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太行血脉
来源:中国文化报 | 王金平  2025年08月22日09:20

河北邢台市区西南60余公里的苍茫深处,大峡谷如一道地壳的壮阔裂隙,劈开了太行山脊。这里裸露的赤红色岩层,是14亿年前海底红色石英砂凝固成的书页,是大地用血肉写就的铭文。燕山造山运动曾经折弯天地,亿万年间,流水如同刻刀,将这本大地之书,镌刻成一群奇峡模样:谷底幽深似渊,峡岸壁立千仞,24条峡谷盘踞苍翠间,赤岩幽潭相映。

置身于长嘴峡狭长的腹地,一种被时光挤压的错觉弥漫开来。两侧赤红的岩壁高高崛起,顶端几乎相接,只吝啬地露出一线青天。人行石径之上,如走在巨大的地质年轮里。抬头仰望,那天光细如游丝,恍惚中好像山体即将闭合。此等奇观,并非源自天神大刀阔斧的劈凿,而是亿万年流水不辍的雕刻。这流水如无形的巨斧,在大地最坚固的赤石上耐心开凿,终成这条深邃逼仄的时光甬道。静立其中,山涧淙淙,凉意习习,亿万年的光阴,仿佛凝固成那一线光痕,无声诉说着力量与恒久的辩证。

岁月不只是冰冷的地质记录,石壁上,时间以另一种方式凝固——大片平整的岩面,呈现出细密流畅的波纹。这些被称为“波浪石”的奇观,竟是18亿年前远古海洋潮汐留下的拓印。手指抚过水波一样起伏的石痕,仿佛摸到了早已消逝的古海脉搏。更远处,拔地而起的擎天柱,其棱角分明的肌理,是造物主冷酷而精准的刀工。登高望远,王帽峰雄浑地蹲踞在众峰之上,其轮廓赫然如古代帝王的冠冕。此间奇景,是大自然在这深谷中不动声色的诗意挥洒与意志投射。

山河不默,总在回响着人间的声音。循着黄巢阁前那蜿蜒崎岖的栈道盘旋而上,唐末硝烟的余烬似乎尚未消散。传说黄巢曾在此统筹部署,那“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的霸气,似乎还嵌在嶙峋的山石褶皱里,成为峡谷沉雄命运注脚的一部分。半山处,一片难得的平地上,几方青石的基座在荒草杂树中顽强挺立,那是1940年八路军第129师被服厂的遗迹。80多年前,寒冬腊月里,战士们忍着饥寒赶制军装。1942年日军偷袭被服厂,战士们的铁血被永久嵌入这层峦叠嶂。硝烟散去,太行山沉默不语,只是将铁血的壮烈与不屈的魂魄,深深纳入红褐色的岩骨之中。

石瓮瀑布,再显自然伟力。及至隆冬时节,奔腾的飞流被寒霜定格,化作数十米高的巨大冰瀑。晶莹剔透的冰层累积成塔,悬于赭红绝壁之上。水至柔,柔能穿石;亦能至刚,刚可撑天。滴水穿石的古老箴言,在这冷冽的姿态下,凝聚成触手可及的哲理:所有撼动心魄的伟大,无非是微弱之力,于时间磨盘上的不息累积。

行至谷口,阳光为赤色巨壁熔上一层金辉。回望深谷,豁然彻悟:邢台大峡谷早已超脱了风景,它以赤色岩骨写就地质史诗,用幽深一线诉说磅礴力量,上面刻印着黄巢的啸傲与战火的灼痕,更在八路军战士的遗志里,让人们看到不朽的精神光芒。这峡谷中的每一条裂隙、每一块赤岩,都浸润着刚烈的意志和不屈的血脉。

太行莽莽,壁立千秋。在我们脚下踏过的这些山石上,在我们指尖触摸的山岩脉络里,流淌着千万年地质变迁的轰鸣,交织着古老土地生生不息的精魂,它们以岩石的永恒姿态昭示:无论历史如何惊涛拍岸,总有一种力量,如太行之躯,如岩层之坚,永远站立。这是大地深处挺立的脊梁,是人面对山河岁月所能汲取的勇气与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