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散文百家》2025年第8期丨杨献平:纳溪记
来源:《散文百家》2025年第8期 | 杨献平  2025年08月29日08:17

这里是“南中”,或者“南中”与巴、蜀、滇、黔等地的交界之地,此外还有夜郎、滇濮、句町、夜郎、叶榆、桐师、巂唐侯等十多个古国。古代的西南地区,群山密林,河流遍布,烟岚雾幛,鸟兽匿藏,其中也生活着诸多的人群和部落,司马迁《史记》记载说,“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自巂(凉山州越西县)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筰都最大。”其中的筰都,便是今天的纳溪,其境内流水汤汤,曲折弯绕的永宁河,发源于昭通市威信县交界处尖山子,不仅是长江上游段之川江支流,也是由巴蜀之地通往夜郎古国等“西南夷”的必经之地。

每一个地方的行政变迁,都和历代王朝的政治版图划分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是一种幸运,在漫长的农耕渔猎时代,分散性的生存繁衍之外,采取合作的方式,总是具有很多的优势和益处。而三国时期诸葛武侯的到来,使得纳溪正式有了自己的名字。据《永乐大典·泸州志》载:“纳溪,古之有溪,上控永宁界首,下注泸江,昔诸葛武侯平定云南,蛮夷纳贡而出此溪,因名纳溪,又曰云溪。”诸葛亮对于蜀汉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治理和经营成效也是显著的,《三国志》中说:“(诸葛亮)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可惜的是,诸葛亮不寿,蜀汉国祚也极短,使得一代能臣贤相,也只能“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站在泸州长江边上,看无际江水平稳流动,泱泱大水之中,帆船宛如移动的岛礁,长天之下,群山迭起,云烟苍茫,诸多的历史往事,在山冈沟谷之间隐现,其中不乏震慑人心的黄钟大吕,更不乏令人安闲清净的丝竹管弦,当然,也还有茹毛饮血与鼓角争鸣。从现在的角度看,暗淡与光亮,消失和存在,依旧是自然界两大永恒主题。大地的每一处,几乎都有过诸多的文明痕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是其中最为动人的情景。大地上的每一个人群,都有自己的传奇故事,比如流传于纳溪乃至云南、贵州等地的竹王降生而后带领部落强大的故事,还有“夜郎自大”的典故等等,都使得当地的人们感觉到精神和文化上一种丰厚感,还有难以言说的自豪感与悠久意识。

大地上的所有事物,都是一代推一代,一代覆盖一代的,当然,正因为如此,人和万物才会持续不断,也才会代代新鲜,代代都有自己的苦难与幸福,创造与传奇。对于纳溪,我来了几次,每次都住在泸天化宾馆。这个“泸天化”,是在朱德元帅的关怀之下,率先建立起来的。

去护国战争纪念馆参观拜谒,这座纪念馆,原为陶家大院。从其建筑规模看,曾经肯定为一代乡绅的居家之所。纪念馆内,有蔡锷将军的塑像和相关展览。这位蔡锷将军,当然也是一个血性与忠勇之人,他对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的认同和始终跟随,并不只是口号,而是身体力行,衷心拥护与保卫的。

蔡锷是湖南邵阳人,师从梁启超和谭嗣同,二者对他的思想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还在上海以及日本的东京和横滨读过书。当时的日本,也处在明治维新阶段,新的思想和世界变化,他肯定看得清楚。武昌起义爆发,蔡锷和刘云峰、刘存厚、唐继尧、韩凤楼、沈汪度、殷承瓛、雷飚、黄永社立即响应,并成功领导了“重九起义”,因此,威望日隆,但很快遭到了袁世凯猜忌,袁世凯将蔡锷调到北京,严密监视。此时的蔡锷,则与京城名妓小凤仙有过一段“艳史”,但这样做,不过是蔡锷掩人耳目的无奈之举罢了,随后,蔡锷将军由天津转道日本,回到云南,即刻与唐继尧等人秘密磋商,酝酿起义。

袁世凯恢复帝制,显然是开历史倒车。从实而论,袁世凯也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作为晚清最重要的一个臣僚,他似乎一直在变法图强与因循守旧之间摇摆,而两边,他都靠拢,但也都不相信。戊戌变法,他出卖“戊戌六君子”,辛亥革命,他出卖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袁世凯的这种行为,从大的方面说,可以看作是封建帝制的回光返照,小的方面则是作为末代王朝重臣的个人野心的突然膨胀。而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人起义,乃至以武力保卫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当然是顺应历史潮流的。

