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从保安到摄影师 占有兵获奖无数 30年150万张照片聚焦打工者
来源:北京晚报 |   2025年08月21日16:16

摄影师占有兵匆匆走过来,他身上背的相机磨损得很厉害。23年来,他每天都会拍照片,用坏了4台相机。从保安到摄影师,占有兵迎来了收获的季节,他刚入围2025年度徕卡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该奖是全球最具盛名的摄影类奖项之一,今年全球共有12名摄影师进入短名单,占有兵和另一位中国摄影师占据两席。8月,他又在TOP20·2025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中获奖,而他的新书《如此打工30年》也在近日出版。日前,占有兵接受了记者独家专访。

这本书呈现了占有兵1995年至2025年在广东东莞的30年打工经历,记录了中国制造业变迁过程中普通工人的生存状态。

展现打工人的真实生存状态

《如此打工30年》呈现了占有兵1995年至2025年在广东东莞的30年打工经历,记录了中国制造业变迁过程中普通工人的生存状态。值得一提的是,占有兵在工厂务工期间累计拍摄150多万张工业区照片,收集6吨实物,形成130本手工书。书中精选127幅照片并配文,通过车间劳作、集体宿舍、工厂运动会等场景,展现工业区生命周期、打工人命运分化及全球化影响等议题。

占有兵用平实、质朴的文字记录下他打工生涯的一个个难忘瞬间,更用镜头捕捉了一个个具有时代意义的难忘瞬间,他的个人命运和时代变迁相互交融。

占有兵说:“我所拍摄的东莞有上千万人口,但是80%是外来人口。我们生产的产品满足了全球各地的消费者,Made in China蜚声中外。我想做的,是把打工人生存的状态像我们制造的产品一样,慢慢让全世界都知道。”

在占有兵的镜头下,打工人真实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既生动又感人。2012年9月,在远处城市高楼和建筑脚手架的背景里,打工人下班后自费学习英语,他们捧着教材,张大嘴巴,大声念单词,“他们昂扬向上,希望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我在他们中间反复拍摄,希望把这种状态记录下来。”他更记录下冒雨赶去上班的青年女工,她们不怕瓢泼大雨,只怕迟到被处罚;还有聚集在厂外小饭馆里的青年男工,边吃盒饭边看电视,年轻的面容上写着期待,也写着疲惫;2008年8月8日是北京奥运会开幕的日子,工业园的大屏幕前人山人海……

将镜头对准打工人的日常

1995年,22岁的占有兵和老乡一起,花了3天时间,转了6次车,从襄阳到达东莞。他曾经是康巴高原的武警战士,拥有同龄男青年中少有的退伍证和高中毕业证,但当时工作并不好找,他到广东之后的第一份工作是酒店保安。

之后,占有兵接连换了好几份工作,直到2000年春节过完,已经成为父亲的他进入长安镇一家电子厂,担任保安队主管,这次他一干就是12年。这家电子厂巅峰时有3个分厂,员工超过两万人,厂里办过一份内刊,而内刊主编和占有兵恰好在同一个办公室办公。主编忙不过来时,占有兵就帮着拍一些照片,“从此,我很莽撞地开始了摄影生涯。” 2002年,占有兵咬咬牙,花了差不多两个月工资买了一台二手胶片相机,这也是改变他一生的第一台相机。

为了学摄影,占有兵在二手书摊花196元买下《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他最开始拍花草,拍日出日落,拍城市风光。2004年,博客兴起。2005年,占有兵在网站注册账号,将照片传到网上,但几乎无人关注。有一次,他发了一些厂子里的员工活动照片,各种各样的留言逐渐多了起来。此后,占有兵将镜头对准打工人的日常,抓拍他们取钱买东西、上下班、回宿舍、去食堂排队吃饭……在占有兵看来,自己第一幅真正的照片诞生于2005年厂里的一次保安团建,两个保安绑腿同行,他自己以慢速追拍的方式进行了记录。

“阅读让我不再盲目”

随着占有兵上传的照片不断增加,摄影同行纷纷在网上出主意,“大家说,我可以参照人类学的方式,参考社会学的田野调查方式进行拍摄。”占有兵于是开始疯狂阅读,不断拓展着自己的视野。他读项飙的《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全球“猎身”》,读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读熊培云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还有彼得·海斯勒的《寻路中国》《江城》,以及《湖畔风尘:芝加哥的喧嚣与梦想》等等。

“阅读让我的思路慢慢清晰,不再处于一种盲目状态。更让我学会从文化视角来考虑影像和它背后的社会意义,而不再简单把它看成一张照片。”占有兵说。

占有兵还在网上听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德峰讲哲学,听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讲电影。2008年,占有兵去西北工业大学读MBA,管理学中的“生命周期”这个概念给他带来启发,他决定据此进行照片的编辑和整理。值得一提的是,占有兵还积累了大量实物,东莞城中村的一间小屋成了他的仓库,存放着各类收集来的打工藏品。占有兵一共收集了6吨左右的物品,包括工人工卡、工作服、工业区宿舍建设图纸等。

照片是用来凝视和思考的

从占有兵的经历来看,他完全靠后天发力和勤于思考、不断阅读,才有了一次次突破。

占有兵出生在湖北襄阳农村,从小家里穷,早上喝完稀饭就赶去上学,饥饿是他早年最刻骨的记忆。尽管家里穷,但占有兵一直没有中断学业。没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书,他就把课本反复翻看。高中毕业后,占有兵到四川武警总队当了三年武警,在部队的阅览室,他才有机会看到文学作品,即便是世界名著缩写本也令他爱不释手,简·爱、斯嘉丽这些文学名著中的人物,让占有兵感到人类的情感有很多共通之处。

2012年,占有兵从工厂离开后,成为东莞市长安镇融媒体中心的摄影记者,成为国内外有名气的摄影师,更在各种摄影大奖中获奖无数。但占有兵从不敢放松自己,他说,目前还有两部书稿在出版社手里,会有更多书陆续推出。他要将20多年中对打工的思考、拍摄、记录、收集、梳理综合起来,以实物、文字、声音、视频的方式,形成《打工志》,最后根据不同专题,做成不同的手工书或展览等,留下打工人在工业区生活、打拼的历史。

在短视频时代,占有兵也有自己的思考,“搞笑的、学术的、思想的、艺术的短视频内在逻辑都是一样的,在被强制观看的时候,观众可以停顿下来思考的时间很少,但照片不同,照片是用来凝视的,是引发人思考的。” 本报记者 路艳霞

文中图片均来自《如此打工30年》一书,经出品方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