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露为风味月为香
来源:长江日报 | 柯稀云  2025年09月03日08:03

入伏以来,城中晴热难耐,虽然零星下了几场阵雨,但暑气一时未散,唯盼荷风消夏,送来一丝清爽。眼下正值采莲食莲的时节,在北京的街头,居然也能见到小贩兜售莲蓬,据说这些莲蓬产自京郊一带。初尝之,口感明显偏老了,与鄂东南所产的莲蓬相差甚远。不过,那熟悉的气息,也瞬间勾起了我许多念想。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采莲曲》被广为传唱,动人心弦。在古典文学中,采莲被称作世间最清美的劳动。在水乡大地,采莲是诗意,摘莲是生计。我虽长于鱼米之乡湖北,却未曾体验过少男少女摇橹采莲、棹歌入浦的欢乐时光,历历在目的都是父老乡亲在烈日炙烤下艰难摘莲或在寒冬腊月里匍匐挖藕的场景。“浅笑擘莲蓬,去却心中苦。”剥食莲米时,我们常常会无意识地遗忘了摘莲蓬的辛苦,而莲心之苦涩早已被莲米的甘甜掩盖了。

父亲栽培的数亩莲蓬曾是家庭重要的副业来源,日晒雨淋,万般辛苦才换来累累硕果。从三伏天一直到入秋以后,莲蓬采摘就没有消停过。仅靠一个人肯定是忙不过来的,有时还要雇请一些乡亲来帮忙,还得管一顿午饭。

趁着清晨的凉爽,父亲和帮工们将莲蓬摘回来了,在禾场上摊开,任由烈日晒干。碰到阵头雨袭来,一家老小还得往屋里抢收。待午后日头西沉,莲蓬已由青绿变为焦黑,这时就得给莲蓬脱粒了。脱粒有专门的机器,类似于稻谷的脱粒,操作简便,易于上手。很快,一颗颗黝黑的莲子蹦蹦跳跳地铺满禾场。随后几天,再晾晒几个日头,待莲子的水分充分蒸发,即可装袋,颗粒归仓。每逢此时,下乡收购莲子的贩子会闻讯而来,而我们秋季开学的学费也就有着落了。

莲蓬长势不一,口感也就参差不齐。有的崭露头角,其实是“腹中空空”;有的颗粒饱满,却已是“老当益壮”。想吃上一株鲜嫩清甜的莲蓬还得碰运气、靠眼力。当然,父亲凭借多年的经验早已练就了准确识别莲蓬的本事。从田里回来,他总会给我们留下最嫩最甜的莲蓬。

夕阳西下,晚风收暑。炊烟袅袅升起,村头禾场上的竹床一字排开,一家人围坐一起,一锅粥饭、几样小菜,吃得有滋有味。白天摘回的莲蓬,也为饭后增添了些许清甜。“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一碟剥去绿衣的莲米端上桌来,白中透红,香气扑鼻。若以白糖佐拌之,更是清甜可口,沁人心脾。简单的食材,朴素的烹饪,也可以产生最高端的美味。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如今,当然是不敢让孩子们独自去塘里摘莲蓬了,因为爷爷已经早早为他们准备好了最好最甜的莲蓬。父母晚年的天伦之乐洋溢于每一次归家的团聚,付诸于每一道家乡的风味。摘了桃子,采了莲蓬,碾了新米,便要通知城里的儿孙们回来“吃新”。“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春耕犁田时捡拾的泥鳅黄鳝,大雨过后荷塘里冲来的鱼虾,都必须得养起来攒着,留给儿孙们放假回来享用。回家的乐趣看得见、吃得着,简单且实在。

临近不惑之年,若无念想,再无癖好,又岂能不惑?故乡尚有一间老宅、半亩荷塘、三分薄田,那既是幸运的,也是欣慰的。为了慰藉肚中的肠胃,为了重拾儿时的欢乐,每到暑期来临,我都要抽空回去看看。许多个夜晚,轻柔如水的月光倾泻在院内、探照到塘里,伴随着清风徐来,虫鸣蛙噪,简直就是最理想的催眠曲;许多次午后,即便外面日头毒辣,但人在此刻也格外勤快了,拿起篮子,去塘边菜地摘点果蔬来准备晚饭。走过溪头的小石桥,不经意间抬头望去,那接天莲叶,那映日荷花,仿佛还是童年时的画面……

“心既远,味偏长,须知粗布胜无裳。从今认得归田乐,何必桃源是故乡。”故乡田园有趣又有味,惹人着迷惹人醉。常言道:人到哪,嘴巴也就跟到哪。当你走过千山万水,尝遍世间百味,蓦然发现还是故乡的水土最厚重最养人。

在我的印象中,荷塘里水上水下都是宝。晚春抽藕簪,仲夏采莲蓬,立秋食菱角,入冬煨莲藕,四季轮回,地尽其利。口腹之福,自不待言。至于荷花与荷叶,在乡里还没见过有人拿来食用,也许是舍不得油盐,又或许是没那个闲工夫。我倒是见过婶娘们用荷叶蒸糯米饭,而到了“双抢”之际,用晒干的荷叶泡上一缸清茶,供田间地头忙活的亲人们饮用,就是荷叶最直接的用处了。