蔡锷将军的历史功绩早有定论,可惜天不假年,护国战争之后,蔡锷因病去世。而今的纳溪棉花坡,即蔡锷领导的护国军与袁世凯军队作战之地。当年,蔡锷高举讨袁大旗,率领第一军至纳溪,即在棉花坡与北洋军展开激战,但由于弹药不足,战斗失利,只好退至蓬溪和宜宾,正在这一关键时刻,朱德率领滇军(护国军)第三支队,由贵州毕节前来支援。作战动员中,面对全体官兵,朱德慷慨激昂道:“我们要消灭北洋军,打倒袁世凯,就得不怕死,要敢于冲锋。在战斗中,士兵退,班长杀;班长退,排长杀;排长退,连长杀;连长退,营长杀;营长退,团长杀;我朱德退,全军杀。这是铁的纪律,人人都得遵守。”

这棉花坡是纳溪城东的最高点。袁世凯属下的北洋军依仗着弹械充足,昼夜不停地攻击朱德部。1916年2月28日拂晓,朱德带领80人组成的敢死队率先冲入敌阵,与北洋军展开白刃战。护国军大获全胜。这一战,彻底扭转了护国军的颓势。两个多月后,袁世凯在北京郁郁而终。护国战争全面胜利,朱德自此声名鹊起,被称为“护国名将”“滇军名将”。

1918年3月,朱德率部移防泸州,兼任泸州城防司令和四川下川南清乡司令,时泸州土匪猖獗,朱德组织军队,肃清了泸县、纳溪、江阳区等地匪患,泸县百姓在玉登坪石塔西北角树建德政碑,上刻“救民水火”四字,并配有百余字碑文;同年12月4日,泸县宜民乡民众再竖德政碑,称颂朱德及其所部“除暴安良”之功。

率军驻防纳溪、叙永等地期间,朱德在棉花坡、叙蓬溪(今护国镇)、牛背石(今丰乐镇)、白节滩(今白节镇)等地,与群众“打玩友”(川剧坐唱)、下象棋,和当地的文人雅士诗酒唱和,留下了诸多的逸闻趣事,至今为当地百姓津津乐道。作为儒将的朱德元帅也在这期间写下了诸多诗篇,其中一首如下:“中华灵气在仑山,威势飞扬镇远关;史秽推翻光史册,人权再铸重人间;千秋汉业同天永,五色旌旗映日殷;多少英才一时见,忠君爱国应开颜。”

1926年11月,朱德、刘伯承和杨闇公等人一起,策划、组织了泸顺起义。

新中国成立后,一批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天然气气田相继被我国科学家发现,遂决定在纳溪建设天然气化工厂,在此期间,朱德委员长多次作出指示,并题词:“掌握综合利用天然气的最新技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1963年4月1日,朱德视察泸天化建设工地,在泸天化办公大楼前,接见了全体职工群众。随后,又视察和了解了我国第一台天然气发电机组的运行情况,深入泸州医专(现改为西南医科大学)进行考察,并为该校题词:“继承祖国医学遗产,学好现代医学科学,为广大人民服务。”

离开纳溪的时候,朱德还用望远镜,对着自己当年战斗过的棉花坡凝望很久。

如今,站在棉花坡上,也能够深切地体会到朱德元帅当年的心情。这泸州和纳溪,不仅是他一战成名之地,也是他思想发生重要变化之地。当他去职离乡,在德国,经周恩来和张申府介绍,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随后的岁月里,朱德和他的诸多战友们,为了中国人民的独立解放,为了建设新中国,可谓呕心沥血,九死一生,功勋卓著,为人敬仰。

在蔡锷和朱德的塑像前,我敬礼,再鞠躬,内心思绪澎湃。不由想到,历史总是相衔接的,每一个人都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看起来无足轻重,但本质上不可或缺。走出护国战争纪念馆,站在闻名遐迩的棉花坡上,环视这草木葱茏,翠鸟鸣唱的高地,当年的炮火已经消隐在了时间深处,可朱德等人的战功和伟大情怀,却始终是天地之间的一种明亮音符,闪耀和跳动在晴空大地之间。

历史总是向前的,而历史却是我们每一个人最强大的精神背景,在纳溪的大地上连续行走之间,我突然发觉,纳溪的地势是渐次隆起的,到处都是山冈,虽然不怎么高,但看起来连绵起伏,犹如群龙聚会,各姿各态,再加上到处青绿,葳蕤茂盛,使得这一片大地处处生机盎然,正值春天,野花开得肆无忌惮,不管是危崖、田边,还是草丛、密林,它们都以艳丽的寂寞,在微风中摇曳生姿,顾盼自如。

到护国镇茶场,登高远望,只见大小不一的山坡和山头上,都是青青的茶树,在阳光下闪着油绿的光芒。对于茶这种难得的“嘉木”,我始终热爱有加,也认为,中国古人发现茶这种饮水添加物,简直是天才之举,其中包含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等自然主义精神。也觉得,古人对于大地植物功效、样态等方面的认知,丝毫不亚于科学实验,这其中所体现的东方智慧,总是叫人浮想联翩,而且,每一味中药和“食物”之中,都迸溅着活色生香的诗意以及深刻的哲学思想。

陆羽《茶经》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试想,在那么古老,尤其是工具落后的年代,古人何以将植物的“味道”,对人体和精神的作用,了解得那么细致和精准的呢?

