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笔醒山河 | 亲亲热热一声“娘”,让她永远珍藏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贺同越  2025年08月30日10:20

编者按: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从1931到1945,中国作家在烽火与热血交织的大地上,在呜咽与战歌共鸣的山河间,用笔写下不屈的觉醒。抗战文学参与了硝烟弥漫的民族记忆,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经典佳作。为铭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缅怀英勇献身的先烈,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中国现代文学馆承办的“山河迹忆——手稿里的抗战中国”特展将于2025年9月1日开幕。该展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展览开幕前夕,中国作家网特推出“笔醒山河”系列文章,分享策展人眼中的手稿、书信、日记、报刊,以及文学文物背后的抗战往事。

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

◉贺同越

E:\Users\wz-czy\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8evxznrkmo8422\FileStorage\Temp\2e78b4a18c0be951e02a674f532e207.jpg

戎冠秀

在《山河迹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展中,有一件胡可先生捐赠给文学馆的珍贵的话剧手稿《戎冠秀》,这部残损的手稿讲述了“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的故事,也承载了胡可老人走过的峥嵘岁月。

胡可1921年生于山东省益都县(今山东省青州市)。1937年7月7日晚,他毅然决然地登上了去北平的火车。一个月后,在地下党员二哥胡旭的带领下,胡可成为了北平郊区抗日游击队的一员。1937年12月11日,游击队到达了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所在地阜平县城。当晚在县城戏楼前广场上召开了纪念广州暴动十周年、西安事变一周年和欢迎游击队的群众大会。也正是在这个欢迎会上,胡可看到了刚刚成立的抗敌剧社的演出。后来,胡可被送到新成立的军政学校学习,1938年春胡可毕业,被分配到了军区政治部宣传抗敌剧社,从此成了一名八路军宣传员。

1944年初,边区召开群英会表彰反“扫荡”中涌现的战斗英雄、民兵英雄和劳动模范。当时胡可就坐在台下。最后一个上台的戎冠秀浓眉大眼,大个头,穿着朴素,一双大手搭在一起,像是拉家常似的讲述自己的故事。她说当时得知鬼子要进村扫荡,刚把乡亲们转移到安全地带,爬到山顶四下一瞅,鬼子已到了村口。她正想找个地方藏身,突然发现山路上有个八路军伤员在艰难挪动,她飞奔过去,拽上他向安全地方转移……她说,自己救过很多八路军伤员,好多都没有记住名字,但他那亲亲热热的一声“娘”,让她永远珍藏在心里。

大家都感动于戎冠秀的讲述,许许多多的战斗英雄把戎冠秀簇拥起来。“边区子弟兵战斗英雄”邓仕均听出戎冠秀就是当年在反“扫荡”中救过自己的大娘。当时,戎冠秀让战士踩着自己的双肩藏入山上的暗洞中。当时匆匆一别,两个人都没有问对方姓名,再次相逢,邓仕均当面向戎冠秀致谢,戎冠秀却说:“你们子弟兵为老百姓流血牺牲,该我谢谢你们。”这次会上,戎冠秀被授予“子弟兵的母亲”光荣称号。

IMG_256

“大家都感动于戎冠秀的讲述,许许多多的战斗英雄把戎冠秀簇拥起来。”1944年2月,戎冠秀出席了晋察冀边区第一届群英大会,被授予“北岳区拥军模范——子弟兵母亲”的光荣称号。

会议快结束的时候,剧社给了胡可一个任务,希望他把戎冠秀的事迹改编成戏剧。为了深入地了解戎冠秀的事迹,胡可和扮演戎冠秀的胡朋一起,护送戎冠秀回到家乡,并且在那里补充采访和熟悉生活,为日后的创作和表演做准备。胡朋1939年来到抗敌剧社,和胡可一起工作、学习、排戏,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地生活,使两人结下了兄弟姐妹般的感情。

采访期间,胡朋和戎冠秀同吃同住同劳动,她不仅注意戎冠秀的外形动作,说话的神态,以及她思考问题的样子,同时也在熟悉戎冠秀的内心世界,渐渐接近了角色。胡可则主要采访和戎冠秀熟悉的人,晚上伴着油灯写作。戎冠秀的正直、无私、无畏,让胡可由衷敬爱。他了解到,戎冠秀1896年生于河北省平山县胡塔沟村,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下盘松村妇女救国会会长、八路军伤病员转运站站长。在残酷的对敌斗争中,她带领全村妇女,积极赶制军衣军鞋,挑起了支前和农业生产的重担。她常说的是,“咱们做鞋的时候,要像给自己的娃娃和自己的兄弟做鞋一样,要做得结结实实的。”在采访戎冠秀的过程中,胡可、胡朋也有了更多相互了解的机会。一年之后的春天,在乡亲的帮助下,他俩简单举行了婚礼,成了相携六十载的“爱人和同志”。不久,话剧《戎冠秀》在晋察冀边区上演,大受战士们和群众的欢迎。

C:\Users\wz-czy\Desktop\微信图片_20250815114737.jpg

话剧《戎冠秀》手稿第一页。中国现代文学馆藏。

全国解放之后,胡可在北京工作。1954年9月,全国第一届人代会期间,戎冠秀作为英模人物来北京开会,胡可去招待所看望她。五十八岁的戎冠秀已经有明显的白发,她向胡可讲述家乡的变化。抗战胜利那年,戎冠秀送小儿子李兰金参军,李兰金后来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并多次立功。1951年,作为炮兵连长的李兰金牺牲在朝鲜战场上。

1959年国庆节,戎冠秀来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再次登上天安门观礼台。胡可看到戎冠秀忙上去打招呼,并问她正找谁。戎冠秀笑着说:“等我的干儿子邓仕均,已经九年没见了,这孩子肯定又立了大功!”听到这话,胡可沉默片刻,低声说:“邓仕均同志在朝鲜战场上牺牲了。”这消息如同一声惊雷,差点把戎冠秀击倒,她紧紧抓住胡可的胳膊追问:“啥时候的事?”

“李兰金牺牲不久,我怕您承受不住打击,没敢告诉您。”胡可说。

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戎冠秀先后送七位亲人去参军,小儿子在朝鲜战场上牺牲后,她又陆续把四个孙子、一个外孙和一个外孙女送到了部队。

1989年8月12日,戎冠秀因病去世,享年93岁。聂荣臻元帅在唁电中说:战争年代,戎冠秀同志的英雄业绩,鼓舞了晋察冀边区的千千万万人民和人民子弟兵。我也为她的精神所感动。正是这种军民鱼水感情,使我们赢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

戎冠秀是千千万万在战争中无私奉献的人民群众的代表,胡可的《戎冠秀》则是对这种军民鱼水情最有力的艺术表达,让戎冠秀这位“子弟兵的母亲”的形象超越了时空,成为革命文艺中的经典形象。

作者简介:

E:\Users\wz-czy\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8evxznrkmo8422\FileStorage\Temp\59789a4270df88e61c7114795d151f2.jpg

贺同越,中国现代文学馆馆员,主要从事策展工作,文章见《文艺报》《解放军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