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走进国家图书馆——​听抗战文献发言
来源:中国文化报 | 卢旭  2025年08月26日10:58

“因为每天杀人,没有可以慰藉的事……”侵华日军新罗实藏在日记中这样记载;服部关次郎在家书中写道:“有个从上海战线生还的海军,把杀人当作有意思的事来玩儿……”一句句冰冷、残忍的话语自述了侵华日军的滔天暴行,一件件整理出版的文献史料记录了侵略者抹不掉的历史。

日前,“让历史说话 用史实发言——国家图书馆抗战文献整理成果展”在国家图书馆开展,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展览系统展示了国家图书馆自2012年启动“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以来,在抗战文献抢救、整理与研究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截至2025年7月底,国家图书馆已经完成抗战文献整理出版成果60种,合计2714册。

此次展览发布的整理出版成果《中国共产党党报党刊史料丛编(一九二〇——一九四九)》(第一辑),包含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系统收集整理的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前后、中央苏区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党报党刊,为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提供更为翔实的文献资料。

地图堪称镌刻历史的“密码本”。出自《山西省图书馆藏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根据地地图集萃》的《太行一分区敌我斗争形势图》尤为醒目,图中清晰标注了根据地、敌占区、游击区,以及封锁沟、封锁墙、大小碉堡的分布,这些信息客观翔实地勾勒出这一地区复杂的斗争格局,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对群众工作的细致考量与深入实践;另一幅《交通干线略图》则聚焦抗日根据地的生存突围——图中精准标注了突破日军封锁线的两处关键节点,辅以交通线内外线走向、逐日与隔日班期安排、出发方向、里程数据及交通员配置等细节,再现了敌后交通网络的运作脉络。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文献出版中心主任李强认为,地图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通过精细化管理和调查研究,最终成为华北抗战的坚固堡垒和主战场,为抗战胜利奠定了根基。

让历史说话 用史实发言——国家图书馆抗战文献整理成果展现场

此外,《抗日战争史料丛刊:第一辑》记录了中国远征军对松山战役日军战术的总结分析,体现出在民族危亡面前,全体中国人民同心同德、共赴国难的磅礴力量;《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藏珍稀抗战文献汇刊》中,晋中特委组织部部长王孝慈(向宗仁)写给弟弟向宗圣的亲笔信,字里行间满是投身民族解放事业的赤诚,折射出八路军战士为民族大义挺身而出的担当。

展览融合展板、实物、扫码查阅“东京审判”“日本细菌战”资源库档案等多种展示方式,生动呈现了抗战历程,并设置抗战主题纪念章、抗战文献主题藏书票等特色互动环节,观众可以在留言墙写下观展感悟。展览除在国家图书馆主展外,还在河北、江苏、浙江、湖北4省的7家图书馆同步联展,并在“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网”同步上线,通过跨区域协同打破地理界限,利用线下实体展与线上数字展的联动实现资源共享。

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中,文化战线是守护民族根脉的重要战场,无数仁人志士守护着文化火种。1937年,国立北平图书馆副馆长袁同礼率馆员南迁至西南大后方,收集战斗报告、民间传单等十二大类数万件档案,出版《征求海外抗战史料说明》;1942年,八路军夜奔广胜寺抢救《赵城金藏》……他们在烽火岁月中为中华文脉筑起坚固堡垒。

“从战时南迁护藏史料,到如今开展‘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国家图书馆始终坚持以守护民族记忆、传承抗战精神为己任。”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陈樱介绍,此次成果展让革命文献成为鲜活教材,助力抗战精神在广泛传播中直抵人心。未来,国家图书馆将联合更多机构开展抗战文献的系统性整理,推动相关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通过深入挖掘文献中的精神内核、推进文献整理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