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科幻是激发创新的“催化剂”
来源:文艺报 | 康春华  2025年08月25日08:14

2025年5月,三体计算星座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首个整轨互联的太空计算星座正式进入组网阶段。三体计算星座的发射代表着人类科技想象与工程实践的深度融合——它不仅是科幻作品中“将恒星转化为超级计算机”的壮丽设想首次获得工程化验证,更代表着太空基础设施从通信传输向分布式算力网络的历史性跨越。

日前,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参赛主体的综合赛事——“2025年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在京落下帷幕。来自全球各国的人形机器人同台竞技,它们或身着“华服”表演街舞、传统舞蹈、曲艺、服饰走秀,或参加自由搏击、田径、障碍赛等竞技类比赛。短短几天,不少机器人贡献了令人捧腹的“名场面”,不仅火遍社交圈,也展现了人形机器人在日常生活、文艺表演和体育竞技方面的应用,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人机融合共生新图景。面对人形机器人技术加速进化,人类的想象力也需要更新迭代。有一直“追更”此次比赛的科幻作家看完机器人的表现后感慨:不知道未来的科幻小说,能否想象出一种超越过去固有认知框架的新型人机关系。

从太空战场到南天门计划的畅想,从Ω三体星的想象到三体计算星座升空,从赛博未来的想象,到人形机器人毫不费力完成越野障碍赛的现实,科幻想象立足科技,又往往预先为科技创新提供丰富的创意。日前,在“永不落幕的科幻大会”系列活动的“科幻+”产业创新主题沙龙上,科幻作家、产业专家、科技从业者等围绕科幻创作、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科幻产业发展等话题,探讨如何将科幻叙事中的技术预见性转化为可落地的科技创新场景。

科幻启迪人们思考未来的技术路径。在与来自航天科技、产业界专家学者对话的环节,作家刘慈欣认为,人工智能是离科幻最近的技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科幻想象中的场景也正一步一步变成现实,科技的发展为科幻创作营造了良好的条件,科幻作家能够更大程度释放想象力。除了远距离的深空探测技术,当下他更关注与人生命息息相关的生命科学尤其是分子生物学的技术,“这些技术的任何一点突破都可能为人类带来一个科幻世界所想象的全新时代”。

科幻创意与科学研究相互哺育和激发,在落地过程中进一步融为一体,这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胡堃的感受。他提到,人工智能技术正快速进入航天事业,航天科技人员致力于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的智能网络,如同科幻作品中的场景,“未来卫星可以自主执行任务,将大大提高航天科技领域的生产力”。不少业内人士提到,核物理、暗物质等许多来自科幻小说的“创意概念”正成为很多科研人士研究的方向,这些研究既从科幻中汲取灵感,反过来也通过技术突破持续为科幻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素材。

科技发展不断重塑着人与世界的关系。“进入6G时代后,未来的手机网络将变成一张大网,将人类身边的一切都连接在一起,感知一体化、通算处理等技术会走向融合的阶段。”中国电科网通集团北京研发中心主任宋瑞良说。他认为,6G技术将为科幻想象大开“方便之门”,科幻作家可以想象,作为生物体的人类,如何成为尖端通信技术的载体,与世间万物形成新的连结,从而为信息交流、文化交流乃至宇宙间的文明交流提供新的创意灵感。

在技术浪潮之下,人类讲故事的能力是否依然独特和珍贵?科幻作家和科幻产业人士表示,科幻原创并不仅限于小说中的奇思妙想,也包括游戏中那些令人耳目一新的世界观设定与叙事架构,这种原创力是IP后续影视化、游戏化和衍生开发的能量源泉。科幻游戏的价值不仅在于对未来的想象,更在于让这些想象突破纸面和屏幕的边界,真正触达大众。

优质原创内容是科幻产业的原生土壤。只有优质的原创内容才能成为坚实的地基,为后续科幻IP转化提供资源和养分,支撑起一个有生命力的、庞大科幻IP宇宙。如同刘慈欣所言,“哺育大量好的科幻原创内容,是中国科幻产业未来发展的基石”。

深耕原创、培育沃土,讲好中国的科幻故事,更好地沟通世界,方能使中国科幻走向更广阔和坚实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