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从细微处呈现宏大抗战历史 ——访《云去山如画》作者眉师娘
来源:文艺报 |   2025年08月18日09:19

记 者:为什么想要创作《云去山如画》这部作品?

眉师娘:我对美术比较感兴趣,我的其他小说里都有涉及。国立艺专的师生,很多都是我喜欢的画家,像吴大羽、林风眠、朱德群、吴冠中、赵无极、胡善余等。西泠印社和国立艺专遗址离我高中母校浙大附中不远,我常常会去那里,对这两个地方都很熟悉。再加上我爷爷是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前身就是国立艺专)雕塑系毕业的,他上学时很多老师就是当年国立艺专的师生,小时候我经常会听他说起国立艺专的一些事情,印象很深,一直就有把它们写成一部小说的想法。

从创作题材的选择来说,现在有很多文学和影视作品,关注点都放在西南联大,写西南联大已经成为一个创作“热点”,给人一种错觉:似乎在那个国难当头的年代,只有西南联大历经坎坷、艰难图存。其实,当时同样辗转千里、历经磨难的还有很多其他大学,却很少有人去写,比如杭州的浙大和国立艺专,上海的几所大学,它们都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内迁,为国家保留文脉。特别是国立艺专,当时只是一所很不起眼的小学校,后来却撑起中国艺术的大半边天。如果没有这次迁徙,中国的美术史可能要改写。我觉得他们的故事应该被更多人知道。

记 者:作为一个“95后”网络作家,您怎么看待抗战史?如何借助文学创作回望、呈现这段历史?

眉师娘:抗战对国家和民族,甚至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一个灾难,也是一个考验。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在那个时期高度重叠,哪怕是一个普通人也都面临着艰难的选择。

淞沪会战结束,上海沦陷,大世界门口炸弹的硝烟还未散尽,南京路上一排排横躺着的遇难者尸体刚被抬走不久,一些人就涌入租界。租界被当时的世界媒体称为“歹土”,在这弹丸之地,餐饮业和娱乐业却井喷式增长,歌舞升平、日日欢歌。至于各种势力,在此欺压和盘剥同胞的更是屡见不鲜。

与此同时,南京农业大学的一位教授,在学校要往大后方迁徙的时候,舍不得遗弃自己养殖的种畜种禽,硬是和校工一起,赶着这些畜禽上路。他们穿越半个中国,徒步行走了一千多里后,所有的种畜种禽竟然跟着他们安全地抵达了目的地。

可以说,整个抗战时期,每个普通人都经历了无数次考验和抉择。这对写作者来说,是个挖掘不尽的“富矿”。我之后肯定还会写类似的作品,甚至会去写在“歹土”上发生的很多事情。如果历史学是从大处着眼,作宏大叙事,那么我觉得文学就应该从这些细微处,以普通人的视角呈现这段历史。

记 者:《云去山如画》以杭州国立艺专西迁为背景,涉及了大量真实的人事物。创作时如何权衡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

眉师娘:这确实是个难题。需要在阅读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在尊重历史真实、还原当时历史氛围的情况下,尽量采取“实的虚写,虚的写实”的方式。

为写这本书,我做了大量文字资料的准备。关于国立艺专的历史,已经出版的书籍并不多,大量校友的回忆文章、同学录等只是作为原始文献被保存着,并没有公开出版,网上也很难找到。所幸的是,我认识杭州图书馆和中国美院图书馆的两位长辈,他们不辞辛苦,帮我复印邮寄了很多资料,我非常感谢他们。

小说里的主要人物是两位西泠印社的裱画师,我有亲戚原来从事书画装裱工作,我对这一行有所了解,但要写书,还需要了解更多细节。这位亲戚年事已高,现在已经干不动装裱的活了,而我又在海外,一直没有回国。他通过微信语音,一段一段地把整个装裱和书画修复工作的全过程,包括其中的难点,都向我叙述了一遍,我也要感谢他。