四川很多地方产茶,但多为绿茶,纳溪的特早茶当然是其中之一。而绿茶,普遍被认为是“(清)明前”者为最好,此时的绿茶,在初冬即可萌芽,至春节之后,阳气抬升,茶尖和茶叶成熟,采摘、炒制之后,当是最好的饮品了。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香味,而且很醇厚,略微发甜。人说,茶场之地,负氧离子密集,也是养生的绝好之地。人在大地上,诸多的事物之间都是相互有联系的,明着或者暗着,相互之间的气息都是在不停流转的,人当然也在其中。坐在亭子上,晴空丽日照耀的茶场微微有些发黑,一行行、一畦畦的茶,虽然不高,但格外整齐,密集而又充满了和谐的动感。我忍不住大喊一声,声音在高低不平的山间,掠着茶叶和茶尖,去向遥远。路过一位采茶者身边的时候,我特意蹲下来,端详她采茶的动作,那茶尖和叶片,在她的手指中脱落之后,转身进了篮子里面。姿势虽然笨拙,但却有着一种朴素的美感。

这护国镇茶场,还做了一款特早红茶,名字叫“金丝”,我倒了一杯,看着茶叶慢慢在杯中展开,清亮的沸水逐渐变红,喝一口,有些涩,继而变甜,还有一种回甘的味道。我觉得惊奇。在此之前,我也喝过一些川红茶,口味各异,这种“金丝”红茶,味道似乎更加醇厚一些,而且耐泡,口感绵甜,且有一种馥郁的香气。同行的人也十分喜欢,当场购买了一些,准备送朋友。我找到其中一个销售人员,加了他的微信。也准备买上一些,送给朋友也自己喝。物流的方便,使得诸多的农产品销售也异常快捷。尤其如同护国镇这样的山地,交通不方便,尽管有很多的好产品,还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设施和方法,才能使得民众加强与外界的联系,无差别地实现互通有无,更紧密地与外面的世界进行联动和联系。

距离纳溪区政府十多公里的一处山间,有一面湖,名曰凤凰湖,处在深山之间,碧绿汇集,阔大无比,碧波荡漾的水面上,不断反射着太阳的光泽,浪花洁白如雪。看着山中的水泽之地,不由想起毛主席诗句“高峡出平湖”,乘船在其中游弋,波浪滚滚,好像身在大海中一般。湖中岛礁众多,事实上是一座座的小山,上面植被茂密,群鸟聚集,颇有些人间仙境的味道。人在水中,俯身可以看到整个天空,明净的云朵似乎也随着涟漪不断地伸张与抖动,好像仙女的广袖,神仙的胡须一般。

太阳西斜,我们依旧乘车穿行纳溪,沟坎岭坡,民居散落,大小不一的河流在其中斗折蛇行,时隐时现,带着一丝明净的光。到上马镇黄桷坝村的时候,看到无数的红豆杉,不由感觉惊奇。在我的印象中,红豆杉这种常绿乔木,似乎是很难人工栽种的。后来才得知,四川原本就是红豆杉的产地之一。此外,还有甘肃、陕西、湖北、吉林、辽宁、云南、黑龙江等地,我也曾在西藏山南勒布沟见到过活了千年之久的红豆杉树。这种树的果实,已经被公认为具有提高免疫力、防癌抗癌和预防高血压等功效。

人类终究还是会在大地上找到挽救自己生命的物质,这也说明,大地与人,始终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本就是大地之物,大地也会为所有的生长在其上的事物找到一切所需。面对密集的红豆杉树林,面对此景,感恩之情充盈身心。人之为人,有天地庇护与万物护佑,实在是最美的生存境遇了。尽管,自然也会有灾难,但灾难的目的,在很多时候也是一种警示或者说另一种意义上的救赎。车子奔行之间,绿树闪退,青山一峰接着一峰,纳溪的大地,在春天里花开锦簇,稻谷疯长。清溪谷的“花田酒地”里,郁金香、石竹、虞美人等花朵成片开放,在日落的霞光之中,每一朵花都包含了一种令人心醉与爱恋不已的风情。

日暮之际,纳溪大地与中国西南区域一起渐渐入夜,灯光在山间,犹如星辰般闪亮,不由得想起朱德元帅当年在此写下的另一首诗:“天气清新是巴蜀,时值盛夏山山绿。松风水月清如许,清雅人居畅所欲。”也觉得,以朱德元帅此诗来概括自己这一次的纳溪之行,自然十分恰切。这古夜郎、南中之地,自古就是百草丰茂,山川蕴秀的,也自古以来就是有故事,有传奇的。尽管很多都成为过往,但天地之间,山川大地永在,河流浩荡不息,无论远古还是现在,任何的人事和物候的变迁看起来急速,似乎没有痕迹,但世上的一切都是相互回环衔接的,不论古今,也无论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