小时候,跟父母上一趟街颇为难得,有时借理发之机下次馆子“过个早”,有时搭卖米之便买点鱼肉回来“打牙祭”。依稀记得乡里集市上有个屠户习惯用荷叶来打包鲜肉,相比于别家用塑料袋给顾客装猪肉,他家挂在案上的猪肉更能激发我对肉香的想象。想到这里,把自己馋肉归因于荷叶,实在是让人啼笑皆非。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不会难于无肉之炊。母亲总是能把最常见的食材做成最可口的饭菜。那年头虽不能顿顿吃肉,却可以从山野田园中寻觅到“平替”之物。当然,山上的飞禽走兽,那是没有本事捉到的,而水里的鱼鳖虾蟹,还是有机会收获一些惊喜。

某次,听玩伴们说,村前一棵老树上发现有鸟窝,可能会有雏鸟或鸟蛋。于是,我自告奋勇爬上去探个究竟。不料,我刚爬到鸟窝跟前,却一不留神脚底踩空,情急之下一把抓住了一截大枝。就那样,我一边悬空挂于树上,一边大呼父母来救……又有一次,为了给我们肚中添点油水,父亲将田埂旁的小溪两头截流,用脸盆不停舀水,忙活半天总算捕获了几条一筷见长的鱼儿。碰巧,外婆家那边有亲戚从一旁路过,驻足观战许久。正所谓见者有份,何况还是亲戚,父亲又好面子,随手就分给了那亲戚几条大鱼。带回来的鱼儿个头小些,可好歹也是肉啊!总算是让我们见着荤腥了。岁月无声,记忆有情。人间真味,在于至亲。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返乡后的松弛感,正来源于家的味道。美食能祛慵懒,故乡能治心病。从这个意义上讲,“此心安处是吾乡”倒更似一句赌气的话。倘若故乡无处安放,终究食无味、寝无眠、意难平。说到底,四海为家是一种选择,安土重迁也不失为一种风骨。毕竟,有些风味是别处吃不到的,有些风景是他乡见不着的。譬如那一垄稻浪,那一塘荷香,洗净了许多疲惫许多愁。

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客居沙尘弥漫的长安城中,无日不想念故乡——湖北公安县荷叶山的乔松古木。他曾向友人吐露了当时的心声:“当其在荷叶山,唯以一见京师为快。寂寞之时,既想热闹;喧嚣之场,亦思闲静。人情大抵皆然。如猴子在树下,则思量树头果;及在树头,则又思量树下饭。往往复复,略无停刻,良亦苦矣。”诚然,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人心驰神往;故乡的山水很治愈,让人心心念念。这种矛盾而反复的心境恐怕古今同理,概莫能外吧!

来京公干已近月余,再读袁宏道,愈觉释然。古人诚不我欺也。自幼目睹所谓衣锦还乡者,大概居乡不过数日,便已觉得索然无味。该施的钱财也施了,该还的人情也还了,再住下去仿佛就是多余的了。车马来去,白驹过隙,唯有望沼门前那亭亭如盖的荷叶、那青翠欲滴的莲蓬,依旧在岁月更替中如期而至。

在谈及故乡时,袁宏道却颇有怨词:“夫乡者,爱憎是非之孔,愁惨之狱,父兄师友责望之薮也,又何趣味而贪恋之?”如此说来,对于故乡的眷恋与逃避,似乎就是人生旅途上一道绕不开的命题。故乡的风物,譬如门前塘、塘中莲,久居他乡即生心心念念;返乡长住,又无法忍受寂寥与不便。那么,当我们在怀念故乡时,究竟是在怀念什么呢?兜兜转转,浮浮沉沉,“小镇做题家”虽已不用做“有字之题”,却仍须思忖这道“无字之题”。

“人生等如寓,何必还故乡?”怀旧意味着你老了,但不能否认,怀旧同时也表明你开始与过去和解了;思乡意味着你清醒了,哪怕颠沛流离,过得不甚如意,却还能坚定地认准自己从哪里来、为什么出发。想到这里,一路走来所遇到的冰霜雨雪也好、和风暖阳也罢,似乎也都不那么重要了。

故乡不是尘世间的理想国,也不是生活中的避风港。故乡是一股温厚的力量,在你踟蹰不前时推动着你大胆地朝前看、往前走。正如《诗经》所云:“山有扶苏,隰有荷华。”荷花生于斯、长于斯,这是自然规律的安排。放眼望去,有人星夜赶科场,有人辞官归故里。众生忙碌,众生辛苦,这只是人世间的际遇不同罢了。所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故乡生我养我、知我爱我,而走多远的路还得要靠自己。风从故乡来,捎来了荷的芬香、莲的清甜,只为告诉你:少一分预设,多一分洒脱,守得本分,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