一种装饰,而是与人物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开拓新思路:激发选刊的活力和影响力

李朝全谈到,作为纸媒,应该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努力贴近时代,贴近读者,关注社会的热点、焦点、难点、痛点,发现文学的新质生产力。要分析文学和文化消费热点,寻找那些可能引起较大共鸣和共情的内容。应该珍惜自己的版面资源,优化版面语言,针对作品组织专业性的评论,同时,充分倾听读者的意见,使大众读者评价与专家评论形成相辅相成的效果。可以尝试选刊数字化,探索新的发行方式,并在网络上做好宣传推介,探索文学与影视等行业结合的新路径,充分利用各方资源,不断提升发行量。

纳杨认为,对于真正优秀的文学新人,应该集中资源、态度鲜明地重点扶持,主动传递选刊的价值判断。要打破常规和惯例,尝试通过多种方式,利用多种手段,多频次、集束式推出新人作品,使文学新人能够更快被文学界了解和认识。同时,寻找到那些真正优秀的好作品,完成经典化过程。

李壮在谈及青年创作时直言,“新面孔”栏目应减少“腔调陈旧、依赖熟练度”的作品,更多发掘具有独特表达和新鲜活力的创作。评论方面则可邀请新的评论者,多谈文本,多谈技术,多谈问题。此外,可引入网络评论,筛选新媒体平台的优质读者留言,打造互动评点板块,为栏目注入新活力。

践行新责任:编辑的慧眼与使命感

安静谈到,能够选出有意义又有意思、接地气又大气、有时代性又有人民性的精品力作是每个编辑的梦想所在。像《尾裂》和《般若波罗蜜》这样的作品写出了“生存感”和“力量感”,主人公并非自我世界中勇敢的破局者和出走者,但他们都是身处这个世界和家庭中的命运承受者,体现出生命的力量感。“新面孔”栏目的作者有70后,也有00后,希望通过不同年龄的生命阶段呈现出对当代生活和时代风貌的完整书写。

“发现优秀的新人新作是一件令人幸福振奋的事情,更是文学编辑沉甸甸的责任。”尚书谈到,一段时间里,我们对新人的关注点似乎走入一个误区,好像只有年轻的才是新的,更多将目光聚焦在“90后”“00后”身上。“新面孔”栏目突破了年龄和时间的界限,开阔了选稿的视野和标准,回归到文学最本真的选稿逻辑——文本。让更多“大器晚成”或“厚积薄发”的写作者被发现;更多突破固有叙事框架,带来耳目一新的表达的作品被看到。同时也是我们对新大众文艺、素人写作等文学浪潮的敏锐回应。

在欧逸舟看来,《我们并不知晓雨的名字》《余音未了》《热带的雪》这些小说示现的是万事万物的踪迹,是成长、音节、亲缘关系,是蒸发的雨、消散的雾、融化的雪。小说论迹只因人间有情,我们对流水斜阳有情,对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有情。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面孔”栏目这几篇作品接续了传统文脉的“有情”书写,而又各自拓展了新的面向。这个栏目不以年龄论新旧,也不因推新放宽选稿标准,“新”展示的是当下小说创作中更开阔的视野、更多元的向度、更丰富的情感意蕴。胡丹也谈到,《一个人的圣贤祠》这篇作品带给自己一种惊喜感。作者、读者、编辑、研究者,大家具有不同的文学审美,应该思考如何求同存异,确立最终的选稿标准。

付秀莹在总结时表示,这次座谈会是一堂丰富、真诚、鲜活、生动的文学大课,也是一次实现部门融合联动的破冰之举。大家一起交流经验、分享心得、优势互补、美美与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接下来,《小说选刊》将认真落实中国作协党组的指示精神,树立大文学观,积极践行开门办刊,广泛动员多方力量,深度参与选刊生态构建,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及时调整办刊思路,努力办好《小说选刊》,发现并培养更多文学新人,为新时代文学繁荣及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与会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