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沐清雨:让文化始终决定 故事的精神走向
来源:文艺报 | 沐清雨  2025年08月18日09:20

《星回故里》是我沉寂两年、历经瓶颈期后完成的作品。创作过程如同在迷雾中拓路,虽然它打破了我既往写作的惯性思维,但成稿后,因立意更清晰、叙事更完整,我倍感畅快。当情节实现闭环、人设逻辑自洽时,我才真正理解:瓶颈从不是创作的死胡同,而是促使创作者静心沉淀的渡口。这部融合职场与爱情的长篇小说,因三个贯穿始终的核心立意,成为我创作生涯中特别的存在。

创作这部小说的契机源于某一国际知名品牌“撞款”马面裙事件。当承载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精髓的马面裙以“国际高定”之名引发关注时,我深切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结合的生命力。但我更希望这股“国风”热潮不止于昙花一现,而是能持续激发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探索,让“新中式”成为引领潮流的时尚符号。

同时,我的母亲作为自学成才的裁缝,以缝纫手艺支撑家庭。她在我小时候为我亲手剪裁制作的婉君服,不仅盛满母爱,更让我在30年后的今天体会到手工创作中情感的独特意义。这些经历促使我想讲述一个关于新中式服饰、传统文化传承与情感坚守的故事。

为爱蜕变的坚守

故事以星回与栗萧里的重逢开篇。彼时,星回的记忆退回到5年前分手的阶段,分手后5年的交集成为“无效记忆”。栗萧里对此一无所知,他带着“往返米兰27次挽回爱人”的执念,将星回回国视为复合信号,以强势姿态靠近,却遭遇星回创伤记忆后的刻意回避。矛盾激化至星回病情加重,记忆退至19岁两人尚未相识之时,栗萧里才开始深刻反省:他曾以商业逻辑处理情感,忽略了星回的设计理想与内心需求,甚至缺失沟通的温度,自己并非一个合格的恋人。

决裂亦是转折,栗萧里的转变由此开始。从星回砸车取AED救人时他本能的批评,到读懂她眼中对善意的期待并以她的方式助人;从干涉她的工作到仅在需要时提供支持,尊重她的职业选择,栗萧里从理性的“栗总”蜕变为有温度的恋人。而星回也在与“新栗萧里”的相处中,发现他商业头脑之外对新中式的赤诚坚持:他排除万难建立非遗工坊,并非为谋利,而是在保护那些濒临失传的纺织刺绣非遗技艺。这段“因失忆被迫重新认识,在困境中共同成长”的情感线,超越了简单的破镜重圆,展现了两个独立个体在认清彼此缺憾后,仍选择为爱蜕变的坚守。

呼唤社会包容

星回所患的“时间错位症”是世界罕见病。它不仅是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更承载着我想探讨的社会议题。她在网络公开病情的情节,本质是对“病耻感”的宣战:“我不是需要隐藏的‘异类’,我的病历不该成为被胁迫的武器。”

小说中,栗萧里依托家族企业设立罕见病研究中心,故十方推动医学提案,星回成为临床志愿者等情节,并非为人物赋予“主角光环”,而是想传递一个观点:对抗罕见病需要患者的自我接纳、家属的理性支持与社会资源的系统性介入。我曾在资料中发现,许多罕见病患者因症状特殊承受误解,甚至被贴上“精神问题”标签。因此,星回的故事实则为这个群体发声:他们需要的不是回避,而是如对待普通疾病般的正视,是能坦然说出“我生病了”的社会包容。

让非遗技艺“重生”

马面裙事件带来的触动在于:当传统服饰被“国际高定”的名义“撞款”时,我们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停留在博物馆式的保护,而应让其在现代生活中“活起来”。星回的设计之路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她不照搬传统纹样,而是融入现代元素进行创新,并依托“纺染织绣非遗工坊”,让不同绣种与针法和国产面料在新中式服饰中焕发新生。

小说中有个细节:星回与栗萧里通过一场特殊的非遗秀——“生生不息”发布会,展示濒临失传的纺织刺绣技艺,意在引导读者感受传统工艺之美,让更多人将新中式服饰穿戴在身上,让东方美学通过与时俱进的现代设计在世界时尚的舞台上绽放新的光彩。

我始终认为,在一个体现人类共通情感的故事中展现中华文化,不应是元素的拼贴,而要让中华文化内核渗透于角色的情感与成长中,通过生活场景与行为逻辑的自然传递,让文化成为人物的“血液”,始终决定故事的精神走向。

完成这部作品后,我反思过初稿的不足:情感线的某些转折为追求极致还显刻意,非遗技艺的专业细节仍有欠缺,罕见病的医学表述也需更严谨。但正是这些“不完美”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所谓“行业文”的专业性,从来不是靠术语堆砌,而是要扎进每个领域深耕。未来的创作中,我会继续打磨叙事逻辑,强化专业细节的考据,让故事既能传递情感温度,也能成为窥见行业真实的窗口。毕竟,对创作者而言,最好的坚守,就是永远不满足于当下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